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竞争当下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之路

2020-02-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竞争当下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之路

作者:钱宏

来源:《中国金融电脑》 2017年第6期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面对移动支付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商业银行应在明确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开展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支付业务,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业、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打造自身主导的消费场景,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以“开放、协助、平等、分享”为核心理念,自推出以来,就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更促使我国移动互联业务呈现出持续爆发式增长态势。截至 2016 年末,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 7.31 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 6.95 亿,占比 95%。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改善和各行业服务的互联网化,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类服务呈现出“三化”(互联网化、移动化和自助化)的发展趋势,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支付作为金融中最基础的服务,成为移动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移动支付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毫无悬念地居世界领先地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生 1227.61 亿笔,金额 208.51 万亿元。不管身处大型商业中心还是巷子里的小商铺,随处可见微信支付、支付宝、Apple Pay 的身影,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无法像在中国这样依靠手机实现近乎零现金的日常生活。同时,安全技术的创新应用带动了大额移动支付的发展,基于移动终端的大额支付、转账、理财、保险等业务逐渐被公众接受并逐渐形成消费习惯。

为了抢占竞争先机,我国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等都如火如荼地在移动支付领域积极进行创新和探索。自商业银行诞生之日起,支付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支付也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办理。但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失去了传统的主导地位,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以支付为依托,向理财、信贷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渗透,全面冲击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相比于整个网络支付市场,移动支付市场更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天下。2016 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 970.51 亿笔,金额 51.0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43.47% 和 132.29%;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 257.10 亿笔,金额 157.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85.82% 和 45.59%。从交易量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所主导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规模与增速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还通过构建 O2O 支付闭环的方式逐步渗透到商业银行主导的线下收单市场。因此,如何把握移动支付的重要机遇和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

移动金融基于其便捷随身的特性,能够切入客户日常行为生活,增加银行与客户交互频次,进而带动银行产品营销和服务能力提升,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移动金融作为一种高黏性的服务渠道,面对客户生活消费类需求全面移动化趋势,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服务零售客户的首选方式。基于此,越来越多的金融同业和互联网公司斥巨资布局移动门户,争抢客户流量,意在移动端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

2. 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和核心业务

不论是传统商业还是电子商务,支付都是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不同的是,在传统商业中支付是商业活动的终点,交易完成的标志;而在电子商务中,通过线上支付可直接获取客户生产、消费等数据,支付既是客户分析的大数据来源,也成为配套提供融资、理财等金融服务的入口。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最基础、最广泛的金融活动,这种属性也将其催生成为商业银行现阶段的核心业务之一。一是支付业务是最具客户黏性的业务。传统存贷款、转账等银行服务满足的是客户刚性的金融需求,客户与银行的交互频率有限。而支付作为一种与商务服务紧密结合的业务,会被客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频繁地使用,这种特性使支付成为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产品服务中对客户最具黏性的一种业务。二是支付业务能洞察到客户的日常习惯。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支付业务的过程中,通过对各项交易数据的沉淀与管理,能够掌握客户在支付行为背后各项日常交易行为特点,比如交易场景、交易频率、交易时间以及交易额度等等。上述交易数据又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管理方式,作为商业银行深层维系客户、挖掘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三是支付业务能衍生出很多金融服务。凭借对客户持续的电子交易数据分析,使得银行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客户的还款能力等信用级别,从而作为小额贷款等服务提供的基础和依据。第三方支付机构当中,支付宝的商户小额贷款、汇付天下的信用支付、快钱的供应链融资,都成功地把中小微企业的业务流数据转换成了风险可控的支付与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覆盖之广,纷纷以此为切入点,将支付服务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在移动端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移动支付金融服务,构建以支付为核心的移动金融服务生态。

三、推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面对移动支付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商业银行应在明确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开展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支付业务,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业、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打造自身主导的消费场景,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蓬勃发展。

1. 优化产品布局,构建移动支付品牌

移动支付产业竞争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之争。为适应移动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应紧密围绕自身的整体战略,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近场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布局,推出信用支付、余额支付、聚合支付、积分支付等系列产品,形成“全渠道覆盖、多应用场景、多机构接入、全账户支持”的线上支付解决方案,打造被客户所需的、极具互联网特征的支付产品线。近日,建设银行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客户体验正式推出支付产品——“龙支付”,作为同业首个融合 NFC、二维码、人脸识别各种技术,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新统一支付产品,“龙支付”是对过去传统支付结算和收单业务的重大革新,更是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 +”转型发展的重大突破。2. 加强行业合作,提升移动支付服务能力

按照“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与外部机构合作服务的能力,将支付等金融服务对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开放,聚焦发展、优势互补,探索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积极参与广泛的多方合作,参与移动支付产业联盟建设,实现商业银行支付平台与清算机构、卡组织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支付系统的对接,通过平台对接、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导流,融入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内涵,为客户和商户提供高质量、更便捷、全方位的移动支付服务。

3. 丰富支付场景,打造移动支付良好生态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商业贸易和金融支付作为经济活动的两个环节,有着各自不同的活动领域、业务模式和市场规则,企业只要控制了人流、物流就能更好地控制资金流和信息流。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客户生产生活消费行为的各种应用场景都能够在移动端实现,客户对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伴随着其各类移动商务需求被满足而同步实现。在此背景下,丰富应用场景、构建移动生态圈,提升客户对平台的驻留时间和依赖程度,成为锁定客户关系、提高客户对移动端各项业务使用频率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几家互联网巨头在移动商务领域的举动就是打造综合商务平台,力争成为用户移动生活首要入口的最好例证。与此同时,银行同业也纷纷加大力度,通过与商务服务、社交生活等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支付业务,巩固自身在O2O 等业务领域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分别推出“善融商务平台”和“融 e 购”平台,构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农业银行于 2016 年推出自建电商平台“农银 e 管家”,依托本行线上线下强大的网络、客户资源及金融服务优势,以“三农”和县域客户为重点,以实际生产经营场景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集供应链进销存管理、多渠道支付结算、财务分析等一体的定制化金融综合服务,真正成为客户的“管家”。

4. 充分发挥账户优势,大力推广聚合支付

在移动支付的发展大潮下,各大机构在近两年都开始构建自己的移动支付生态,从银行、银联,到支付宝、微信,再到京东、百度,各家机构纷纷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商户收银台的二维码种类也越来越多,但各自基本只支持自己的支付通道。聚合支付可以将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通道进行整合,通过技术手段兼容各方系统,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后台管理系统,将多种支付方式和接口统一到商户,无论是哪种支付工具,只需要扫同一个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目前二维码支付市场的格局基本已定,微信和支付宝的市场占比有绝对优势。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银行账户,目前来看,第三方机构不论怎么创新,均离不开银行账户。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就是赢者通吃,商业银行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如果只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夺回市场份额难度较大,聚合支付可能是最好的切入方式。今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在原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基础上,陆续支持与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的二维码互扫互认,开展聚合支付收单业务,支付领域的这一趋势已不可阻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