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元定制出国游朋友圈,别被自欺欺人的虚荣迷了眼

2025-01-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当英国伦敦桥升起了第一抹阳光时,李黎桦拍下了数百张照片。三天后,这些照片却出现在了广州王涵的朋友圈里。看着带着英国伦敦定位的朋友圈收到了无数的点赞和评论,王涵支付给了李黎桦88.8元。

随着朋友圈成为体现个人生活状态的主要阵地,定位坐标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于是国外定位开始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

在纽约做小语种教学兼职的月忻现在已经组建了全世界留学生群,有代发朋友圈的业务会在群里沟通。在她的客户中,有社交平台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大网红,也有5000元包月的微商大哥,定位全球,只发不游的“定制游”朋友圈仅需200元。(据1月15日海报新闻)

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帖子(网络截图

所谓的“代发朋友圈”,就是身在国外的人用其设备登录他人微信号,直接发布朋友圈或者存草稿,这样就能显示国外的定位。一般来说,大多付费的“代发朋友圈”还要包括发当地实时的风景照片,配上彰显精致生活的文案,而一些网络红人以及微商,会要求代发者发送全球各地免税店的照片,以彰显自己的“购买实力”。

表面上看,找身在国外的人代发朋友圈,只是虚荣心在作祟。一些人渴望在社交平台上展露自己生活之优渥,人生之精彩,哪怕现实生活里慌慌张张,跌跌撞撞,朋友圈也一定要岁月静好,无限风光,而人在国外,每天旅游逛街买买买,就是他们所理解的高端生活。找身在异国的“代发人”,给朋友圈做“精装修”,这本质上就是营造虚假人设,通过各种标签和定位来自我包装。

如果说,明星营造人设,是为了吸引更多粉丝关注,以促进自身的事业发展;网友、微商营造人设,是为了吸粉引流,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牟取更多利润;那么每天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还要花钱去朋友圈营造人设,究竟是为了什么?沉迷于“赛博表演”的行为背后,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深刻的焦虑感和自卑感。

想尽办法也要把朋友圈定位弄成外国,无非是因为这些人认为,出国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外国的商品就是更值得买,人在国外就意味着拥有更高的生活品质,从而能在网络社交中获取更多的优越感。这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实际上是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一种不自信。一味地试图通过地域标签来标榜自我,却忽略了人真正能赢得尊重的,永远是内在的品质和能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朋友圈的“精装秀”,不但发的人刻意造假,不少看的人也心知肚明,就连很多做“代发朋友圈”业务的人,一边赚着这笔“装修费”一边也感到纳闷:定位究竟有什么可买的?回归最初的本质朋友圈的功能就是与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交流彼此的感悟,留下珍贵的回忆片段。当纯粹的分享变成了虚假的表演,当真诚的连接变成了攀比炫耀的名利场,发朋友圈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而且,如果长期沉浸在这种虚假的人设中,不愿意直面现实生活,只会让人觉得很不真诚,装腔作势,与真正的朋友渐行渐远。

除了营造无意义的人际骗局之外,代发朋友圈还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如果微商、网红利用代发的朋友圈伪造定位信息、进行虚假宣传,如夸大产品效果、伪造用户评价等,就可能误导消费者,构成虚假广告或欺诈行为,而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将自己的朋友圈敞开让别人代发,无异于将个人信息和隐私暴露在了未知的风险之中。一旦这些信息被用于不法目的,如诈骗、造谣等,无论是代发者还是账号所有者,都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这才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真正优质的网络社交应该建立在诚实和信任的基础之上,朋友圈不应该成为互相欺骗的秀场。相关平台应该及时关注到这一现象,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于“代发”行为的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那些“代发”生意买卖双方,也应认识到交易背后隐藏的风险,厘清法律和道德的边界。生活不只有网络上的一时热闹,人设也不是真实的人生,别被自欺欺人的虚荣迷了眼,与其在朋友圈里追求虚无缥缈的虚荣感,不如回归生活的本质,去感受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

(来源:极目新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