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16 20: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7 01:12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独特特点组成的。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和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一致性,预示着他们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如何表现。这些行为的一致性和倾向性形成个人的人格结构,即特质,它是人格测量的基本单位,解释了行为的个体差异。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奥尔波特和卡特尔。他们认为特质是决定行为的基本特性,构成人格的基础。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提出16种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人格调查表。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共16种,是行为属性和功能的深层决定因素。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在1939年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心理特质分析,使用了类似奥尔波特的研究方法。
特质理论从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人格,能将研究对象的变量置于实验和测验的分析之中。然而,特定领域的人格因素分析结果可能因分析材料和具体技术的差异而不同。特质理论主要描述人格结构,未能详细说明人格的动态。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动力系统,认为人格是一心理动力组织,能量来源于“里比多”,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人格。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以“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中界者,“超我”进行纠察。弗洛伊德创立了人格的动力学说,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受到后人重视。A.班杜拉等人提出了“示范”和“观察学习”,强调学习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
类型理论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用于描述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心理差异。类型理论包括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和多元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方向。A-B型人格理论描述了A型人格急躁、外向和B型人格稳定、满足的特点。奥尔波特通过考证,将人格定义为动力组织,心理物理系统,强调其决定性。他区分了人格、性格、气质和类型等概念。性格定义为评价性的人格,气质是情绪组成部分。类型是人们分类的方法,人格产生不同类型的行为模式。
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积极主动性和自我实现。他们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自我观念是个体对经验的评估,积极关注促进自我观念的形成,自我和谐涉及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一致性。自我实现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奥尔伯特的人格理论强调动力组织的不断变化,以及心理物理系统的决定性。他的定义强调个性的重要性,区分了人格、性格、气质和类型。十八型人格理论是中国学者尧谷子提出的理论,以人性为基础,分析出人性要素的十大层次,并总结出十八种人格类型,全面解释人格的静态结构和发展动态。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