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冬天怎么取暖 你们好奇吗

2022-10-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冬天的天气十分的寒冷,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着暖气、空调、暖宝宝各种各样防寒的东西。不过在古代设备就十分的简陋了,那么他们是怎么防寒的呢?本期的古代故事,为你解析。

  几十年前的情形一般是这样的:一进入冬季,老百姓就手拎个手炉,靠在屋檐下晒太阳。农耕时代,冬季基本上没有农活,老百姓可以一直这样晒太阳晒到第二年春季,直到春耕生产开始。

  如果有雨雪,没有太阳晒,一般家庭都有火筒。再早一点平民都很贫穷,冻死的现象也是有的,形象平民的生活,有一个词就叫“贫寒”,越冬是普通老百姓很大的难题。

  平民冬季也需要外出,这样可以戴手套。手套的出现,最晚可能是周代,出土文物可以证实这一点,但使用手套的多为贵族,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出土有丝绢菱罗缝制的手套,平民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现代南方人,称手套为“手笼”或“手笼子”。手笼又指称一种筒状护手,或称手筒、暖手筒,双手对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样便于干活。手笼出现在明代,证明社会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平民开始广泛地使用手套。

  相对于平民,贵族或有钱人的御寒手段则更多些,他们可以穿貂裘,家里修暖阁、铺火道、烧火炉,甚至连房子都修成保暖型的。

  有一种房子叫“椒室”,《汉宫仪》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花椒被视为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涂在墙壁外面,形成特殊的“保温层”,有较强的保温效果。《世说新语》载,西晋着名富豪石崇即“以椒为泥涂室”。当然,这对平民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帝王家的事,就更离奇。《开元天宝遗事》载:“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申王李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妓围”,就是让美女围成一团,为李撝抵御风寒。李撝身体硕大,一次要用十几个美女。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要有“妓围”,他出行的时候从家中挑选出身形肥胖的侍女,排成一行走在他的前面,为其遮风御寒。为区别于李撝,杨国忠的方法被称为“肉阵”。

  《开元天宝遗事》载:“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岐王李范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所以档次一点不比申王李撝低。李范冬天手冷时,是直接把手伸进侍女的怀里,名曰“香肌暖手”。

  诗人李白有一阵子很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重用,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笔墨都被冻住了。唐玄宗命李白草拟诏书,但笔墨没法用,唐玄宗便让十几个宫女对着笔墨呼热气,达到解冻的效果,后人将些称之为“美人呵笔”。

  这些方法穷奢极欲,跟平民显然毫不相干。平民连棉衣一般都没有的,唐宋有一种冬服叫“纸裘”。“纸裘”其实不是真的纸,相当于造纸原料,一般是较厚而坚的楮皮,这样缝成服装的样子,穿在衣服的外面,能够起到抵挡风寒的效果。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