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伍岭高风险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2023-01-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目录

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编制原则1 1.1编制依据1 1.2编制目的1 1.3编制范围1 2、工程概况1 3、自然地理特征2 3.1地形、地貌特征2 3.2气象特征2 3.3工程地质特征2 3.4水文地质3

4、工程特点及重难点控制措施4 4.1工程特点4

4.2重难点爆破控制措施4 5、安全管理体系及责任落实6 5.1安全方针6 5.2安全目标6 5.3安全管理组织机构6 5.3.1安全领导小组6 5.3.2安全领导小组职责7 5.3.3安全保证体系7 5.4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8 6、风险识别及评估9 7、胡营西山隧道开挖工法9 8、高风险施工安全专项方案15 8.1塌方15

1 / 68

8.1.1防坍塌施工预控措施15

8.1.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15 8.1.1.2超前地质预报16 8.1.1.3施工方法的选择17 8.1.1.4监控量测21 8.1.1.5应急救援物资准备27 8.1.2坍塌现场应急处理措施27 8.2突水(突泥)30

8.2.1防突水(突泥)施工预控措施30

8.2.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30 8.2.1.2超前地质预报31 8.2.1.3施工方法的选择32 8.2.1.4工序环节及预测预报33 8.2.1.5应急救援物资准备33 8.2.1.6突水(泥)的处理33 8.2.1.7突水(泥)应急处置36 8.3大变形39

8.3.1大变形施工预控措施39

8.3.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39 8.3.1.2超前地质预报40 8.3.1.3施工方法的选择41 8.3.1.4监控量测43 8.3.2大变形处理措施44 8.3.3大变形应急处置45 8.4岩爆45

8.4.1防岩爆施工预控措施45

8.4.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45

2 / 68

8.4.1.2超前地质预报47 8.4.1.3施工方法的选择48 8.4.1.4施工技术措施48 8.4.1.5预防措施48 8.4.2岩爆应急处置措施49 9、安全管理50

9.1强化岗前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50 9.2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50 9.3适时召开会议51 9.4动态管理51 9.5加强巡视检查51

10、隧道洞口出入洞门禁管理制度51 10.1目的51 10.2范围51

10.3范围设备进出管理规定52 10.4 人员进出管理规定52

11、风险控制关键过程日志或影像记录制度52 12、应急预案52

12.1成立应急救援组52 12.2应急小组下设机构及职责53 12.3事故应急救援程序54 12.4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55

12.5施工现场的应急处理设备和设施管理55 12.6应急演练61

12.6.1应急演练目的61 12.6.2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61

12.6.7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程序的协商、预演62

3 / 68

12.6.8演练工作程序安排62

4 / 68

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1)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河北省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 (2)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 (3)国家、原铁道部、铁路总公司其它相关安全生产的规范、制度、办法。

(4)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编制的《新建铁路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施工图》及我公司的投标文件。

(5)我公司当前客运专线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6)京沈京冀公司下发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2编制目的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做好事故发生后救援处置工作,结合我项目的建设施工特点,特制定本方案。

1.3编制范围 适用于东伍岭隧道。 2、工程概况

东伍岭隧道位于承德市承德县安匠乡境内,隧道起讫里程为DIK163+380 ~DK174+413,全长11033m,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隧道内线间距5.0m,最大埋深491m。

隧道进口位于安匠乡河北村以北,上滦公路从该处通过,隧道出口位于柴家泉村,乡村简易公路通往隧道出口,进出口部位交通较为便利。

1 / 68

中部河北村至邢佳营一带地形起伏较大,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邢佳营至柴家泉一带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相对便利。 3、自然地理特征

3.1地形、地貌特征

东伍岭隧道位于剥蚀构造低山区,河北村至刑营子之间地形切割深处地貌形态复杂,沿线所经之处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刑营子到柴家泉一带地形相对平缓。海拔高程在375.10~963.65m之间,相对高差375.10m。

3.2气象特征

东伍岭隧道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寒冷干燥,夏季短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9.10℃,最高气温43.30℃,最低温度-24.20℃;年平均降水量512mm,霜冻始于10月上旬,终于5月上旬,无霜期150天左右。7~8月为雨季即洪水期。按照对铁路工程影响气候分区为寒冷地区。

3.3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隧址区地层局部地表为第四系新统坡洪积层(Q4dl+pf)粉质黏土、碎石土、卵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f)黄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J3z)流纹质溶解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凝灰岩。

⑴ 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J3z)

张家口组一段(J3z)流纹质凝灰岩,灰绿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全风化~弱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好。

2 / 68

⑵张家口组二段(J3z)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紫红、灰白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强风化~弱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好。

⑶凝灰岩:紫红色、灰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全风化~弱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好。 (2)工程地质构造及地震 ①地质构造

隧道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中段,三级构造单元属马兰峪复背斜的北部。区内构造比较复杂,区内主体构造线呈近东西向。褶皱不发育,发育北西西、北东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

②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GB18306-2001)附录《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划分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3.4水文地质

调绘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不同,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潜水、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隧道分段涌水量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3.4.1 隧道分段涌水量预测结果表

里程 DIK163+380~DIK165+250~DIK167+800~DK170+550~正常涌水量Qs m3/d 554 1240 1500 497 3 / 68

最大涌水量Qo m3/d 1150 2760 3000 1143 DK171+550~DK172+920~DK173+680~778 100 101 1723 270 207 7682 合计 3632 4、工程特点及重难点控制措施

4.1工程特点

隧道开挖断面大,地质条件差。主要不良地质情况有:浅埋、断层破碎带等。尤其是深埋长隧道地质灾害众多,给施工安全造成巨大压力。地质风险高,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量测监控,有条不紊的组织机械化、信息化施工,贯彻动态设计方针,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是安全顺利施工的前提。

4.2重难点爆破控制措施

东伍岭隧道1#横洞紧邻承唐高速公路,为防止1#横洞洞内爆破时有石子飞溅到承唐高速公路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设计此洞口全封闭安全防护体系。

利用I18工字钢排架防护和“炮被”覆盖相结合的排架防护措施,抑制爆破飞石。首先在洞口处立一块2mm厚,钢板外再立一层席梦思床垫,席梦思床垫外挂φ8的钢筋网,最外层利用φ22钢筋焊接一个大门方便出砟,所有防护体系的受力依托洞口两侧的两根工字钢,工字钢用φ22mm长4.5m的砂浆锚杆间距2m固定于岩壁上,下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基础,基础尺寸(长*宽*高)1.0m*1.0m*1.5m。水平方向上下采用两根I18工字钢及竖向工字钢采用双层螺母连接牢固,形成横向支撑。

4 / 68

详见图4.2-1安全防护措施立面示意图及图4.2-2安全防护措施平面示意图。

图4.2-1 安全防护措施俯视图

图4.2-2 安全防护措施平面示意图

5 / 68

5、安全管理体系及责任落实

5.1安全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5.2安全目标

杜绝生产安全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遏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5.3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5.3.1安全领导小组

为保证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职责,强化现场安全生产控制,保障职工人身安全,结合实际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及职责如下:

6 / 68

副组长:文献江 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宋来中 副组长:周红涛 副组长:孙正强 副组长:李国辉 成员:李亮 陈元杰 张业儒 胡超 卢明轩 王建 俞 佳 姚 伟 杨 鹏 李 智 陈 5.3.2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任 邢建民 ⑴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开展专业培训和演练。 ⑵配备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种物资、装备。

