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一下山东人文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4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6 19:11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0:33

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山东人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

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山东自然地理简介。

山东东西长721.03公里,南北长437.28公里。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15.96万平方公里。省会为济南市。

山东最初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

以上内容参考 山东省*——历史简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0:33

山东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片土地就有古人类生存和繁衍。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说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在山东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邹平县丁公村"龙山陶书",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近年来在山东还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桓台县唐山遗址甲骨文"。据专家考证,山东省还是汉唐丝绸贸易的主要供货地,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山东省自古就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代,东夷各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一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山东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年),西周的两个最大的分封国一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文化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和孙子的故乡

  山东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被称为"文圣"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孔子,2500多年前就诞生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产生着重大影响。孔子还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称为"兵圣"的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诞生在黄河三角洲一带,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盂子、曾子,墨派学说创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管子,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甘德,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古代科学家汜胜之,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学家孙膑,被中国人尊为智慧化身的三国名相诸葛亮,以《文心雕龙》闻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和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被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在当今中国的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等,都活跃看一批山东籍的知名人士。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0:34

伏羲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居三皇之首。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又称太昊。伏羲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他对事物有著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拥有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此外,他还取火种、造渔网、兴嫁娶、制历法、创乐器、造书契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市),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五帝之首。在远古时期的部落征战中,黄帝先后击败炎帝和蚩尤,统一黄河下游地区。在黄帝统治时期,他大力发展生产,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蚩尤,远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所统帅的九黎部落,生活在泰山一带,东临大海,是当时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强大部落联盟。他们已经开始种植谷物,制造精美的陶器,冶炼金属,《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已经发明了金属兵器。蚩尤还是法规、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
少昊,古代东夷族首领,五帝之一。名挚,字青阳,一曰玄嚣,已姓,黄帝之子,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少昊自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号金天氏。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作坊和农业生产;正度量,观天象,定历法,发明乐器,等等,是父系氏族社会推向盛世的时期。种种迹象表明,少昊时期,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兴盛,大批的东方尚日民族向中原各地迁徒,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的大力发展,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舜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建都蒲坂,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舜以孝闻天下,中华二十四孝,舜列第一。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前2255—前2208)。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尧禅位于舜。舜执政后,以德感人,德泽众生。舜"齐七政",定五年巡狩之制;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舜自强不息,大力刷新*。初创国家雏形,开创了*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舜为禹十三年一日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而"预荐禹于天",禅位给与之有钉父之怨的鲧子禹,这是"天下为公"致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传为千古佳话。舜不顾高龄,"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或是鸣条)",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享年110岁。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挥泪竹斑,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今山东德州附近)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姜尚(约公元前1200~前1100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日照市即汉代的海曲县,古称东吕乡,可见他原籍日照。今丝山乡冯家沟,旧有太公祠,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太公钓鱼处。

姜尚为炎帝苗裔,其先祖伯夷佐禹平水土,赐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封地姓,故又称吕尚。他是饱学之人,深明兵法韬略,曾在朝歌、孟津住过,后辗转西去,在渭水兹源隐居钓鱼。帝辛三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周文王姬昌出猎遇到他,交谈中认定是难得的贤士,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尊称为“太公望”。
姬昌死,次子姬发继位,尊姜尚为“师尚父”。10年后,姬发任命姜尚为元帅,统兵灭掉殷纣王帝辛,建立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姜尚功列第一,被封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
姜尚在军事、*、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鲍叔牙

鲍叔牙(?-前4),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时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今济南历城鲍同山一带),故为鲍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
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襄公弟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即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著名的思想家、*家和外交家。晏子以有*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廉政简约,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家管仲相提并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今山东曲阜) 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史学家、音乐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对东方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是一位划时代的教育家,提出许多沿用至今的教育理念,他的生日被联合国和许多国家定为教师节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明耻之”。
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子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13岁从学于孔子,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德行出众,安贫乐道,谦恭慎独,言行如一,被后人誉为仁德君子的典范。
孙武(约前551—?),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惜当时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争权夺利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到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躬耕隐居,潜心著兵书,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墨子(前468一前376),姓墨名翟,鲁国人,春秋末战国初期思想家、*家、科学家,墨家创始人。
墨子出身于下层,少年时代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觉得儒家的礼过于烦扰,厚葬浪费财物,使百姓贫困,而长时间的服丧也有伤身体,妨碍生计。所以撇弃儒学,并进而创立了墨家学说,成了儒家的反对派。他有弟子三百人,结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墨家学派团体。
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主张。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吴起(?~前381年) 战国时期*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学于曾子。后在鲁国为将军,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武侯时为西河郡守。吴起在治术上受儒家德治的影响,如武侯曾将“山河之固”视作魏国之宝,而他则以为“在德不在险”。他还认为自己能使魏国“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表明他对*革新相当重视。
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清县)人。他一生周游四方,为百姓治 病,刻苦钻研医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
孟子(前372年—前2年),名柯,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的会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虽然也曾受到黄金之*,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行用其道。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迄未得任用。其中唯腾文以对孟子的游说极感兴趣,曾有意行使他的主张,但由于腾仅是一个“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国,孟子很难有所作为,大约由于不果其志,后来便离去了。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山东东明,一说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蒙恬(?——前210),祖居齐国,名将蒙骛之孙。少时学狱法,后为狱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参加灭齐有功,任内史。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军30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三十七年,胡亥继位,蒙恬为权奸赵高诬陷,*自杀。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