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培训会发言稿

2023-07-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各位领导、各位课改同仁:

  上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我们都知道,新课堂的展示原则——差等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所以,面对各位课改行家,我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由我来展示,再由各位同仁的补充、提炼,加上各位领导的点拨拓展,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好,下面开始我的学习成果展示,题目是《让飞扬的理念落地生根——谈高效课堂各环节的运作与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课改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什么三三六,什么“271”、什么“生命课堂”、“动力课堂”等等,其实不管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名字叫什么,都离不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十六字真言,都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都离不开预习、展示、反馈的基本环节。我们县的“预习感知、合作探究、巩固应用”的教学模式不也是用特平实的语言表述了这些基本内涵么?我国很早就有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样我们可以指出:课改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但假如有人在课改初期以不需要固定的模式为理由,拒绝入模临帖,否定细节的研磨,单纯的强调无招胜有招的教学艺术,那我们可以笃定:他是假课改。之所以我们有摸石头过河的感觉,之所以我们有时感觉懵懂茫然,不知所措,之所以课堂的效果见不到提升,之所以我们感觉做了很多尝试走了很多弯路,但课改的脚步仍徘徊不前。那就是我们没有经历临帖——入贴——破贴的过程。“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胡志民语)只有一招一式把各环节运作的扎实有效,才能灵活自如,成就我们自己的特色。模式不可复制,但是其精神,其理念,其技术,我们满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从中选取适合我们自己土壤的种子,让其迅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么,反思我们三年多的课改历程,在哪些方面我们有了成功的突破,还有哪些方面存在的困惑呢?下面,我就带着大家按照我县的教学流程做一个粗略的梳理,不妥之处,还望斧正。

  一、 预习感知——让自主学习落地生根

  预习是学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的预习、自学,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据可论,才会有迸发火花的探究,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展示。当前,我们各个学校的预习大多为当堂预习,当学习任务较多时,也安排课余预习,或单独安排一节预习课。山东兖州的循环大课堂是每节课的后十分钟为预习。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求每位同学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文本,完成学案。要求学生静心动脑,深入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力单独完成,这个环节中,中等以上的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完成一半以上的内容,但一些综合思考性题目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须讨论解决,要注意用红色笔进行标记。教师要在此环节之后,初查学情,通过批改学教案来掌握学生的自学程度。

  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预习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三:一是重视不够。学校、老师对预习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而把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展示上。二是缺乏指导。教师组织预习盲目随意,效果不佳。三是欠缺方法。学生预习不够深入,蜻蜓点水,浮皮潦草,有时只为完成学教案而脱离文本进行所谓的预习。

  博友赵广宇校长,针对课前预习总结出 “五步法”,我摘录于此,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第1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针对性。

  第2步:交代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明确学习什么,解决什么。任务划分不可一刀切,根据实际,分层交代。)

  第3步:明确组织秩序,先独立后合作。(组长主持,按序轮流发问、发表意见)

  第4步:限定任务时间,确保短时高效。(一节课自学时间不少于15分钟,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主动学习习惯。讨论时间不超过15分钟,目的在于增强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耗时、争吵。)

  第5步:检查预习效果,掌握学情状况。(生查与师查结合。组长检查组员,并给老师汇报。教师做抽查,侧重于学困生。)

  总之,实践证明,没有扎实有效的课前准备,就不可能有展示时的精彩纷呈。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中提出的课堂三条高压线第一条便是:没有充分预习的课不能上。

  二、合作探究——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1、合作探究的误区和策略:经过充分的预习之后,就要在教师全面掌控下,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了。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可以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讨论时要把控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老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走进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时,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量和效果,要么没有价值,要么空洞肤浅,要么走马观花,使小组合作探究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具体表现有:1、时机不恰当;2、分组不科学;3、不讲究流程;4、时间不充足;5、评价不全面;6、非全员参加;7、教师无作用。8、探究水平低。

  我们不妨来一次场景再现:老师合作探究的指令发出后,学生首先是一脸迷茫,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接着是一阵“假热闹”。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机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还有的宁可自己一人独学也不愿参与合作学习。面对这种“合而不作”“浑水摸鱼”般合作和 “不合不作”的现象。我们要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原因之一:价值不认同。有些学生不愿参加合作,并非不愿意参加学习,只是学习的观念和习惯有问题,或者说对新鲜事物缺少正确的接受态度。那么这类学生就需要一个师生一起帮助他们接纳的过程。首先,倾听诉说寻找根源,告知学生合作优势。教师万不可简单批评或强制参加小组合作,这样只会把学生逼入“死路”。更不可以认为只是个别问题而采取“搁置”的态度。其次,创造良好合作环境,帮助学生适应合作。学生不愿参加合作,一定是小团体里没有自己欣赏和乐于交往的人。可让学生自己重新选择一个团队,教师出面协商略微调整团队组合。再次,创设合作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喜欢合作。学生一旦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慢慢有了成就感,这个学生就会由“不合不作”变得“不合不行”了。

  原因之二:流程惹的祸。我们就该解决流程的问题。合作学习是个复合概念。具体说来,它包括独学、对学、群学3个层面,简称“三学”。而探究流程则遵循“情境——问题——知识”这一主线。

  独学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独立学习能力永远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学的合作一定是低效的合作。其中有两个环节尤其重要,一是确保独学的时间,二是确保独学的反馈。一般而言,独学的时间不应少于“三学”的6/10,并且,独学结果要安排一次小组反馈。忽视独学的合作将会助长思维惰性的泛滥,并且会使有些学生养成“优生依赖”的习惯。

  对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课改专家于春祥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学校课堂调研,总要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有问题先问谁?”非常遗憾的是多数回答“问组长”。这就明确地表明在一些学校课堂上“对学”的缺失。树立“对子”意识,建立“对学”机制,是新课堂落实“兵教兵”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快捷高效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群学是合作学习的整合和拓展。“群”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班级来说,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群”,相对于小组来说,小组内又可以组建更小的“群”。一般意义上3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群”。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这一点,许多学校都做过可贵的尝试,譬如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的“二五十”自学合作机制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原因之三:教师作用发挥不当,就得考虑如何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有人说,教师当学毕福剑,不做易中天。有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等到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而且有时还不作评价,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知道要做什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有可无的,合作学习当然也没有什么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所说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合作”,必须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合作学习,我们对学生是“放手”,而不是“放羊”。课堂上,没有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合作学习就是一场交响乐演出,大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乐队指挥的导引下,演奏出一曲曲和谐美妙的音乐。老师,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虽然没有直接演出,但却是乐队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导向”即方向上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并认定学习目标,进而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导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情感;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兴趣是实现乐学的法宝。“导思”既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塞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导”;同时又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导法”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规律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导疑”即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时“顺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在学生无疑时“设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追问”。“导问”即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问题,一方面是围绕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总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自身定位要准确,既是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原因之四,问题设计不科学,要么杂而多(为满足六个小组都有任务而设计问题),要么没价值(简单照搬)。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难,这些都会导致探究的低效或无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