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经济成长
一、
选择题: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1.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
A.小农经济盛行 C.商品流通不畅
2.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
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3.
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4.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
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
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6.顾炎武曾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乡下”;在东南沿
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对其主张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政府扶植手工业生产 B.发展外贸 C.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D.重商抑农
7.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
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价格指数 1475 100 1521 167 1555 270 1558 370 1559 400 1595 515 1597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1页 共8页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这主要说明8.
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9.《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
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10.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
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1.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
①l9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 ②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 ③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④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
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13.1933年3月,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说:“仅在几个星期以前,任何注视美国形势的人,只
能心怀极其沉重的忧虑。今天有新总统的倡导、勇气和智慧,已经发生了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变化。新的有希望的感觉„„正在回到美国人民心中,这种信心正在伦敦引起反响。„‘奇迹般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2页 共8页
A.美国坚持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干预经济的思想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C.美国根治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D.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初见成效
14.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
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15.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推行
16.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
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征)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
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18.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
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
A.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
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20.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3页 共8页
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1.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2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
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2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
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
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25.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
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 )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26.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
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
A.欧洲联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4页 共8页
27.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
是( )
欧洲 39个 南、北美洲 40个 亚洲 6个 非洲 8个 大洋洲 1个 跨地区 7个 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尖锐矛盾 B.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28.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
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9.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
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l%—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C.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D.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30.2012年7月20日路透社报道,WTO上个月裁定,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冷压薄板电工钢进行
调查并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对此中国提起了申诉。同月2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价格过低,其海关对此类产品进口商征收相应的反倾销税押金。由此可见( )
A.世贸组织无法调解各国贸易纠纷 B.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弊大于利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中最大受益者 D.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任重道远
二、 非选择题
31.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
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5页 共8页
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 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6分)
(2) 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
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
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8分)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6页 共8页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组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会。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中国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并邀请世界走向我们。
——根据《凤凰网》资料整理
材料四 经济全球化速发展,对此出现了以下两种议论、看法:
看法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刘心武《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看法二 见下图漫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的。(14分)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7页 共8页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建议石沉大海的原因。(8分)
(4)选择材料四中任一看法,依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第8页 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