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策略的探索——以《城南旧事》为例

2023-07-23 来源:客趣旅游网
l教研视界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策略的探索 以《城南旧事》为例 。张荣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习与梳理、阅读技巧与方法、人文熏陶与浸淫等三个角度探寻了整本书 阅读的意义与价值;遵循“断文——定点——识人——比照——践行”五步法,设计出整本书阅读 的基本流程,并提供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意义与价值基本策略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 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整本的书,鼓 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课标关于阅读 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 对整本书的阅读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于整 的构建方式,培养文章构建能力,学习技能。 这是小学生对整本书框架构建的学习意义。 3.借助整本书的语言表达特点,提高语言 感受和表达能力,培养语感。这是小学生对整 本书阅读语言方面的学习意义。 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 本书阅读,有没有一些通识性的教学流程和阅 读策略方面的操作方法呢?很多语文老师在 这方面都会遇到困惑。如果能理清这些问题, 老师们将在指导整本书阅读方面更加有效,也 将借助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推动阅读活动,提 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试图借助《城南旧 由此我们可知,小说整本书阅读学习的意 义与价值至少要包括三点:一是小说语言形式 与语感层面的语言学习与梳理;二是小说阅 读方法和策略层面的技巧的了解与把握;三 是关于小说内容层面的人文熏陶与浸淫。 以《城南旧事》一书的教学为例,整本书阅 读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语言学习与梳理:学习作者简洁精炼的语 言运用,北京味语言的运用。关注语言描写、 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案例,对整本书阅读的 意义与价值及策略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密切结合,并行不悖的 细节描写。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意义与价值, 郑桂华老师的看法很值得借鉴与思考: 1.借助整本书的内容学习,丰富生活体 验,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人文信息,提升人文 素养。这是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心灵成长的 学习意义。 阅读技巧及方法:学习了解自传体的小说 写作手法,体会小说按照时间的顺序,由五个 故事组成的一线串珠式的结构特点。体验人 物离别的淡淡的哀伤,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人文熏陶与浸淫:可围绕“离别成长”这一 主题,理解失去和离别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 2.借助整本书的写作表现形式,了解文章 8教学研究2018/09 价。随着小英子年龄的增长,她经历了一场又 一例如,通过原始状态阅读熟悉《城南旧事》 后,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任务让学生浅显地 走人作品: 场的离别,身边的人,秀贞、妞儿、小偷、兰姨 娘、宋妈、爸爸,这些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 玩耍的朋友,还有身边至亲至爱的亲人,一个 个地离去了,但是离别的背后是小英子的成 长。探寻儿童眼光下,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生活 的艰辛。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探究 作者内心深处对北京的深深眷恋之情。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围绕着主人公写 了几个故事? (2)画出人物关系图谱或者建立人物信息 档案。 (3)找一找文中《送别》这首歌一共出现了 几次?分别在哪里出现的? 在整体科学安排整本书阅读的前提下,具 体到某一节课,无论是宏观视野下的教学发 现,还是小说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学习,或是多 种情境下的阅读策略运用和多元文化体系下 (4)“你长大了”这句话在文中都有谁对小 英子说过,小英子每次听说后,感受都有哪些 变化? 的知识建构,只要围绕着上述小说整本书阅读 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来组 织教学,就算是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课堂了。 二、寻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授之以渔,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从 阅读策略角度设计出小说整本书阅读的基本 (5)推荐阅读《城南旧事》,写一段你想说 的话。 想要完成上述5个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 “裸读”的基础之上迅速进入学习性阅读状态, 围绕相关任务点细致反复阅读作品,并查阅相 关资料,开展合作阅读与探究阅读,并在阅读 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提取相关信息,并加工形成 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将阅读成果转化成上述任 务要求的呈现形式。 2.定点:根据阅读内容,从学生角度选取 合理的阅读角度,确立学习的专题,为学生探 究作品指明路径。整本书往往具有丰富性、系 流程,并让学生整合内化为阅读的一般方法与 技巧,是授之以渔的基本要求。遵循“断文 ——定点——识人——比照——践行”五步法 流程,以《城南旧事》为例,探究引领学生走人 整本书阅读的深处。 1.断文:在自然阅读、学习性阅读中生成 原初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先浅显地走人作品。 整本书阅读,首先是师生的自然状态阅读,其 次才是教师的专业性阅读和学生的学习性阅 统性等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 课堂上学习。因此,语文老师就需要在这方面 思索,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提供一定的策略和方 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学 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有代表性的内容开展课 堂教学。 读。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要积极倡导多进行 自然状态下的阅读,即不借助任何资料独立性 阅读,回到阅读的原点,获得最朴素、最真实的 感受与体验,包括阅读中的共鸣点、疑义点、分 以《城南旧事》一书的教学为例,可以将研 歧点、切磋点和障碍点等。通过师生“裸读”交 流阅读感受,可形成平等、民主、安全的“奇文 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为后续教师的专 业性阅读与学生学习性阅读的定向与定点奠 定基础。 读的内容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相关专题上: 一是离别主题:小说由《惠安馆》《我们看 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故事组成,每一个故 事都是一场别离。