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本次研修观摩了李明老师这节课,收获很大,下面简单的谈谈我的体会: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探究。老师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发现数格子太麻烦,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该怎样计算?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自然地转化思想,是学生思维的灵动,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把不知的转化成已知的来学习,正是学生迁移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用迁移的学习能力,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二、重视操作方法,发展学生能力。本节课充分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数方格、剪拼,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待学生有了这种求知的欲望了,老师适时出手,引导学生用实验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老师并没有一味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而是让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去转化。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们真的感觉到数学好玩,可以在玩中学!
三、强化优化练习,拓展学生思维。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生搬照抄公式,而是灵活应用。在李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中,有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必须对应,这就必须要学生学会辨别,灵活掌握;再有等底不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相等?首先得掌握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也相等,虽然两个或者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不同,但是等底等高面积一定相等。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通过听李老师的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这节课从学生数、剪、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二
xxx老师执教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庞老师这节课共分四部分,分别是情景激趣、自主探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这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2分钟)
在课的起始环节,庞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利用分配卫生区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直接导向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25分钟)
当老师提出:现在不数方格,利用手中的学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观察学生:有的拿着图形卡片观察、思考;有的拿格尺度量、画线;有的折叠;有的拿剪刀剪拼,进行转化……小组之间互相提议、商量、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法……使我们感到学生此时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提高探索的难度和要求,是有效的,而不是盲目地探究。
庞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说理、推导、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直观看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推导出公式,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不同途径和方法。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利的促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环节大约用时10分钟。
在这个环节里回到导入时的题目,巩固公式的应用,有判断、有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几个环节体现了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不同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等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必须用底乘底所对应的高,为了让学生分辨清它们的思维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教师设计了习题,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还拓宽了知识更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环节用时4分钟。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总结并强调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的面积打下了基础。
综述观课中发现,教师能够才能给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知识,从对旧知识的认知体系迁移到新知识的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对转化思想的渗透,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各环节清晰自然,语言流畅,引导及时到位。
建议:对学生的动手操作适当调控,让每位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