⑶检查、督促、落实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⑷发生事故,根据事故的发生情况,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现场应急救援。

⑸组织有关力量,全力支持现场抢救。

⑹必要时组织疏散周围人员,尽可能控制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⑺向上级单位报告事故情况,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处理,做好善后工作,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

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质量部,联系人:李亮,联系电话:。 5.3.3安全保证体系

7 / 68

安全保证体系图

5.4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局指挥部设安全质量部,是安全监督检查管理的职能部门,配备安全总监,工区相应设置安全总监,负责工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应各架子队队配备专职安全员,各作业工班配备兼职安全员,负责安检工作。

8 / 68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体系见下图

局指挥部 局指安全总监 工区项目经理部 安全质量 各架子队 各班组 项目经理 专职安全员 兼职安全员项目副经理部安全总监 安全工程师 安质部长 架子队队长 工班长

6、风险识别及评估

详见东伍岭隧道风险评估结果。 7、胡营西山隧道开挖工法

9 / 68

全断面施工工序横断面图

全断面施工工序纵断面图

10 / 68

台阶法施工横断面图

台阶法施工纵断面图

11 / 68

三台阶法施工横断面图

三台阶法施工纵断面图

12 / 68

三台阶临时横撑法工序横断面图

三台阶临时横撑法纵断面图

13 / 68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横断面图

14 / 68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工序纵断面图

各开挖工法的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详见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交底。 8、高风险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8.1塌方

8.1.1防坍塌施工预控措施

8.1.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

(1)严格按照原铁道部铁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施工。 (2)详细审核不良地质区段的设计文件和现场情况,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进度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3)认真做好施工调查、核对现场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尤其对存在不良地质情况的区段,如有不符情况及时上报。 (4)在隧道地质发生变化时,及时上报确认,调整施工方法,采取加强

15 / 68

支护等措施,确保施工方案可行、方法得当、安全可靠。编制隧道施工的作业指导书,认真做好技术安全交底,确保作业层每个施工人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施工方法和工艺进行施工。

(5)强化岗前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人员进场除按规定进行三级教育外由安质部进行岗位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熟悉了解和掌握防坍塌施工的安全技术要求及重点控制措施、应急处理的方法等,做到会施工、会预防、会保护、会应急。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作业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6)加强施工中日常工前安全教育,在每工班上岗前,安排工作的同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7)对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8)加强对工人的日常管理及责任心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工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9)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必须按三级技术交底要求,由公司对项目、项目对架子队、架子队对工人逐级进行施工和安全技术书面交底,交接双方均要签字。对新进场人员要及时交底,避免盲目施工。 (10)加强现场巡查,对未按工艺施工的及时制止。

(11)重视和落实现场交底,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教育,及时纠正,确保方案、工艺的落实。

8.1.1.2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施工中应对全隧道开展地质超前预报预测工作,具体详见下表:

16 / 68

其中 DIK164+825~DIK164+900 F1调绘断层带、 DIK166+720~DIK166+845 F2调绘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68+540~DIK166+600 F3断层带、 DIK169+650~DIK166+800 F4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71+420~DIK171+520 F5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350~DK173+470 F6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830~DK173+880 F7断层带及异常段,应在原预报基础上加强TSP及水平超前钻孔的预测。 8.1.1.3施工方法的选择

1、开挖方法选择如下:

明洞:采用明挖法;Ⅲ级围岩:采用台阶法;Ⅲ、Ⅳ级围岩断层破碎带:采用三台阶法。

具体详见东伍岭隧道洞身衬砌及辅助工程措施一览表(京沈客专施隧28-05)。

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开挖工法进行施工,并严格控制开挖进

17 / 68

尺。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IV级围岩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V级围岩不得大于1榀钢架间距。边墙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

2、存在塌方地段开挖前采取超前支护的方式,以提高围岩强度、自稳能力。超前支护是安全开挖的第一保证措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东伍岭隧道DIK163+407-DIK163+437(进口明暗交界处)设置超前大管棚+小导管支护、DIK163+437-DIK163+500设置超前小导管支护、DIK173+350-DIK173+470区段设置超前小导管、DIK174+250-DIK174+346设置超前小导管支护、DIK174+346-DIK174+386设置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支护。

其余区段设置超前中管棚+小导管支护和超前小导管支护。 具体详见东伍岭隧道洞身衬砌及辅助工程措施一览表(京沈客专施隧28-05)。

3、初期支护作为受力结构的一部分,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是防止开挖面出现塌方的重要保障措施,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和有关规范要求施作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初期支护应紧跟开挖面及时施作,以尽快封闭掌子面。

初期支护施工时应保证喷射混凝土及岩面、初喷混凝土面、钢架、钢筋网等基面密贴。除防排水结构外,初期支护内不得留有空洞和间隙,保证初期支护及围岩成为整体的支护体系。

4、设置逃生通道 (1)适用范围

18 / 68

东伍岭隧道掘进、初支施工,要求隧道施工时在整个Ⅵ、Ⅴ级围岩地段必须预先设置逃生通道及救生管道,以确保隧道掘进初支及初支沉降段处治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

在隧道的掌子面开挖、喷锚、支护及仰拱部位的开挖,浇注砼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处治沉降段处治地方,均必须确保逃生通道的完好,救生管道设置到位,并随着掌子面的不断掘进向前移动。

(2)材质及设置要求

保障逃生通道的刚度、强度及抗冲击能力。使用的逃生钢管采用内径φ800mm壁厚10mm的热扩无缝钢管,管节长度6m,同时可以选择使用通过验证后其他新材料制成的逃生通道,但必须满足相应的安全性能要求。

为便于安装及拆装,在每节钢管距端头1.5m处各设一个吊环、焊接在同一纵断面上。在吊环垂直方向,位于钢管1/2高度处的管端焊接连接钢板,中间设连接孔,用U型插销将两节钢管连接,钢管连接细部构造(尺寸单位:cm)如下图所示:

19 / 68

逃生管道平、纵、横断面图

为保证管道承受坍塌体的压力,对采用的材质管材,必须确保其承压能力和连接头的牢固,并经试验室具体试验后,方可用于隧道中。

施工现场应根据隧道围岩、掘进开挖方式等情况备足管道和连接材料,除整节管道外,应同时备足1米、2米、3米短节管道、转接接头(135°)等。管道须经加工方可使用,结合材质及胡营西山隧道现场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加工,要求连接简单、牢固、紧密可靠,且在地面做好临时固定措施,施工时管口可加临时封盖,并易于打开和封闭。

设置起点为最新施作好的二衬端头处,距二衬端头距离不得大于5米,从衬砌工作面布置至距离开挖面15m以内的适当位置,管道沿着初期支护的一侧向掌子面铺设,管内预留工作绳,方便逃生、抢险、联络和传输各种物品。

逃生管道在二衬台车移动就位过程中,临时拆移时应逐节拆除,严禁一次拆除到位,以随时确保逃生管道的效用。

逃生管道在经过掘进台阶时,应按顺延台阶布置,可安装 135°转接接头顺延,其管道架空高度和长度以不影响施工并便于开启逃生窗口为宜。

逃生管道应平整、干燥、顺畅,不得作应急逃生以外用途。 掌子面应同时放置应急食物箱和救护箱,应急食物箱须存放10人左右一天所需的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食物;救护箱内备包扎纱布、消毒药水、常见外伤用药等。

20 / 68

应急抢险救援时应利用预设的逃生通道和救生管道迅速及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当预设的逃生通道失效,应立即钻设救生管道进行联系和输送食物,钻进工艺采用跟管钻进,跟进套管必须采用专用地质套管。

