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2.群落: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4.生态规划: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6.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意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7.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将土壤、地标和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有毒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8.退化生态系统:一类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或进化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
1.九大公害事件发生在日本的公害时间分别是四日市哮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2.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4.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
类。
5.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单顶级学说、多元顶级学说和顶级群落学说。
三、选择题:
1.某地的果园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数目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出现了新的(限制因子)
2.对于群落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职务称为(优势种)
3.热带雨林的地带典型土壤类型(砖红壤) 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5.在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提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则该物种的存活曲线属于(凹形曲线)
6.净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物等以后剩下部分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
7.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磷) 三、简答题:
1.城市的生态系统调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生态工艺的设计和改造;它是根据生态系统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活和还原再生的工艺流程。(2)生态关系的规划和协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计算机工具和科学家的经验知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势与劣势、问题与潜力,进行辨识、模拟与调控。(3)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在城市管理部门及市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
2.湿地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服务功能?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和繁衍的场所。(2)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和区域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缓冲作用。(3)净化功能;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它吸纳水中营养物,降解有机物,被誉为“地球之肾”。(4)湿地的天然产品;它是许多粮食植物的重要生境。(5)社会功能;湿地是科研、教育、旅游等的
重要基地。
3.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大气污染物主要有(1)颗粒物;(2)硫氧化物;(3)氮氧化物;
(4)碳氧化合物;(5)碳氢化合物;(6)光化学烟雾。 主要途径有(1)合理布局工业;工业过分集中的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必然很大,不易被稀释扩散,相反的,将工厂合理分散布设,将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是高烟囱排放和集合式烟囱排放。(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即在城市的郊外设立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这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4)改变燃料构成;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有效措施。(5)发展绿色植物,增加自净能力。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因为植物油吸收各种有害有毒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使气流携带的大粒灰尘沉降。
4.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哪些?
答:(1)预处理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将固体废弃物转变成便于运输、贮存、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形态。
(2)焚烧热回收技术。焚烧是高温(800-1000摄氏度)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以达到减容、去毒并回收的能量和副产品。(3)热解技术。热解是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500-1000摄氏度)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4)生物分解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以达到无害化和综合利用。
四、论述题: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例如,高楼大厦代替自然森林,城市输水管网代替了天然水系,沥青、水泥地面代替了
自然地土壤表面。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抑制绿色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改变他们之间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过大、人口过分密集,许多“文明病”、“公害病”产生。
(2)土地变化;城市土地中,由于高密集的建筑物和城市地面硬化,雨水不能向土壤渗漏,城市地下水位下降。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面发生沉降。城市废弃物对土壤产生破坏,对土壤污染严重。
(3)气候和大气环境的变化;城市内由于污染源集中,污染量大而复杂,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城市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等增加。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有毒金属如铅、镉、汞等进入大气,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4)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由于城市污染源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城市地表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
(5)人口密集;人口密集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普遍想象。
(6)绿地缺乏;城市绿地具有调节气体平衡、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但由于城市人口剧增,住房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城市绿地缺乏,城市生态质量恶化。
2.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做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答:存在问题:
(1)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或作其它用途,围埂造田、兴建码头,湿地植被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鱼类等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生存的空间与繁衍的场所,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也在不断衰退。
(2)污染加剧、环境恶化:湿地被肆意侵占,并常成为沿江建筑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泄区和承泄地,污染在不断加剧、环境在不断恶化。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体污染,
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3)生物多样性受损: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获、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加强湿地保护、制止湿地面积日益缩减。从法律法规着手,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加政府强管理部门及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2)合理利用语自然保护相结合。做到以下几点:1.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的湿地保护目标;2.加强对湿地水文和水质状况的管理;
3.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
(3)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在应充分调查国内外湿地可持续利用成功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湿地资源特点,发展适益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
重建模式。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宽度:指物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3.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广泛的生态学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关系。
4.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5.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自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
6.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营养级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
7.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8.生态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环,植被稀少,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衰退或丧失,呈现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变化过程。
9.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10.生物监测:是指以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物胁迫的反应指标,检测环境的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填空题
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2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自然和人为温室效应。
3我国目前的酸雨属硫酸型酸雨。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份是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和PAN等。
5生物净化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等途径来完成。 6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7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8年龄幼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9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r-选择和k-选择两种类型。
10、固体废物按其化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三、简答题:
1.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答:(1)加速海平面上升;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冰盖和积雪融化,还有就是海水受热膨胀。(2)导致生物和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
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3)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
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4)使疾病增加;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
2.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任务?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它们是人类生存的基础。(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在人类干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有大量的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和环境压力。(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依据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来改善和恢复恶化的环境质量,是环境生态学的研究任务之一。(5)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综上所述,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1)综合作用;任何一个环境包含着多种生态因子。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共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2)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生态因子都是生物所必须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一两个是其决定性作用的。(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4)阶段性作用;在自然界,各种生态因子组合是虽是假的推移而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并对生物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作用于生物体的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个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四、论述题:
1.请论述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生态危害,以及主要的防治措施? 答:生态危害(1)促进沙漠化的过程,沙漠化的含义是生物的潜在生产力降低、破坏、并最终变为沙漠状态;(2)对大气化学产生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对地球温度和臭氧层产
生主要影响的三种气体;(3)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森林的减少将使这种调节功能大为减弱。
防治措施(1)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增大比例、改变格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人口集中或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恰恰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或生态脆弱、自然环境差得地区;(2)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把农、林、牧渔等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的经营制度;(3)尽快建立南方用材林基地,其水热条件优越,材木生长快,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潜力大;(4)加强科学管理、发挥现有森林综合效益潜力。
2.赤潮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答: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性增值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
产生原因:(1)富营养化。海洋的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物质基础,由于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将大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为赤潮生物提供了营养盐。(2)海
洋中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增加。除了氮、磷等无机盐类外,有些可溶有机物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增殖。(3)海洋中含有赤潮生物生长的微量金属元素。(4)温度和盐度。赤潮发生往往与该海区的温度、盐度的变化状况有密切关系。其变化速率也与赤潮的发生有关。
赤潮的危害:(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在海洋或附着在鱼贝类的腮上,使得他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噶会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类中毒或死亡。(4)居民听过食用中毒的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赤潮的预防:(1)控制营养物质输入量,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水平能有效防止赤潮发生或减少赤潮发生;(2)控制海区养殖业的污染;(3)富营养化水体和底质的改善,利用各种不同上午的吸收、猎食、
固定、分解的功能,加速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和循环来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