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鱼解字读书笔记两篇

2024-07-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白鱼解字读书笔记两篇

  白鱼解字为流沙河老先生几十年对古汉字的研究心法与见解。厚积薄发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中国在文字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将《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书中出现的错误在千年后予以纠正,这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白鱼解字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白鱼解字读书笔记1

  5月10日,母亲节,京城飘雨,孩子无法骑车,我开车送他上课。课外班地点在中剪子巷,33号为冰心故居,胡同内无处泊车,遂停于胡同口的平安大道北侧。忧心警察贴条不敢离开,于车内翻阅流沙河老先生之《白鱼解字》。平安大道上不时有车呼啸而过,行者匆匆,不识路人甲乙,雨打车顶,滴答作响,我躲进车里,也算闹中取静,是为车读《白鱼解字》。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我对余先生并不陌生,1985年前,我读他编辑的《星星诗刊》,开始习诗。偶尔也在上面读到他写的小诗,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是与众不同,读来颇多回味。那时年少,还不知国学、公知等等,按现在的说法,余先生当是经过旧国学熏陶的老一代读书人,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诗歌《草木篇》被毛泽东点名而“劳动改造”二十年,是个不思悔改、顽皮可爱的老右派。

  老先生1931年生人,今年84岁高龄,面容清瘦,双目深邃,闪烁智慧光芒。

  余先生自称“劳动改造”二十年,我以为有待考证。因为我读完他的《锯齿啮痕录》,知道他被从省城成都发配回老家金堂,当过锯木工,享受过拉大锯、唱大戏的快乐,并无什么苦难记载。他还有散文记述在金堂乡下,与夫人何洁在河边养鹅的经历,也是其乐融融,哪里有苦难可言?或许,余先生为遁世高人,善于由人间苦难中寻找乐趣,已经超越了我等凡夫俗子眼中的苦难,真乃大境界也!

  去年读余先生《画火御寒》,知道他在青少年时期,还在山里打过仗,差点被日军炸弹炸死。后来看新闻,闻名于世的成都新锐公知李承鹏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在成都签售,余先生德高望重,以80高龄被李大眼请去站台,不过10分钟,就被便衣人员请下。此后,《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被列入禁书。由此知道,余先生是经历过“反右”运动,改造二十多年仍然不放弃呐喊的人,是个有气节、硬骨头的知识分子,值得尊敬。

  也曾读过余先生的《草木篇》,讽刺意味尽显。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些寓言诗,无碍政治。当年,余先生却是因此4次被毛泽东点名,最终下放改造。如《白杨》——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如《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那是一个因言获罪的年代。

  车读《白鱼解字》第三十七篇《香火与灯火》:蜀人口语说某人在某处“掌火”意即担任党委书记,实自叟之执火屋下而来。读罢不禁哑然失笑——重庆北碚区党委书记雷政富当年在任时,蜀人乡邻必仰慕其在北碚“掌火”,说一不二,荣耀无比,当他不幸“失火”,不再“走火”,怕只能说他的“火”掌不住了。随后一页页翻过,乐趣多多,难得的小字楷书,十分秀气。余先生《自序》最后说: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由此可见,已过耄耋之年的余先生是如此的超脱和淡然。

  如此车读《白鱼解字》,联想翩翩,忆之记之,下车接儿,我也是了无遗憾了吧。

  撑伞接儿下课,父子共伞并肩而行,穿过雨中胡同。他问我:您的《白鱼解字》读了几篇?我答:读了十二篇,记了一小篇,不动笔墨不读书嘛!他乐了:您可是真有雅兴!我答:可不是嘛,冰心家门口读书,不雅也雅了。

  白鱼解字读书笔记2

  读书须先认字。流沙河说,“读出古音,写出古形,并能说清楚此字的古今演变过程,那就算完全认得了。”汉字对普通爱读书的中国人来说,就像水对于鱼,平时只顾着在里面折腾,没时间去想源头的事。如今托老先生的福,可以一个个搬来研究,才忽然发觉汉字之美、之讲究、之珍贵。

  在流沙河看来,文字不仅仅是沟通交往的符号,更应该被视作展现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大的种群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文化载体。《白鱼解字》一书选出了四五百个汉字,把这些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形态拿来讲,将最初的字义、形态的变化等理得一丝不苟、畅达流利,将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最重要的是结合现实,让人读来毫无枯燥之感。当你翻开目录,看到诸如“从烤人到烤肉”、“好歹都是手”、“万是一只蝎子”、“麦从天上来”、“公私香臭辨”、“进餐的慢镜头”等篇目名称之时,便早已手不释卷,读来欲罢不能。

  老先生对汉字的解读颇有趣味。比如“明”字,小学生都认识,日月为明,太阳很明,月亮也很明,其实不然。在甲骨文里,明字左边是个圆的窗子,右边是个月亮,小篆从囧从月,《说文解字》解释,囧,窗牖丽廔,意思就是一轮月亮照到窗户上。想象一下,漆黑的半夜,突然醒来,发现窗口雪亮,月亮照进来了,这就是光明。这个中国字里就蕴含着中华民族祖先对人,对自然界的感受方式。再比如繁体字“寜”,就是房子里面一颗心,下面的皿字是一个碗,再下面丁字是声符。家中有个饭碗,心就安宁了。而且“寜”字这样的结构,你一下子就晓得了古人说的“民以食为天”,了解了中国古代所谓安宁就是饭碗不要打倒。这个字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内心的忧虑,黄河流域多有灾难,一发生天灾人祸就没有饭吃,一代一代的老百姓有强烈的记忆,因此连造字都是这样造。这也是流沙河老先生主张“繁简并用”的原因。

  汉字这个东西使我理解了古人,比如前进的“进”,小篆是“進”, 甲骨文就是一只飞鸟,下面一个止,止就是脚趾,因为鸟在飞的时候脚趾是朝后伸直的,而且用力。为什么一只飞鸟一个脚就是前进的进?原来,所有的动物跟昆虫,都能往前面爬,也能退着爬,人也能够进能够退,只有飞鸟不能退着飞,只能前进,因此那个脚就表示它在运动,飞鸟的运动就是前进的进!这样的造字是一种大智慧,完全靠古人的观察,归纳。再比如“国”字,其本义就是一个城,古代一个城就是国,所以夏禹王治水成功后,全国开大会,来了一万个国(一个乡就是一个国)。武则天造了21个字,她改国字为一个框框里摆“八方”。洪秀全又把国字改为一个框框里面摆个“王”,他封了1600多个王,他的连长排长都是王。1949年后,简化为一个框框里摆个‘玉’,有人说那是一个王加当时的六亿人民群众。

  在流沙河眼中,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我们祖先对人与自然的感受,有着诗意和美,有着让人恍然大悟的智慧。只有对汉字和汉语抱有敬畏之心,才会发现汉字之美。当我们梳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窥见华夏族的祖先是如何解读那时周遭的世界,如何将花鸟鱼虫,风雷闪电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不知不觉地,我们会叹服于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以及他们的记录方式对于当下社会的影响,同样会反思为什么有那么人反对汉字简化。这本书读来除了忍俊不禁之外,更是让人在获得知识之余获得启蒙。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