逃生救援通道安放位置图

8.1.1.4监控量测

现场监控量测是判断围岩和隧道的稳定状态、保证施工安全、指导施工生产、进行施工管理和提供设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根据以往类似隧道施工经验,结合设计文件,在施工过程中,以量测资料为基础及时修正支护参数,使支护参数及地层相适应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围岩及支护体系达到最佳受力状态,并在施工中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达到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进度的目的。

围岩量测断面间距:Ⅱ级围岩50~100m、Ⅲ级围岩30~50m、Ⅳ级围岩10m、Ⅴ级围岩5m。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21 / 68

序号 监测项目 察 仪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2 净空变形 计、全站仪)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3 拱顶下沉 钢挂尺或全站仪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4 地表沉降 仪、钢挂尺或全站仪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多点位移计 钢筋计 测试精度 0.1mm 0.1Mpa 备注 0.5~1mm 1mm 1mm 隧道浅埋段 1围 岩内部变形 2 锚杆轴力 围岩压力和两3 层衬砌间压力 衬砌、钢架应4 力 压力盒 0.001Mpa 钢筋计、应变计 0.1Mpa 水准仪、铟钢尺或全6隧 底隆起 站仪 监控量测工作的基本方法:

(1)参及监控量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1mm 22 / 68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使用固定的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3)全站仪和手持设备连接完成后开始采集数据;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监控量测的频次

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确定。由开挖面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的频率。

按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0~1)B (1~2)B (2~5)B >5B 2次/d 1次/d 1次/2~3d 1次/7d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23 / 68

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mm/d) ≥5 1~5 0.5~1 0.2~0.5 <0.2 说明:

监控量测频率 2次/d 1次/d 1次/2~3d 1次/3d 1次/7d 1.测点布置及地质和工程性质有关,监测采用全站仪配反光板进行。 2.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9)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

1. 实测最大位移值或回归预测最大位移值不应大于表1-1所列指标,并按表1-2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表1-1 跨度7m埋深h (m) 围岩级别 h<5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 Ⅴ Ⅳ 0.30 Ⅲ Ⅱ 0.03~0.10 501.80~3.00 0.70~1.20 0.30~0.60 0.01~0.08 拱顶相对下沉(%) Ⅴ Ⅳ Ⅲ Ⅱ 0.08~0.16 0.06~0.10 0.03~0.06 0.14~1.10 0.08~0.40 0.04~0.15 0.03~0.06 0.80~1.40 0.30~0.80 0.12~0.30 0.05~0.12 注:①硬岩取下限,软岩取上限; ②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及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及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③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2~1.3后采用。 表1-2 变形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Ⅲ Ⅱ Ⅰ 管理位移(mm) U<U0/3 U0/3≤U≤2U0/3 U>(2U0/3) 施工状态 可正常施工 应加强支护 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U—实测位移值;U0—最大允许位移值。 2. 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

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

净空变化速度小于0.2mm/d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3. 根据位移时态曲线(见图25-1)的形态来判别:

25 / 68

uu(正常反常曲a d) t(b t(d) 图25-1 位移u—时间t的关系曲线图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10)信息反馈及处置内容 1、信息反馈

每次监控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后台专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及发布预警信号。

2、管理等级及处置措施 2.1 管理等级

(1)采用变形总量和变形速率对隧道安全进行等级管理。根据招标文件及有关施工规范,设立Ⅲ级管理制度作为量测管理方式。量测管理表见下表

26 / 68

安全等级 变形量/mm 正常 预警二级 (绿(黄色) 色) 预警一级 (红色) 48~80 50~100 75~150 >80 >100 >150 不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和膨胀岩隧道 备注 III <40 围岩级别 IV <50 V、VI <75 注:“~”含义为包括上、下限值

(2)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到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2.2 处置措施

措施对应表 安全等级 正常(绿色) 预警二级(黄色) 预警一级(红工时, 色) 应加强支护,调整施工方法。 8.1.1.5应急救援物资准备

见主要应急救援机械设备、物资数量表。 8.1.2坍塌现场应急处理措施

27 / 68

处理措施 正常施工 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网喷混凝土等措施进行补强 暂停施工,增设横、竖支撑进行抢险,后续施1、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观察坍方情况,确定位置和估计塌方长度和方量。观察坍方段是否有涌水,围岩水量大小。明确坍方段围岩情况及埋深,观察是否出现冒顶现象。

2、隧道发生坍塌后,应根据坍塌现场情况,组织救援,及时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防止坍塌的进一步扩大,并保证尽快恢复生产。

3、请指挥部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现场勘察,根据围岩的实际情况,优化支护参数,增加格栅或型钢钢架支护等措施。

4、坍方处理 (1)处理的总原则

a安全,坍方的处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必须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b快速,现场处理要决策快、行动快,争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救援及坍方体的处置。

c保质,保证处理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得留有任何隐患。 d节约,处理整个坍方的全过程,合理使用费用。 (2)处理的要点

a加强隧道监控量测频次,及时分析发展情况。 b地表处理,做好防排水,防止坍方的扩大。 c洞内坍方体的固结,使坍方的松散体形成整体。 d坍方段的开挖和支护。 (3)常用的处理方法

28 / 68

根据现场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确定,同时可参考类似隧道坍方处理方法。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和优化。

坍方较小时,对塌穴进行喷射砼封闭处理。喷砼后,即使塌穴有危石或个别坍塌亦会及时发现,喷射砼在围岩面形成一保护层,亦是判断塌方稳定及否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参照或依据。塌穴初喷稳定后,可采用钢筋网、钢筋笼对塌穴进行喷砼回填。

塌方较大时,在未坍塌隧道地段的坍塌体上施作套拱,施作超前大管棚并注浆对坍塌土体进行加固。在超前支护保护下施作初期支护。对坍塌体的开挖可优先采用CRD法(四步或六步根据断面大小确定)进行开挖。施作初期支护时考虑适当的预留沉降量,即将断面适当放大。同时预埋注浆或回填砼的导管。待初支成环后,即可对坍塌空洞注浆或泵送砼进行回填。泵送砼回填时,应分次进行回填,以防止砼自重压跨初期支护。应根据坍塌体的大小计算回填量,第一次可在初支背后形成30~50cm的护拱,待砼有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再次回填作业,直至坍塌体被回填密实为止。

(4)人员救援措施

发生坍塌事故后,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如果有人员受伤,立即联系急救。

在联系急救的同时,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应急抢救,如包扎止血、心脏复苏等。

如有人员被掩埋,要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后,组织人员按部位进行人员抢救。

29 / 68

如有人员被封堵在坍塌面及掌子面之间,尽快及内部人员取得联系,并通过风、水管路向内输送食品、药品等。

8.2突水(突泥)

8.2.1防突水(突泥)施工预控措施

8.2.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

(1)严格按照原铁道部铁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施工。

(2)详细审核不良地质区段的设计文件和现场情况,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进度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3)认真做好施工调查、核对现场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尤其对存在不良地质情况的区段,如有不符情况及时上报。

(4)在隧道地质发生变化时,及时上报确认,调整施工方法,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确保施工方案可行、方法得当、安全可靠。

编制隧道施工的作业指导书,认真做好技术安全交底,确保作业层每个施工人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施工方法和工艺进行施工。

