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56
放射性核素显像曾是20世纪60~70年代肝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核素显像是利用核素在体内不同器官或组织中的不同分布,从而达到对疾病诊断的目的。应用Au、Tc、I、In等进行肝扫描常可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肝癌占位,诊断阳性率为80%~90%。但对小于3cm的肝癌不易分辨,且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故目前已被B超、CT、MRI等手段所取代。近年发展起来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以核素标记的AFP或抗人肝癌单抗行放射免疫显像等新技术,使肝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可检出最小约2cm癌灶。此外肝血池扫描对肝血管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目前应用于肝脏的核素显像主要利用肝内的两类细胞对核素的捕获和排泌功能而实现。一类是肝血窦内的库普弗细胞,利用其吞噬功能,使核素聚集而显像,当肝组织被破坏时,如肝癌、肝脓肿、囊肿等,库普弗细胞减少或消失,在显像中呈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形成“冷”区;另一类是利用肝细胞摄取和排泄核素的功能,动态观察核素在肝脏中的分布情况,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常用的核素有、、等,核素在不同物质中显像效果不同。肝癌的核素显像与病理分型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混合型。以血管造影,肝癌显示为“冷”区,借此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吡哆醛甲基色氨酸)显像时,初始肝癌结节呈“冷”区,由于肝癌细胞保留了部分肝细胞的摄取功能,但肝癌没有完善的胆管排泄系统,所以核素的排泄受阻,在延迟显像时呈现“热”区;转移性肝癌由于不具有肝细胞功能,不出现动态变化,一直表现为不显像的“冷”区,因此可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扫描时,肝癌多呈放射性缺损区,但由于肝硬化背景亦可表现为放射性稀疏区,如果是小肝癌则较难辨认。肝癌阳性显像方法可以弥补阴性显像对小肝癌分辨率的不足,应用枸橼酸盐核素扫描,可以发现较深部位的小肝癌。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抗体携带核素能特异性聚集在肝癌病灶中,因此可以提高肝癌的阳性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