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从“何以敦煌”到“再访敦煌”
陈海波
上周才赴中华艺术宫打卡正举办的“何以敦煌”大展,这周就机缘巧合受邀到甘肃讲座,一想何不趁此机会再次前往莫高窟,于是说走就走,探访心之所向。当汽车缓缓驶入敦煌,那片被风沙雕刻的土地逐渐展露真容,心中层层涟漪又激荡起来。无论看过几次,来过几次,心中都会充满期待与激动。
古老的石壁,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携着一股股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莫高窟,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我得以窥见敦煌文化的璀璨与辉煌。壁画上的飞天翩翩起舞,佛像庄严慈悲,色彩斑斓,仿佛瞬时将我带入久远之前的虔诚世界。
我沿着石阶盘旋而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敬畏与期待。终于,来到了158窟。第158窟因洞窟甬道北壁保存有“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题记,可知是中唐吐蕃政权统治敦煌期间建造的。而在窟内佛床上卧躺的,正是莫高窟最大也堪称最完美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一千二百多年来,他静卧于此,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
当卧佛映入眼帘的那一刻,内心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卧佛像整体长15.8米,头部长约3米,头向南,足向北,面向东右胁而卧。他的面部丰满,神情安祥,微含笑意,毫无凡人临终的痛苦和悲哀,相反却犹如欣慰、满意而入睡。他的姿态安逸舒展,衣纹流畅,极富韵律感。整个形态,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在主尊涅槃像的两侧,分别塑了两尊佛像,南侧的立像为过去世迦叶佛,北侧的倚坐像为未来世弥勒佛,姿态自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第158窟的三世佛塑像,不仅表现了三世的时间概念,同时通过涅槃这个主题,说明了佛教法统继承的关系。
除了塑像,窟内的壁画也增添着涅槃的感染力。洞窟西壁上,画了两排举哀者像,上排19身菩萨像,下排画17身罗汉像,同时还画了14身天龙八部护神像等,在涅槃像头部上方,画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奔丧和十大弟子举哀图,同时在佛床涅槃坛下,画天王力士举哀、须跋陀罗先佛入灭以及外道谤佛等内容。
那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神态、服饰乃至飘动的衣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一阵风吹过,就能看见画中人物衣袂飘飘,灵动非凡。这些呼之欲出的逼真形象使涅槃情景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艺术地烘托出涅槃这一主题。而以彩塑与壁画的和谐统一来完整体现主题,也正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之一。
第158窟作为莫高窟中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彼时日趋完善的佛教艺术。那些形神合一、神态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像和造型优美的彩塑,无一不叫人万分赞叹。虽然中华艺术宫此次展览中也设专厅还原了这个洞窟,但在这里,亲眼目睹这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雕塑、壁画,更为深刻和直观,血脉中某种因子仿佛也被调动唤醒起来,感受到其间所承载的深邃文化与时光厚重。
我凝视着这些塑像、壁画,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敬畏,因为这些作品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保持着那份惊艳世人的深厚;有感动,因为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更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与追求;有震撼,因为每一幅壁画、每一笔雕刻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在这方土地真真正正存在和鲜活过的人。更何况眼前的一个窟,只是敦煌文化的冰山一角。
这片被风沙雕刻的土地,蕴藏着敦煌文化的瑰丽画卷。敦煌,这个千年的艺术宝库,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更承载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寻与朝圣。而从中华艺术宫的展厅到此次敦煌实地再访,无论何处,关于敦煌的每一次凝视,都让我心生感触与感动。它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我想我们都该珍视、珍惜这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陈海波简介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 瓷海新波公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