(5)强化岗前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人员进场除按规定进行三级教育外由安质部进行岗位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熟悉了解和掌握突水(泥)施工的安全技术要求及重点控制措施、应急处理的方法等,做到会施工、会预防、会保护、会应急。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作业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6)加强施工中日常工前安全教育,在每工班上岗前,安排工作的同

30 / 68

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7)对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8)加强对工人的日常管理及责任心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工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9)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必须按三级技术交底要求,由公司对项目、项目对架子队、架子队对工人逐级进行施工和安全技术书面交底,交接双方均要签字。对新进场人员要及时交底,避免盲目施工。

(10)加强现场巡查,对未按工艺施工的及时制止。

(11)重视和落实现场交底,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教育,及时纠正,确保方案、工艺的落实。

8.2.1.2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施工中应对全隧道开展地质超前预报预测工作,具体详见下表:

31 / 68

其中 DIK164+825~DIK164+900 F1调绘断层带、 DIK166+720~DIK166+845 F2调绘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68+540~DIK166+600 F3断层带、 DIK169+650~DIK166+800 F4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71+420~DIK171+520 F5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350~DK173+470 F6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830~DK173+880 F7断层带及异常段,应在原预报基础上加强TSP及水平超前钻孔的预测。

8.2.1.3施工方法的选择

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断层破碎带:采用三台阶法;Ⅴ级浅埋段:三台阶临时横撑法。

具体详见东伍岭隧道洞身衬砌及辅助工程措施一览表(京沈客专施隧28-05)。

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开挖工法要求进行施工,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IV级围岩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V级围岩不得大于1榀钢架间距。边墙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

2、存在突水(泥)地段开挖前采取超前注浆的方式,以提高围岩止水能力。超前注浆是安全开挖的第一保证措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DIK166+650-DIK167+000采用超前周边注浆; DIK169+000-DIK169+200采用超前周边注浆; DK170+995-DK171+200采用全环径向注浆; DK172+420-DK172+700采用超前周边注浆;

32 / 68

DK172+700-DK173+050采用全环径向注浆; 8.2.1.4工序环节及预测预报

灾害主要发生在开挖或清淤两个工序环节,在这两个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加强防范措施,着重注意预防突泥突水现象的发生。从以往的灾害结果来看,许多隧道突水突泥的规模都非常大。因此加强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溶腔或断层等不良地质是可以发现的。如若预测预报工作做好,将会有效防止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害及资源损失。

8.2.1.5应急救援物资准备

见主要应急救援机械设备、物资数量表。 8.2.1.6突水(泥)的处理

隧道内突水(泥)应采取综合治理及洞内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洞内涌水应采取限量排放的办法,对洞内泥沙应采取封堵的办法。对比较大的溶洞口、落水洞要进行封堵,以避免地表水和泥砂大量填充溶洞。采取工程措施如下:

方案一:

当隧道开挖或地质预报没有发现明显的溶洞管道,而开挖面又出现较大的涌水量(正洞掌子面涌水量>10m3/h,或单点出水量>3m3/h)时,采用帷幕注浆堵水。

1、围岩注浆固结堵水圈

通过向围岩注浆,形成围岩注浆固结堵水圈,减少其渗透系数,以限制排水量。注浆方式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后注浆和局部注浆三种;注浆方案任选其一,或几种方式的结合。

33 / 68

①超前帷幕注浆:

当隧道开挖或地质预报没有发现明显的溶洞管道,而开挖面又出现较大的涌水量时(单点出水量>3m3/h)采用帷幕注浆堵水。

a、注浆加固范围:以堵水为目的的注浆加固圈范围不宜少于开挖线以外5m。

b、注浆长度及止水盘的厚度:根据隧道的地质条件和目前国产钻机的性能,为保证注浆质量,可采用三环(注浆长度分别为11、18、27m)注浆,开挖后留足5m厚的岩盘作为止水盘。对于Ⅳ、Ⅴ级围岩地段,止水盘的表面喷射15cm厚 C20 的混凝土加强。

c、注浆材料:注浆材料主要有普通水泥单液浆(简称C浆),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简称C-S浆)。可采用综合注浆材料,并按照由粗到细、由单液到双液、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三个准则进行调整。采用C浆时,水灰比W/C=0.6~0.8;采用C-S浆时,注浆参数(根据现场工艺试验确定)如下:注浆终压3.0~3.5 MPa,浆液扩散半径1.0~1.5m,水泥浆浓度(水灰比)W/C=0.6~1.0,浆液初凝时间1~2min,水泥采用525号硅酸盐水泥,水玻璃的浓度为35Be′,水泥及水玻璃的配合比(体积比)1:0.6~1:1。

d、钻孔布置:注浆孔沿隧道周边开挖轮廓线双排布置,孔距30~50cm。 e、注浆压力:注浆压力以孔口压力表显示的值为准,通过注浆泵控制调节。一般注浆采用低压力中液量注入,初压为1.0~1.5MPa,注浆过程中压力逐渐加大,流量逐渐减小,当压力加至终压3.0~3.5MPa后,持续压注5min。

34 / 68

f、注浆检查:注浆过程中随时检查孔口、邻孔有无串浆现象,如有串浆现象,应立即停止注浆,或采用间歇式注浆封堵串浆口。

g、注浆效果:采用钻孔检查法,结合开挖取样分析法。根据注浆实施情况,选择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进行钻孔检查,以检查孔不涌泥、不涌水、不涌沙,当正洞掌子面涌水量≤0.72m3/h或单点出水量≤0.2m3/h时,可认为达到了注浆目的。

②开挖后全断面径向注浆(后注浆):采取了超前地质预报和预注浆堵水后,如在隧道开挖时仍然出现较大的渗漏水,则需要进行再注浆,注浆范围正洞为开挖轮廓线外5m。

a、当有集中水流或岩溶管道出水时,首先要埋管将水流引出,降低地下水压,然后用快凝混凝土将原有出水口或岩溶管道封堵。在离出水口一定距离处,对出水裂隙或管道钻注浆孔,安装注浆管,注入C-S浆液。

b、当开挖面渗漏面积和水量较大时,在渗漏处用钻机钻孔(孔深 3~10m,孔径75mm),找出渗漏水的主要裂隙,由钻孔引流,将面上的渗漏水变为点上的渗漏水。然后用凝胶时间1~3min的C-S浆进行低压注浆,一般效果较好。

③局部注浆: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探明的局部岩溶实际分布及开挖后地下水渗流状态分别采用超前局部注浆或开挖后局部注浆。采取此“围岩注浆固结堵水圈”方案时,一般采用小导管(φ42热扎无缝钢管,长5~6m,在导管前端2~3m 范围内,呈梅花型布置,钻上直径为 6~8mm小孔,孔间距15~20 cm,以便浆液扩散)注C-S浆液;成孔采用凿岩钻孔,用锚固剂封堵管端孔隙,防止冒浆。

35 / 68

方案二:

当地质预报发现有比较准确的溶洞位置时,或开挖后出现空溶洞时,在对隧道工程有影响的范围内,要进行填充注浆。填充溶洞注浆的主要步骤是:

1、对于超前钻孔预报的溶洞,保留5m厚的岩壁不再进行开挖。 2、对于开挖后发现的溶洞,应探明溶洞的边界,尔后视溶洞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封堵措施。当溶洞有地下水时,应在隧道下方旁侧开挖排水排泥洞,旁泄后再挖主隧道。

