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受害人可以报警,根据刑法第224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可以报案,协助公安机关搜集证据,侦破合同诈骗罪。刑法还规定了合同诈骗的几种情形,如虚构单位签订合同、以伪造票据作担保等,对于数额较大或有严重情节的,将受到刑罚。
法律分析
合同是具备法律效应的,为此在做生意或是买卖的时候,都会通过合同来保障权益不受侵害。但合同也有可能是假的,有些人签了合同后才发现自己遇到诈骗的情况,那么受害人遇到合同诈骗的可以报警吗?
受害人遇到合同欺诈时是可以报警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可以向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经侦大队报案,受害人配合公安机关搜集相关证据协助合同诈骗罪立案侦破。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拓展延伸
法律途径解决欺诈合同纠纷:报警是否是唯一选择?
报警并非解决欺诈合同纠纷的唯一选择。虽然报警可以引起执法机构的介入,但它仅仅是一个起点。在处理欺诈合同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选择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寻求法律救济。这包括起诉对方、要求返还损失、寻求赔偿等。此外,当事人还可以考虑通过调解、仲裁等替代争议解决机制来解决纠纷。综上所述,报警只是解决欺诈合同纠纷的一种选择,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法律途径,并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结语
当受害人遇到合同欺诈时,可以报警。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受害人需要配合公安机关搜集相关证据,协助合同诈骗罪的立案侦破。然而,报警并非解决欺诈合同纠纷的唯一选择。当事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调解、仲裁等途径寻求法律救济。因此,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法律途径,并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