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伏天潮湿闷热养生正当时

2023-07-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今天(19日)是农历进入三伏天的第一天,也称为头伏。根据农历计算,今年7月19日为头伏,7月29日为中伏,8月18日出伏。据北京专业气象台公布的《北京“三伏时节”气候特征分析》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三伏时节的气温和湿度比夏季平均高0.8℃和5%。一年中最为潮湿、闷热的时间段已经到来。

   今年是个“短三伏”

  据气象专家介绍,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从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叫初伏;过10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是10天;中伏是10天或者 20天;末伏是10天。

  据农历规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4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10天,年7月19日头伏, 8月18日出伏,是短三伏。

  一年中最潮湿闷热天气

  进入伏天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热量累积下来导致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为炎热了。

  避开暑气 饮食适宜清补

  伏天又称“苦夏”,在民间自古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一说,这表明,伏天不同于其他天气,人们需要体力来对抗炎热的天气,所以在饮食上含糊不得。

  最近几天,北京降水频繁、空气湿度趋于饱和, “桑拿天”的感觉也日趋强烈,入伏后,这种闷热的感觉会更强烈,因此,人们在出行的时候,应该避开中午的高温时间段的暑气,同时要保证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在饮食上,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何为“暑湿”?酷热高温的天气,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内,容易对人的消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现象,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据中医记载,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

  宜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生冷寒凉、辛温燥热之物。同时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高温天气易使人心烦意躁、疲倦乏力,因此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更为重要。

  阳气最盛 冬病夏治正当时

  近一段时间,各大医院“冬病夏治”尤为火爆,所谓“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1

  而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被吸收直达病处。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两者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忌盲目消费 多注意细节

  三伏天到来,气温将更加炎热。由于环境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人体体内多余的热量难以散发,雪糕、凉茶等冷饮成为广受追捧的降暑食品,而凉席凉被等纳凉物品也百花齐放。高温似乎也带来了市场的销售旺季。

  在此需要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饮食上,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冷饮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体质虚弱、寒凉的人,以及老人儿童需谨慎选择。而针对超市中的纳凉物品,广大消费者应理性消费,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购买,对于打折商品,最好将打折前后价格进行比较再考虑购买,还需留意其质量,以防商家借口“打折”以次充好。

  此外,酷暑中人们对消暑药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防暑消暑药的销售也在不断“升温”,在选取“风油精、仁丹”等消暑药品的时候,应该注意细节,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以及注意事项,以免引起中毒等状况发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