3、填充注浆一般采用单液注浆,以纯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为主。对于水量较大的溶洞先用C-S浆液注浆止水,然后用C浆填充。C-S浆液成分及帷幕注浆的成分相同。填充注浆的注浆压力不宜过大,以填满空洞为目的,不大于1MPa为宜。注浆效果的检查。主要检查空洞的填满度.当注浆量达到空洞体积的95%以上时,可以认为注浆达到了目的。

方案三:

在超前钻探中遇突水突泥情况,且地下水无后续补给通道时,可在掘进工作面,钻大直径的排水、排泥孔,畅泄后可小进尺掘进,大的涌泥则须待泄量稳定后,采用它法。

8.2.1.7突水(泥)应急处置

1、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较弱突水突泥现象,立即报告应急组织领导,现场施工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打随机排水孔,安置塑料弹簧软管进行排水(塑料弹簧排水管引入排水沟),释放水压力,并及时喷锚进行

36 / 68

围岩封闭。如果围岩破碎,可在初喷砼结束后迅速安置钢拱架,然后再进行复喷砼封闭围岩,加强支护。

2、施工过程中若发生高强压力突水突泥现象,应立即尽可能地撤离人员和机械设备,确保安全。及时向现场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组织救护工作。准确记录水量的流量、流速、水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突水突泥控制。

指挥及控制: ①观测预警

由工程部技术干部和各工班指定人员加强日常观测,确保在第一时间确认涌水险情,提前发出预警提示。

a及当地气象台建立天气服务联系,根据天气预报和降水量统计,加强隧道涌水观测;

b注意观测隧道涌水流量及变化时间、流速、水压及扩拱处有无渗涌水;

c观测数据有变化时,及时向副经理汇报,以便组织施工抢险。 ②施工报告

a赋存高压水段在开挖时,工人要身系安全带,安全带长度松紧适宜,如有涌水,应立即停止施工回到安全地带,并及时汇报;

b破拱处发现有水从拱顶渗涌时,施工工人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回到安全地带,并及时汇报;

c赋存高压水段要准备两台抽水机,保证不积水,水涌过急,抽不干时要向指挥部及时报告。

37 / 68

③安全撤离

当确认出现涌水时,由项目部领导下令,立即电话通知值班室,组织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将施工机械加以安置保护,洞内施工人员由班组长带队全部撤离。被困施工人员来不及撤离的,应选择衬砌台车等安全平台进行自我保护,等待公司组织救援。

④组织抢险

a各班组及时清点人员,确认有无被困人员,并集结待命,不得私自外出;

b组织抢险突击队,由各工班抽调精壮工人组成,负责安装挡护拱架,堆砌砂袋,规范水流方向;

c在配备充分照明、救生设备时,由项目部决定组织身体素质好、水性高的工人进洞执行搜索救援活动;

d卫生员做好准备,并视情提前及定点医院联系。 ⑤供电和照明

a在涌水可能危及到洞内变配电设施时,应果断断电,防止个别线路漏电发生意外;险情排除后,经检查确认安全后可恢复供电;

b启动专用照明线路,保障隧道内必要的照明需要。 ⑥设备

在发生涌水时,如设备不能撤离到安全位置,应使设备处于动力关闭、加固和适当防护状态,防止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3、通讯

38 / 68

各救援小组、医院、上级机关和外部救援机构,必须建立起畅通的通讯网络。

4、警戒及治安

a在发生涌水险情时,保安应加强洞外巡视,隔离安全地带,禁止闲杂人员围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b加强洞口看护,未经公司统一组织不得放入任何人员。 5、人群疏散及安置

疏散人员工作要有秩序的服从指挥人员的疏导要求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勿混乱、拥挤,减少人员伤亡。

8.3大变形

8.3.1大变形施工预控措施

8.3.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

(1)严格按照原铁道部铁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施工。 详细审核不良地质区段的设计文件和现场情况,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进度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2)认真做好施工调查、核对现场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尤其对存在不良地质情况的区段,如有不符情况及时上报。 (3)在隧道地质发生变化时,及时上报确认,调整施工方法,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确保施工方案可行、方法得当、安全可靠。

39 / 68

(4)编制隧道施工的作业指导书,认真做好技术安全交底,确保作业层每个施工人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施工方法和工艺进行施工。 (5)强化岗前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人员进场除按规定进行三级教育外由安质部进行岗位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熟悉了解和掌握防大变形施工的安全技术要求及重点控制措施、应急处理的方法等,做到会施工、会预防、会保护、会应急。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作业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6)加强施工中日常工前安全教育,在每工班上岗前,安排工作的同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7)对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8)加强对工人的日常管理及责任心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工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9)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必须按三级技术交底要求,由公司对项目、项目对架子队、架子队对工人逐级进行施工和安全技术书面交底,交接双方均要签字。对新进场人员要及时交底,避免盲目施工。 (10)加强现场巡查,对未按工艺施工的及时制止。

(11)重视和落实现场交底,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教育,及时纠正,确保方案、工艺的落实。

8.3.1.2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施工中应对全隧道开展地质超前预报预测工作,具体详见下表:

40 / 68

其中 DIK164+825~DIK164+900 F1调绘断层带、 DIK166+720~DIK166+845 F2调绘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68+540~DIK166+600 F3断层带、 DIK169+650~DIK166+800 F4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71+420~DIK171+520 F5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350~DK173+470 F6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830~DK173+880 F7断层带及异常段,应在原预报基础上加强TSP及水平超前钻孔的预测。

8.3.1.3施工方法的选择 开挖方法选择如下:

明洞:采用墙底明挖法;Ⅴ级浅埋:采用三台阶临时横撑法;断层破碎带:采用三台阶法。

具体详见东伍岭隧道洞身衬砌及辅助工程措施一览表(京沈客专施隧27-05)。

41 / 68

隧道大变形地段施工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快衬砌、勤量测”的原则。

隧道大变形风险的地段采取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临时横撑法进行开挖施工,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开挖工法要求进行施工,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IV级围岩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V级围岩不得大于1榀钢架间距。边墙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的二次衬砌应及时施作,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Ⅳ级围岩不得大于90m,Ⅴ级围岩不得大于70m。

加强初期支护措施 钢拱架支护:

钢架安装前应清楚虚渣及杂物,并在初喷混凝土后及时架设; 钢架安装时各节钢架连接板间应以螺栓连接牢固、密贴,沿钢架外缘每隔2m应用钢楔或混凝土预制块及初喷混凝土楔紧;

钢架应及锁脚锚管焊接牢固,钢架之间应设纵向连接;

钢架背后的间隙应用喷射混凝土充填密室,应先喷射钢架及壁面之间的混凝土,后喷射钢架之间的混凝土。除可缩行钢架的可缩节点部位外,钢架应全部被喷射混凝土覆盖;

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时,钢架拱脚应施作锁脚锚管,下半部开挖后钢架应及时落底;

仰拱底设有钢架时,应一次全幅安装并喷混凝土覆盖,及早闭合成环;

在软弱破碎围岩分部开挖中,宜扩大钢架拱脚。 锚杆支护:

42 / 68

初期支护中采用系统锚杆,要求锚杆打入方向一般接近隧道径向,对层状围岩应根据围岩产状适当调整锚杆打入方向,使锚杆基本垂直于层面;

锚杆应安装垫板,在砂浆体的强度达到10MPa后,垫板应用螺帽上紧并及喷层面紧贴,未接触部位必须楔紧。

钢筋网片:

钢筋网片应按设计网格尺寸在加工场集中制作;

