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带班时间不是很长,没有足够的经验能够畅谈,可是三个多月的实习时间也让自我对教学有了自我的看法。无论是什么科目,我想大部分教师实行的都是“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政策。两头指的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后面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教师自然是喜欢的,,想让他们有更大的提高,对他们寄予厚望也是情有可原的。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因为研究全班的平均分所以对他们也想法设法地帮他们提高,这就是大部分教师的重点时间分配。中等学生成绩比较稳定,没有异常的让人瞩目的成绩,提高的趋势也不是异常的明显,所以自然地教师的注意力就不在他们身上了。
在之前上课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一段时间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成绩好的同学确实还是成绩好的,只是在原先的成绩上并没有看到异常大的提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确实有了学习的动力,可是因为基础知识确实比较薄弱,虽然有提高,可相对来说不是很明显。
在看班级的成绩统计的时候发现,每次考前十名的每次考后面的其实都是那么几个人,两者加起来也就是班里三分之一的人数,绝大多数同学是班里的中等生。他们性格上都不是进取的,在班级中默默无闻,课堂上举手发言也不是异常显眼。有人认为优秀生才是班级中的领头人,可是我却想,班级中的强大力量应当是由这些中等生组成的。
在之后的几次上课时,我有意地多让那几个中等生回答问题,每节课叫的人不一样,几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起来问答过问题并得到我的鼓励和表扬。在改作业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作业比之前有了一些提高,在上课的时候就大力表扬,提高不大的同学就进行鼓励。我单元测验的时候果然结果和我想的一样,优秀生还是那几个,可是前十名就已经有3是三个原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们都觉得想把优秀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提升到一个空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实际的情景却是中等生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在距离上离优等生更近,只要教师稍加提点和鼓励,他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想向着前面的同学看齐。一旦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期望之情,他们的提高就会表现的很明显。
作为教师,说是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可是我一向相信不一样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和重视的方式应当是不一样的。这样能够让学生觉得自我的特殊性,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就会构成一种受重视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激励着自我提高。加上教师的指导和表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