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8:08
吊庄亦称吊庄移民,是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黄河灌区能够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
遵循国家制定的自愿移民原则,搬迁到新居的群众仍然可以选择回到原居住地,这就形成了两处都有家,两处都有身份的情况,就像一副扁担,两头吊着,这也许就是“吊庄”的本意。当然也有人认为,西海固的原生居民都很穷,几十年的家当,用一副扁担就能担光,所以,这个“吊”字也很形象和贴切。
扩展资料
吊庄移民跟现在的移民有稍许的不同,吊庄移民根据群众的自愿原则,国家统一划拔土地后,由“迁出县”负责土地开发、分配等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多种移民模式:
其一、县内吊庄:这种模式是指在有水利条件的县区,组织人民群众就地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水浇地,然后在水浇地覆盖区重新规划居民生活区,将县内没有水浇地的居民整体迁移过来,重新划分土地。
这类移民迁移距离一般都在50公里以内,不改变隶属关系,仍归本县统一规划,与原迁出地的文化、心理背景相似。迁到新居的移民没有“外来户”的心理压力,移民回祖地探亲、祭祖也比较方便,所以,最容易得到实施。
其二、县外吊庄:由国家在黄河灌溉区划出土地,迁出县组织贫困地区的群众,以工代赈的办法进行开发性建设。迁出县按原来的乡村名称在迁入地建立同样名称的新社区,由迁出县、乡、村分级管理。搬迁群众的户籍和行政隶属关系仍归迁出县管理,允许两头有家。
电视剧《山海情》介绍的就是县外吊庄,迁移的群众到了迁入地后,除了有大量的荒地,一无所有,房屋等基础建设都需要自己动手,所以,就出现了人民群众到了迁入地就要回原居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