英子不仅告别了妞儿、秀 2018/09教学研究9 I教研视界l 贞、小偷儿、德先叔、兰姨娘、宋妈、爸爸等人, 还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二是成长主题:五个故事看似相互之间并没 有因果关系,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主人公一 “我”(小英子),这五个故事按小英子成长的顺 序编排,如同一个个糖葫芦串在一起,从正面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写着别离的故事,但在别 离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儿童的成长。 三是思乡主题:(1)对少年时代相识的善 良而苦难的故乡人们的怀念。如秀贞、妞儿、 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通过这些悲剧人物, 表达内心的思乡之情。(2)对老北平城一景一 物的回忆和怀念。老北京的城墙、骆驼队、椿 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八珍梅、驴打滚 儿,那记忆中的夹竹桃和石榴等,都是林海音 心中挥之不去的人情风物。 3.识人:挖掘时代背景与作者思想脉络, 让学生走向作品背后。与单篇文本阅读时简 要浅显知人论世不同,小说整本书阅读需指导 学生深度走向作者“那个”时代与作者彼时“那 个”人:一要整体把握小说描写的时代;二要较 完整地把握作者创作的那个时代背景,了解其 思想意识对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做有 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向作品创设的情境与氛 围,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更加有利于让 学生读懂作品,更加懂得作品背后的那一份厚 重。 例如《城南旧事》,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知 晓该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小说创作于20世 纪20年代的北平,那时的中国一直处在社会 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冲击中。底层人的生活困 苦而艰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为主 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也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 础之上的,在这种文化的基础和传承上孕育出 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情节。 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林海音 10教学研究2018/09 于1948年离开大陆后回到台湾。5岁的小英 子从台湾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一住就是25年, 30岁时离开。在北京学习、工作、结婚、生育子 女,这样的一段人生是她最美好的时光。1949 年大陆和台湾基本就不相往来了,这是政治因 素,与人民期望是不相符的。从那时起到改革 开放以后才逐渐开放往来,直至1987年,台湾 方面才做出决定,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探亲。 想,却不能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绵绵 的白雪、刺骨的北风、北京的城墙、大大小小的 胡同、香甜的八珍梅、驴打滚儿、骆驼、小油鸡…… 都浮上了心头,汇聚成了一泓甘洌的清泉,滋 润着浓浓的乡愁。1960年,作者创作了这部小 说。 4.比照:是将内容和形式上有联系的作品 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在同中求 异、异中求同,探寻这一类回忆童年生活的小 说在主题构建、谋篇布局、组织结构、构思设 计、言语表达上相似及不同之处,进而深化理 解阅读。采用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张,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以《城南旧事》为例,选取萧红的《呼兰河 传》与之比照阅读,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是儿童视角下的背景选择。相同之处, 乡愁与童年情结,故乡生活与童年记忆总是分 不开的,两部作品都渗透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不同点:林海音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 借英子的双眸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 的风物人情、悲欢离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京 味儿十足的北京风俗画。而萧红自小在呼兰 河城长到20岁,呼兰河有最敬爱的祖父,最快 乐、最自由自在的童年。能够想象得到萧红回 忆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温暖画面和嘴角上挂着 的轻松、愉悦、发自内心的笑容。 二是创作动机。林海音和萧红二人不同 让语篇教学在微调中走向灵动 。钱希洁 【摘要】灵动的英语语篇教学是当今很多教师的追求。本文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实例,通过角 色人称的转化、文本形式的微调和文本问题的跟进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一些微调,使英语 语篇教学多一些灵动,从而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 【关键词】微调灵动角色文本问题 随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走向成 们看到很多教师更是想方设法让教学在华丽 熟,作为主要课型的语篇教学也逐步显得比较 中得到大家的瞩目,即便如此,透过华丽的表 固化,于是,学生少了一份生动,课堂少了一份 面,课堂教学在本质上还是沿袭了固化的教学 灵动。尤其是在一些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 模式。笔者认为:真正灵动的课堂教学,未必 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使得二人在创作和表 了比较完整的观点叙述。《呼兰河传》的复调叙 达以及文本色调上有很大的不同。1960年, 述就很突出,共七章,没有固定的人物。 林海音已至中年,生活无忧,人至此时,最易于 5.践行:所有文字的文本指向最后,都是 感怀往事,海峡相隔对于林海音来说,更增添 读者本身的感悟、自省和践行。生活即教育, 了由于与祖国大陆失去联系而产生的无根文 教育即成长。 化的失落感,从而创作了这部作品。萧红从呼 具体到《城南旧事》,可以安排如下: 兰河城走出,辗转多个城市,颠沛流离,为生活 说离别,悟成长。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挥手 而奔波。适逢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1940 告别的过程,看到小英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也 年,身在香港的萧红极度寂寞、没有安全感,回 感受到了自己的长大。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 忆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安宁,使得她在痛苦中 中,有没有经历过离别,我们当时又是什么样 抗拒生存的虚无,得到暂时的解脱,在这个时 的感受呢?读小说中的文字,联系生活,并思 候,创作了《呼兰河传》,作品中笼罩着一种苍 考由此带给自己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 凉和感伤。 长。 三是主题构建。《城南旧事》以“离别”为主 题,以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回忆了一个个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 离别故事。每一个故事英子都参与其中,保证 验学校) 2018/09教学研究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