钢筋网应在初喷混凝土后铺挂,使其及喷射混凝土形成一体; 钢筋网搭接长度应为1~2个网格,应及锚杆连接牢固;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cm。 喷射混凝土:

初喷混凝土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厚度不少于4cm;喷射时应先填平岩面较大凹洼处。复喷混凝土应在钢筋网及钢架安装后及时进行,未设钢筋网及钢架时应及时复喷至设计厚度;

喷射作业应分段、自下而上连续进行;喷射角度应及受喷面垂直,喷嘴及受喷面的距离宜为0.6~1.8m;

喷射作业应变换喷嘴喷射角度和及受喷面的距离,将钢架、钢筋网背后喷填密实,必要时应在钢架和初期支护后注浆充填;

在喷边墙下部及仰拱前,需将上部断面喷射时的回弹物清理干净,防止将回弹物卷入下部喷层中降低支护能力;

喷射作业紧跟开挖作业面时,下一循环爆破应在喷混凝土终凝3h后进行;

8.3.1.4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能及时有效的反映围岩变化情况,针对存在高度及以上等级大变形风险的地段进行监控量测对安全施工是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之一。

43 / 68

大变形高风险地段施工时,应加密布置量测断面,并适当增大监控量测频率。隧道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断面间距应符合:IV级围岩不得大于10m、V级围岩不得大于5m。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具体监控量测方法及步骤不在详述。

8.3.2大变形处理措施 a、物资设备的准备

发生大变形时,立即对其处理。备好所需的拱架、锚杆、钢筋网片等。另外备好施工设备,包括:液压钻机、风动钻机、单液注浆机、搅拌机、多功能钻孔台车等设备。

b、处理方法

初期支护发生变形后,其结构性能逐步削弱,采用锚、网、喷浆及注浆加固工作时间限制难以全面展开,应采用木支撑等应急措施进行快速支撑,利用扇形支撑支顶初期支护,约束其变形的进一步发展,维持其残留的结构能力,为下一步整治创造好的条件。

快速支撑后,立即对围岩进行加固措施: 径向注浆

根据设计孔位、钻孔参数,在变形面上放出钻孔位置,然后进行钻孔施工。钻孔时应严格作好钻孔记录,包括孔长、进尺、起讫时间等。

根据选定浆液的配比参数拌好浆液,注浆时由下而上间隔施作。在注浆过程中,若变形面小裂隙漏浆,先用水泥浆浸泡过的麻丝填塞裂隙,并调整浆液配比。缩短凝胶时间,若仍跑浆,在漏浆处采用普通风钻钻浅孔注浆固结。全部注浆结束后,应综合分析钻孔注浆记录,并打检查孔检查注浆效果。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则要补注。

锚杆加固

44 / 68

锚杆长度应穿过塑性变形区域进入弹性区域2—5m,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安装。

挂网喷射混凝土

对钢筋网清污除锈,并清理大变形围岩表面的粘着杂物,钢筋网紧贴支护面,并及锚杆联结牢固,随后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对大变形段加固结束后,对该段应加强监控量测,通过量测数据采集、处理,在规定时间内,若围岩仍处于变形状态,则应对该段进行再次支护。如果围

岩趋于稳定状态,则用断面仪对该段进行断面测量,判断变形段是否侵入隧道净空,并对侵入净空的部分进行处理,随后立即进行二次衬砌施工作业。

8.3.3大变形应急处置

为了预防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大变形,以及对发生大变形及时提出正确的处理措施,二工区成立专门的大变形处理小组。

对于已发生的严重大变形,项目小组应及时及专家组联系,专家组实地考察研究,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处理措施,项目部根据专家组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每个掘进施工队必须成立大变形处理小组,组长由各施工队长担任。当大变形发生时,应根据项目部小组及专家组提出的处理方案,及时正确地对事故进行处理,以保证隧道施工正常进行。

8.4岩爆

8.4.1防岩爆施工预控措施

8.4.1.1施工专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及教育培训

(1)严格按照原铁道部铁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

45 / 68

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施工。 详细审核不良地质区段的设计文件和现场情况,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进度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2)认真做好施工调查、核对现场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尤其对存在不良地质情况的区段,如有不符情况及时上报。 (3)在隧道地质发生变化时,及时上报确认,调整施工方法,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确保施工方案可行、方法得当、安全可靠。

(4)编制隧道施工的作业指导书,认真做好技术安全交底,确保作业层每个施工人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施工方法和工艺进行施工。 (5)强化岗前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人员进场除按规定进行三级教育外由安质部进行岗位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熟悉了解和掌握防岩爆施工的安全技术要求及重点控制措施、应急处理的方法等,做到会施工、会预防、会保护、会应急。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作业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6)加强施工中日常工前安全教育,在每工班上岗前,安排工作的同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7)对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8)加强对工人的日常管理及责任心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工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9)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必须按三级技术交底要求,由公司对项目、项目对架子队、架子队对工人逐级进行施工和安全技术书面

46 / 68

交底,交接双方均要签字。对新进场人员要及时交底,避免盲目施工。 (10)加强现场巡查,对未按工艺施工的及时制止。

(11)重视和落实现场交底,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教育,及时纠正,确保方案、工艺的落实。

8.4.1.2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施工中应对全隧道开展地质超前预报预测工作,具体详见下表:

其中 DIK164+825~DIK164+900 F1调绘断层带、 DIK166+720~DIK166+845 F2调绘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68+540~DIK166+600 F3断层带、 DIK169+650~DIK166+800 F4断层带及异常段、 DIK171+420~DIK171+520 F5断层带及异常段、 DK173+350~DK173+470 F6断层带及异常段、

47 / 68

DK173+830~DK173+880 F7断层带及异常段,应在原预报基础上加强TSP及水平超前钻孔的预测。 8.4.1.3施工方法的选择

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台阶法;Ⅳ级围岩:采用三台阶法; 具体详见东伍岭隧道洞身衬砌及辅助工程措施一览表(京沈客专施隧27-05)。

8.4.1.4施工技术措施

a、严格按设计施工,控制施工进尺。

b、采用光面爆破技术,使隧道周边圆顺,降低岩爆发生的强度。 c、采用网喷混凝土,应采用喷射机械手进行作业。 8.4.1.5预防措施

对隧道中可能发生岩爆的地段,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经过对可能发生岩爆地段的的围岩特性、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岩爆强度大小,采取不同的措施。

①岩爆发生前的预防措施

a、弱岩爆地段,可直接在开挖面围岩上洒水,软化围岩表层,促使应力释放和调整。

b、中等岩爆地段,在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线外10~15cm范围内,侧壁及拱部打设注水孔,并向孔内喷灌高压水,软化围岩,加快围岩内部的应力释放。

48 / 68

c、强岩爆地段,采用超前钻孔或者可先掘进一个断面积为15~30cm2的小导洞,使岩层中的高地应力得以部分释放,再进行隧道开挖,但应通过探测到的具体情况,确定循环进尺。

d、在可能发生岩爆地段,还应改善爆破设计,将深孔爆破改为浅孔爆破,减少一次装药量,拉大不同部位炮眼的雷管段位间隔,延长爆破时间,减弱爆破对围岩的影响,减小爆破应力场的叠加,降低岩爆频率和强度。

