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我样稿

2024-07-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促进中国农民增收财政政策研究
专业: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 姓名:孙悦文学号:3166摘要: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关键问题,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三农问题关键。农民 收入提升,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连续、快速、健康发 ,关系到中国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增收问题是目前中国一个十分关键问题,
主动财政政策应该促进农民关键目标, 增收,关键是经过减轻农民负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经过分析目前财政支农和农 民收入特点,就深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对策思索。关键词: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研究大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效农业财政农业税 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
正文:一中国农民收入现实状况和四个改变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标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停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久短缺到总量基础平衡、丰年有余历史性转变,农民基础处理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成小康水平。,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成36239亿元,约为197826倍。197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已经提升到2936.4元。不过, 难以满足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展现相对滞后,
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中,最为突出仍然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而且很不平衡,关键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镇收入差距连续拉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速度缓慢;三是一直以农业收入为;四是和收入亲密相关城镇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加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十二个月增加16.8%。扣除物价原因,年均增加15.2%。

第二阶段:1986—1991年,为收入增加缓慢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23.76元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十二个月增加10.8%。扣除物价原因,年均增加2.7%。



第三阶段:1992—1996年,为收入增加较快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83.99元增加到1926.07元,平均每十二个月增加25.1%。扣除物价原因,年均增加5.6%。

第四阶段:1997年到现在,为收入增加迟缓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90.13元增加到2253.4元。1997—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4.6%、4.3%、3.8%和2%。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现象。

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直接原因:
1、因为农产品价格不停走低。以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为100,则只有74.4 下降了25.6%。因为价格下降,农民从农业生产得到逐年降低。

2、因为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关键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从1997—1998年中美加三国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种农产品生产成本看,中国只有稻谷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其它4种不管是否包含土地使用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

3、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据相关教授测算,价值1元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元,中国为0.38元。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能力。

4、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1)国家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据世贸组织资料,中国农业生产者补助等值和中国综合支持量(AMS)均为负数。(2)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输血”机制。(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比重也显著偏低,表现出强烈非农化倾向。(4)经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仅1998年就达1361亿元。

5、农村税费负担重。从1994年到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了12.6%;而农民人均负担各项农业税、提留统筹费、社会负担和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却分别增加了12.7%、10.3%、29.3%和1.9%。另外,农民负担还出现了越来越复杂化、隐性化趋势。

6、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村第三产业不能正常发展,无法吸收农业剩下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影响农民连续增收根源分析
1支农支出比重偏低。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计算显示,中国国家财政用于 农业支出绝对额由1978150.66亿元增加到3404.7亿元,增加21.6倍,展现出 不停增加趋势,但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却由197813.43%下降为6.83%。其 中,1980年至1999年、至两个时段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平均比重分别为9.44% 7.63%。这一比重分别比1990年、1978年低3.15个、6.6个百分点。中国是一个农 业大国,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连续扩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难以充足发挥 情况下,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现实状况和我们目前面临 三农”严峻形势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繁重担务很不相当。

2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支农支出中涉农部门事业费支出百分比过高。现在中国不少地方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费用开支比重高达65%左右,而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比重仅占35%左右,政府为农民办事钱在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变成了部门养人钱。二是现行惠农政策着眼于农民目前增收,“大范围、小额度”直接发放给农民、起到“输血”功效多种补助较多,而对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能起到“造血”功效如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较少。

三是对农业科技投入比重过低。-间,中国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总投入为99.3亿元,年均仅14.2亿元。另有资料显示,中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优异水平总体差距为15-20年,这无疑和中国长久以来低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亲密相关。

3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不高。长久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和现实需要之间一直存在着较为突出矛盾,即使在这么情况下,支农资金利用效率还严重偏低:一是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部门分割严重,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多达10余个,各行其政,各自为战,不一样渠道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反复现象比较突出,难以使有限支农资金形成协力。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利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花大钱办小事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全部严重减弱了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



4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据农业部调查,中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4%,初中及初中以下高达87.6%。这么学历层次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农民普遍偏低接收教育程度,不仅使大量农民成为城市廉价劳动力源源不停提供者,成为终日忙碌于农田却收获较少弱势群体,而且也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农民连续增收关键制约原因之一。

四、促进农民连续增收财政政策提议
1、是经过主动财政政策来支持农村费税改革。中央正式在全国农村进行费税改革,
无疑是一个很英明决议。从试点地域看,农民负担在改革者后有不一样程度降低。笔者认为,
费税改革不仅要在取消部分不合理收费和摊派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遵照西方税收理论中
能力标准”公平负税思想,即依据个人纳税能力大小来确定个人应负担税收。所以,从这
个意义上看,现在农业税相对较高,以后还要稳步推进逐步降农业税税率改革。这些改革可
能会使目前财政政策收支矛盾突出。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矛盾能够经过经济发展从而增加税
收、县乡镇机构改革、压缩部分无须要财政支出来消化。 2、是逐步取消农村地域基础义务教育收费,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农村基础义务教
出结构对应调整、依靠经济发展来实现,但若要顺利推进这项改革,较长时间国债支持是很
必需。

3、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紧“城镇化”步伐。“城镇化”当然要依靠市场机制力量来推进,但政府对城镇化支持和推进也是十分关键。笔者认为,目前城镇化不应再是盲目增加“小城镇”数量,而应立足于使部分区位条件好、人发展潜力小城镇,包含部分县城,逐步向小城市、中等城市转化,吸纳农村剩下劳动力。因为小城镇建设中诸如水、电、气、教育、道路等公共品、准公共品费用,直接组成农户负担,所以除了依靠小城镇本身力量外,国家大力支持是十分必需。这方面,笔者认为也是主动财政政策作用一个新而且十关键方向。这么能够使得进城农户大大降低负担,不仅能够直接增加农户收入,而且从长久看,也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4、是主动推进就业创业富民。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根据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要求,加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久有效机制,经过社保补助、岗位补助、无偿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助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完善面向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和规模,经过购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完善城镇统一失业保险制度。大力激励农民在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领域创业,降低农民创业门槛,降低行政审批。

5、是改变增产不增收问题。处理增产不增收问题,关键是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经过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激励合作组织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共享农产品加工流通步骤增值收益;二是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村小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在财政支农政策上,要有进有退,对工商资本直接到农村流转土地,以确保农民能够更多分享农业现代化带来收益。

立健全以低保、五保、入学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和临时救助等为关键内容 6、不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保障层次,为农民连续增收铺路搭桥。一是应建
靠子孙变为靠自己、社会和政府共同养老。三是应不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升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和赔偿标准,着力处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尽可能使更多人
从中受益,有效预防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农民连续增收铺好路,搭好桥。

参考文件:《北方经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财政和金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