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xx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区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本校实情,以“问题导向齐心协力寻突破;思维转型攻坚克难求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夯实质量根基,筑牢耕读课程主阵地,抓实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现学校“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格局态势。
发展策略
问题导向齐心协力寻突破
思维转型攻坚克难求发展
生生不息勤耕善读做知行合一的阳光儿童
孜孜不倦乐教善育做德才兼备的贤能教师
行动措施
第一部分立德与树人
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教育人,师德为先。作为育人者,育人与教书,如鸟之双翼,不可有偏废。在新学期中,架构“德”之多维内涵,拓宽“育”之途径,以德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知行合一好儿童。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教师正身立业之本,每位教师要正视现实,加强自律,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省中小学教师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书》要求,严守师德底线,杜绝有偿家教,严禁参与校外培训机构辅导,遵守教学规范,努力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积极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在职业道德、教学行为等方面起带头作表率。深入学习陶行知思想,在“五四”青年节开展“学习陶行知师爱铸师魂”征文演讲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学做真人、教人求真”的教育真谛,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汲取发展于学校、奉献于教育的不竭动力。德育处协同德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会当班主任”务实培训,使每位班主任在明工作职责、懂家校沟通艺术、能处理班级事件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感。
2.加强行为养成教育
学生行为养成,是一所学校校风、精神的外在显现。行为养成教育,既要有阶段的目标设计,更要有细节之处的强化。要以“严、恒、细、实”为指南,全面落实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细化评比要求,严格对标指导。德育处少先队加强行为养成评比,坚持“每日打分,每周公布,每月评先”的励行机制,优化行为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3.创生德善品格课程
依据《xx区中小学“德善”品格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并以学校“生生园课程基地”、耕读课程建设为抓手,在“耕”与“读”中使学生亲自然、知农事、认作物、会栽培、享收获,培育“勤耕善读”的德善品格。德善品格课程的实施,可与校节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特色活动相整合,融合探究、实践、创新于一体,将学生引领进知与行的乐园,培育知行合一、勤耕善读的好少年。落实班级实践周活动,开展仪式类(开学典礼、成长典礼、毕业典礼)、活动类(主要节日)、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成长。
4.构建和谐共育生态
对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综合、系统化工程,需要集结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力量,共同撑起教育的天空。学校之中,人人皆是学生心灵成长之导师,每位教师要强化师者意识,在学科教学、课余闲暇、学校活动中,时时不忘育人之责,参与学校的德育导师工作。家长亦是学校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打开大门办学,邀请家长入校,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发家校共育课程,邀约指导学校农耕课程,开展“青春你好”助学岗活动。结合学校申报的《耕读课程亲子化实践的研究》这一课题,做实校内指导、内外合育的实践模式,全面打造学校和谐共融的良好教育生态。
第二部分课程与评价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评价是成长发展的风向标。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科研品质、评价效能的提升。
1.完善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规范校本研修制度,增设小学科教研组,做到计划明晰,落实到位。校本研修采用组长负责制,有活动必签到,有时间保障,有效度保障。以课堂为专业打磨的主阵地,有效推进“一课三磨”活动,做到人人参与评议、人人得到锻炼。丰富校本研修形式,将集体备课、一课三磨、课堂观察等纳入校本研修活动中。
2.追求教学质效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直面现状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会从结果探过程,向四十分钟要效率。以研课研题为突破口,通过研磨打造优质课、研究区调研试题,把握学科教学重点,理解学科关键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开展每月质量调研监测,做到有学科针对、有重点倾斜、有年段布局。有调研必有分析,落实班级、年级、教务处三个层级的分析反思,以发现教之不足,学之不力,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提升品质。
3.架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生烙印发展痕迹、厚植培育目标的跑道。依托“生生园”实践基地,开发内涵丰富的耕读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生生园”耕读文化物态环境建设之“生态园”已初步建成,基于各区域功能之不同,分为湿地区、水培区、土培区、智培区等,形成江南水田、蚕桑园、茅屋水井、竹林溪河、迷你太湖、阡陌井田、百果林、百草园、智能培育房等文化景观,并初步建拟了“迷你太湖”景观课程、“古代井田”历史课程、“神农草药”中医课程、“开心农场”耕种课程、“智能培育”科技课程、“学科链接”统整课程、“细丝世界”蚕桑课程。文化景观的生机呈现、长效维护,需要各科室协同努力。理顺课程内在逻辑,打开课程实施通道,是当下需要去突破的。本学期,开展慧心阅读节活动,组织汉字中的农耕探源、二十四节气歌诵读、节气图谱创作、农耕诗词品读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根据季节时令,在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中,以统整思想,分时序、分年段实施耕读课程。暑期,力争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形成文本型校本课程《稻花香》《水之韵》。
4.扎实教育研究
教研科研不分家,要以研科的思维做教学,以教学的扎实做科研。以年初申报的主课题《耕读课程亲子化实践的研究》为抓手,在课程建设中富于思考,主动寻求“亲子化实践”的有效路径,并与德育、综合实践相对接,拓宽研究思路,加快研究步伐。注重小课题研究,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投放到自己的课堂、教研组活动中去实践研究,聚众人智慧,借他人才干,齐思共想,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获取解决之策。
5.丰富评价形态
评价包括教师、课程、学生等多个维度,探索质量优胜教师积分考评办法,强化学生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推行学生“积分—争卡—兑换”的评价模式,以“稻、水、竹、果、屋、蚕、花、蔬”等元素,设计富有个性的“生生卡”,用于学生参与活动、实践探究的见证与奖励。累积的“生生卡”,可用于校节、丰收节参与体验活动、换取果实的兑换凭证。鼓励教师在班级内开发富有个性、彰显特色的评价方式,以评促行,以评励行。
第三部分管理与文化
管理无处不在,管是为了不管,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
1.打造平安校园工程
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落实进出打卡制度。规范早中晚值日护导工作,实现区域网格化监督管理,确保监管无死角。加大校门、设施、水电、交通等方面的平安管理与检查,突出对早来晚走学生的监管,全力筑牢安全屏障。就餐较大变动、因病事缺假、乘校车、季节多发病等信息,班主任、卫生室与食堂管理人员要互通有无。严格按“五常法”模式运作食堂,持续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实餐具、地面的卫生管理,零容忍配送中的问题,积极回应师生对饭菜的合理化建议,共同呵护师生这一绿色加油站的成长。
2.加快师资队伍培育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强化行政管理团队人员的科学民主决策意识,提升服务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师徒结对要常态化、时效化,要实现学科指导、班主任工作指导双落实。本学期,要全面应战学科基本功竞赛第二轮的挑战,充分借助团队力量,争取获得理想成绩。青年教师要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唤醒内生自觉,寻求专业突破。借助学科基地、德育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主动研学,真学实干,促进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3.推进特色文化建构
学校文化正处于酝酿阶段,以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为引领,以“生生园”课程基地为背景,集群商讨,同谋共策,定位文化基因,阐释文化内涵,逐步构拟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着手打造校园环境文化,着力体现“勤、活、乐”的精神主旨,呼应耕读课程内容,让农耕文化、学生实践作品等入墙上壁,做浓学校文化特色。
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局面等待大家去开创。不忘初心,牢记作为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以奋斗者的姿态,开创xx小学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