8.4.2岩爆应急处置措施 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a、岩爆发生剧烈时,人员在安全距离地段躲避一段时间,直至岩爆平静为止,同时进行工作面的观察记录,如围岩位置、强度、类型、数量等。

b、机械迅速驶离现场,到达安全区域,停机待命。 岩爆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a、加强巡视,及时撬顶,清除爆裂的岩石,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b、岩爆发生并确认岩爆平静后,施工人员向工作面及附近洞壁岩体洒高压水,以降低岩体强度,减弱岩体的脆性,降低岩爆的剧烈程度;同时起到降温除尘的作用。

c、初期支护紧跟开挖面,尽可能减少岩层爆露时间,减少岩爆发生,确保人员安全。

岩爆事故应急响应按照先保人身安全,再保护财产的优先顺序进行,使损失和影响减到最小。

49 / 68

当发现岩爆时,发现人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危险区域人应立即撤离,同时禁止其他人和机械进入危险区域。

工作人家撤离危险区域后,及时清点施工人员数量,查看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现场负责人或安全员等立即报告值班领导,并立即启动应急抢险程序。 9、安全管理

9.1强化岗前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1)施工人员进场除按规定进行三级教育外由安质部进行岗位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熟悉了解和掌握安全技术要求及重点控制措施、应急处理的方法等,做到会施工、会预防、会保护、会应急。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作业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2)加强施工中日常工前安全教育,在每工班上岗前,安排工作的同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3)对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4)加强对工人的日常管理及责任心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工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9.2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1)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必须按三级技术交底要求,由公司对项目、项目对架子队、架子队对工人逐级进行施工和安全技术书面交底,交接双方均要签字。对新进场人员要及时交底,避免盲目施工。 (2)加强现场巡查,对未按工艺施工的及时制止。

(3)重视和落实现场交底,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教育,及时纠正,确保方案、工艺的落实。

50 / 68

9.3适时召开会议

通过会议分析施工中或不良地质段产生危险的可能性、研究解决的问题办法、采取的措施如何具体落实。对问题的解决,重在落实、检查、改进、提高。

9.4动态管理

施工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对项目目标的进行动态控制。通过比较、分析、预测、纠正、检查等一系列方法进行管理、控制,并不断的循环,进行动态管理。

9.5加强巡视检查

在施工中对掌子面地质情况加强核对,对工序施工工艺监督,对施工质量严格检查,对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督促。同时在巡视中,注意初期支护的开裂情况、变形情况。在日常巡视观察时特别注意以下征兆,及时反馈:

(1)超前地质预报反映的不良地质情况。 (2)量测信息反应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据超标。 (3)喷射混凝土产生的纵横向裂纹发展变化。 (4)隧道洞顶或坑壁发生不断掉块现象。 (5)岩层的节理、裂隙变大张开。 (6)钢支撑变形或折断。

(7)洞内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浊。 10、隧道洞口出入洞门禁管理制度 10.1目的

加强项目部对门禁管理,确保设备及人员得到有效管控。 10.2范围

51 / 68

适用于本项目部隧道所有需要进出设备、人员。 10.3范围设备进出管理规定

设备及人员通过后立即关门上锁,禁止人员进入;人车分流,避免干扰。

10.4 人员进出管理规定

1、所有项目部、监理及施工队人员: 1)无关人员禁止进入隧道;

2)严禁任何人员穿拖鞋、短裤进出隧洞;

3)进出必须戴好安全帽,(如洞内有烟尘需戴防尘口罩); 4)进出必须自觉排队自己刷卡;严禁有替人刷卡或委托他人刷卡的现象(机械设备驾驶员因工作原因,可由队伍值班员代刷)。

2、外来人员: 1)非因公事严禁入内;

2)因公需要进出的外来人员需向管理人员说明情况,经同意,领取贵宾卡(用完后需及时归还),在我方人员的陪同下,方可刷卡进入出。 11、风险控制关键过程日志或影像记录制度

每构成一个检验批的原始记录中必须有每个循环的的掌子面素描记录,日志要能明确对应;超前支护、锁脚锚管、仰拱开挖后清底等验收环节的影像资料,要能反映施工的过程。 12、应急预案

12.1成立应急救援组 组长:宋来中

副组长:文献江周红涛孙正强李国辉

52 / 68

组员:陈元杰张业儒俞佳姚伟李智杨鹏陈任邢建民胡超卢明轩王建崔正东

救援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 主要职责如下:

(1)全面负责项目部应急救援工作开展,保障项目部职工及财产安全。 (2)负责安全生产党政思想工作,通过安全生产教育、思想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部及架子队人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3)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审核及技术支持工作,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4)负责应急救援资金及后勤保障工作。

12.2应急小组下设机构及职责 (1)抢险组: 组长:简圣华

成员:杨鹏邢建民宋超古翔

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抢险行动方案及实施,协调有关部门的抢险行动;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抢险进展情况。

(2)疏散组: 组长:李亮

成员:翟雄辉宋杨杨杜翠园陈超

主要职责是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阻止非抢险救援人员进入现场,负责现场车辆疏通,维持治安秩序,负责保护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

(3)保障组: 组长:董加付

成员:孙星星李文清伊文涛

53 / 68

主要职责是:负责调集抢险器材、设备;负责应急救援时的交通运输和调度工作;负责解决全体参加抢险救援工作人员的食宿问题。

(4)通讯组: 组长:陶伟

成员:化永胜褚硕东黄杰

主要职责是:负责上报及传达指令,当地资源联络。 (5)救护组: 组长:戴玉泉

成员:段国利陈超崔景凯

主要职责是:负责联络地方卫生部门,进行人员的救护。 12.3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1)事故报告及报警

在施工中发生一起重伤以上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后,及时向项目指挥部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了哪些措施及现场控制情况,所需的专业人员和抢险设备、器材、交通线路、联系电话、联系人姓名等。

(2)应急程序

①接到事故报告后,上报应急救援组组长,有组长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②事故发生初期,现场人员立即采取积极自救,互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指派专人负责引导指挥人员及专业人员进入现场。

③指挥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了解现场情况及事故的性质,确定警戒区域和事故应急救援具体实施方案,布置各专业救援任务。

54 / 68

④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事故情况做出判断,提出处理实施办法,参及事故调查及提出整改措施。

⑤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应服从现场指挥长的指挥,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按个自的分工开展抢险和救援工作。

⑥严格保护事故现场,采取必要的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必要时做出标志、摄影、拍照、详细记录等措施。

⑦重大安全事故立即上报上级救援指挥部,并报告当地主管部门,积极配合上级和当地应急救援指挥部进行救援、抢险和处理工作。切实排除险情和抢救人员、财产,防止事故的蔓延和扩大。

12.4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救援措施。 (3)熟悉预案,加强演练。在每年度对应急救援小组成员进行紧急救援培训。

(4)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小组应迅速启动救援措施,服从领导,统一指挥。

(5)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制度,事故报告严格遵守真实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6)严格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进行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

12.5施工现场的应急处理设备和设施管理 (1)应急电话 应急救援通讯一览表 单位 组长宋来中 手机 55 / 68

组织协调周红涛 技术支持文献江 物资设备戴玉泉 救治医疗陶伟 善后处理董加付 事故处理及对外联络兼 事故信息发布周红涛 资金保障组组长简圣华 项目部应急值班电话

应急救援部门通讯电话联络一览表

单位 办公电话 上级部门 中交股份公司 中交一航局安全保障部 中交一航局公安处 中交一航局总值班室 铁二院及艾奕康联合体值班电话 京沈京冀公司值班电话 备注 监理 业主 地方相关部门 承德市安监局 承德市公安消防支队 火灾报警 119 56 / 68

