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血压高眼底出血的治疗方法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不同,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应酌情降至更低。对所有患者,不管其他时段的血压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注意清晨血压的监测,有研究显示半数以上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达标。
2.降压药物治疗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治疗的降压药物,特别是每日给药1次能控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3.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肿瘤切除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肾血管性高血压可通过介入治疗扩张肾动脉。对原发病不能手术根治或术后血压仍高者,除采用其他针对病因的治疗外,还应选用适当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
二、6个缓解高血压的方法推荐
一、充足睡眠来保证血压正常
良好充足的睡眠不能有吵闹的声音,汽车声或者打呼噜声都会增高血压。长期的室内噪音会增加破坏血管的荷尔蒙的产量,它会干扰睡眠,而且会越来越厉害。恢复正常睡眠是保证血压正常的基本因素。所以专家建议夜里戴柔软的耳塞来降低噪音。
二、用小信息降低血压
每个月看一次周刊,每次看10分钟就可以把血压降低。用手也可以降低血压,如果拍手可以形成规律和习惯,那就可以控制并保持血压的降低。手掌并拢从上到下轻轻磨擦,同时屈伸你的手指,然后食指拇指交叉摩擦几次,最后双掌并拢再轻柔几下。
三、让大自然帮你降低血压
无论是自己欣赏花园,还是在公园里漫步,只要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就能使你的血压降低11%。研究表明:这样做能立刻平息心中的紧张,包括使肾上腺也平静下来。每天20分钟就能奏效。
四、用歌声降低血压
用音乐赞美熟悉的东西。不论哪一种缓和的音乐都可以鼓励你。把音乐开大让声音环绕并伴着音乐放开歌喉。根据调查,每天在家里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达20分钟,就能使你的血压降低25%。 专家说,“听音乐能让你放松,并使你的心跳变得缓慢。较长的歌曲会使你的心跳很平静,同时可以降低你的血压。”
五、用手掌轻拍东西可以使血压降低30%
每天用5分钟轻拍你喜欢的人,包括你的宠物,这样就可以使你的血压降低30%,还可以减少你的忧虑。这样在生活中就能减少你的烦恼,所有这些都能保证你的血压安全。研究人员说,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尝试用瑜伽来降血压,实践证明非常成功。
六、用“坐椅法”来降血压
最新研究发现,不断地坐椅子可以使血压降低16%,这是通过检测脊柱血压得到的数据。要挑选一把结实的椅子,在你的后背和椅背之间垫一条厚毛巾,这样,就能使你的后背有足够的休息和足够的放松。
三、老年人高血压会有哪些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四、什么原因引起老年人高血压
1.遗传因素
大约60%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