医疗系统 承德市双桥区人民医院 承德市双滦区人民医院 急救中心 4000314886 /4301520 120 交通系统 交通事故

122 拨打电话时要尽量说清楚以下几件事:

①说明情况和已经采取了些什么措施,以便让救护人员事先做好急救的准备。

②讲清楚伤者(事故)发生在什么地方,靠近什么路口,附近有什么特征。

③说明报救者单位、姓名(或事故地)的电话或传呼机或传呼电话号码以便救护车(消防车、警车)找不到所报地方时,随时通过电话通讯联系。基本打完报救电话后,应问接报人员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如无问题才能挂断电话。通完电话后,应派人在现场外等候接应救护车,同时把救护车进工地现场的路上障碍及时予以清除,以利救护到达后,能及时进行抢救。

(2)急救箱: ①急救箱的配备

急救箱的配备应以简单和适用为原则,保证现场急救的基本需要,并可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增减,定期检查补充,确保随时可供急救使用。

②器械敷料类:消毒注射器(或一次性针筒)、静脉辅液器、心内注射针头两个、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气管切开用具(包括大、小银制

57 / 68

气管套管)张口器及舌钳、针灸针、止血带、止血钳、(大、小)剪刀、手术刀、氧气瓶(便携式)及流量计、无菌橡皮手套、无菌敷料、棉球、棉签、三角巾、绷带、胶布、夹板、别针、手电筒(电池)、保险刀、绷带、镊子、病史记录、处方。

③药物:碳酸氢钠、乳酸钠、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止血敏、安洛血、10%葡萄糖、25%葡萄糖、生理盐水、酒精、碘酒、高锰酸钾等。

④其他辅助器材:应急灯等、电话、手机、对讲机、高音喇叭、报警器、越野小车、灭火器、消防砂、消防池及其他抢救工具等。

⑤急救箱使用注意事项 a有专人保管,但不要上锁。

b定期更换超过消毒期的敷料和过期药品,每次急救后要及时补充。 c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使现场人员都知道。 (3)其他应急设备和设施

由于在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情况,甚至发生事故,或因采光和照明情况不好,在应急处理时就需配备应急照明,如可充电工作灯、电筒、油灯等设备。由于现场有危险情况,在应急处理时就需有用于危险区域隔离的警戒带、各类安全禁止、警告、指令、提示标志牌。

有时为了安全逃生、救生需要,还必须配置安全带、安全绳、担架等专用应急设备和设施工具。

主要应急救援机械设备、物资数量表

序号 1 设备名称 电焊机 单位 台 数量 2 用途 抢修 备注 58 / 68

2 3 4 5 气割设备 电钻 防爆手电 可充电工作灯 隧道应急照明灯 绝缘护具 水箱 卡车 人员运输车 指挥车 双快水泥 沙、石 砂袋 安全警戒绳 安全带 发电机 验电笔 一字螺丝刀 十字螺丝刀 工具包 手钳 剥线钳 套 台 个 个 2 2 10 10 抢修 抢修 抢修 抢险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组 套 个 辆 辆 辆 吨 立方米 个 米 付 台 支 把 把 套 把 把 1/100m 2 1 2 2 2 2 30 100 200 30 2 1 3 3 1 3 3 抢修 抢修 消防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59 / 68

24 25 26 27 28 防水绝缘胶带 彩条布 装载机 挖掘机 高压双液注浆泵 聚氨酯注浆泵 钢管 抽水机 消防水管 危险区域警戒带 各类安全禁止警告标志 指令标志 提示标志 有毒有害气体测试仪 水玻璃 锚固树脂 灰浆搅拌机 千斤顶 方木 卷 米 台 台 台 6 50 2 2 2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29 30 31 32 33 台 吨 台 米 米 2 2 2 80 200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块 块 块 个 千克 千克 台 台 立方米 10 10 10 2 500 100 1 4 10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60 / 68

43 44 45 46 47 对讲机 担架 急救药箱 灭火器 工字钢 组 套 个 对 吨 5 5 2 10 5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抢险 12.6应急演练 12.6.1应急演练目的

隧道施工发生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救援被困人员,做好隧道突发地质灾害时抢险救援应急工作。通过这次演练,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和架子队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提高全体施工作业人员的防险处突、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临险时迅速有序地撤离避让、抢险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因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2.6.2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 2、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 3、快速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 4、部门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 12.6.3应急预案演练的背景

东伍岭隧道1#横洞某处,因岩体软碎,受施工爆炸等原因共同影响发生塌方事故,塌方量约为2*10*5(米3),洞内施工人员被困,塌方处有扩大化危险。

12.6.4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61 / 68

在应急救援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架子队具体实施。 12.6.5演练时间

2014年10月16日上午9:30时。 12.6.6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 (一)应急预案演练的预备工作 1、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

会议由应急救援小组召集,各部门、架子队负责人参加。会议内容: (1)领导讲话,通报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标准要求。 (2)介绍演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任务等。 (3)座谈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及补充。

12.6.7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程序的协商、预演

召开演练工作预备会议,统一协商有关工作,明确各部门、架子队的有关任务标准及要求,制定完善有关演练的方案、措施和办法。

12.6.8演练工作程序安排

1、上午9:00时全体演练人员集中在东伍岭隧道1#横洞驻地待命 9:10接洞内施工人员报告:洞内某处发生塌方严重险情,塌方仍在进行,塌方现场有2M*10m×5m的塌方量,洞内作业人员被困,请求抢险救援。

9:30各成员单位到达事故现场,设立现场指挥部,各组长向指挥部报到,原地待命。

9:35架子队负责人向指挥部介绍塌方情况及被困人员数量,各专业技术人员和咨询人员对事故情况做出判断,提出处置实施办法和防护措施。

62 / 68

9:45指挥部总指挥下达命令 命令:

1、疏散组,对进入隧道的路口实施封锁,只准抢险救援的车辆及人员进出,其他社会车辆一律不准入内,确保应急救援道路畅通,隧道作业队驻地及洞口加强巡逻,严防偷盗事件发生,疏散围观群众。

2、保障组:调动挖机、装载机、自卸车到洞口,车辆不熄火,司机不下车,待命入洞救援,拌和站、机手各岗位人员迅速到达各自的岗位,应急救援人员洞口待命。(经详细的观察塌方范围、形状、地质构造,发现塌渣堵塞洞身,先用挖机掏开塌渣开一缺口救出被困人员,用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和渣体,在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对塌方采用钢支撑顶住稳定围岩,用浆砌片石回填)。

3、医疗救护组,报告事故位置,伤员大致情况,同时担架、急救药箱到达现场,对轻伤人员在现场采取可行的应急措施,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重伤人员送外抢救。

4、后勤保障组:确保抢险救援队伍的油料、物资供应;确保现场抢险救援指挥的通讯及联络畅通。

5、事故调查及善后组:监控人员进场观察,防止事故扩大,调查人员及时对事故现场做出摄影、照相、详细记录、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9:55疏散组报告,现场及路口警戒完毕。

10:00应急抢险组报告,已进入塌方地段,清运塌方。及洞内被困人员已联系上,无人员受伤。

63 / 68

10:05被困人员全部救出。

10:10医疗救护组报告,被救人员经身体检查,均无大碍。 10:15事故调查及善后组报告:塌方地段已经得到控制,已经拍照、摄影、绘图,事故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10:20指挥部下达命令,解除路口及现场警戒,由事故调查及善后组组织监测、调查,有关情况及时汇报。

10:30演练工作讲评会: 总指挥做演练讲评 11:00宣布演练结束。

64 /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