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和分析。有了以下教学设想: 教学设计
一、情节补白,感受人物凄凉命运,感受印度女性命运的哀歌
二、深味人物,从眼睛到灵魂,重点讨论素芭的梦、素芭的成长。落实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中运用心理、幻觉等人物塑造手段。
三、 改写小说片断成诗歌,深味小说语言,深味文本的悲剧美。
整堂课要在紧紧围绕小说人物鉴赏的同时,突出小说悲剧美的体味,同时又有浓郁的诗情,每个环节用一首诗歌过渡,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创造激情和欲望。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一次,课外查找泰戈尔的介绍以及收集摘录他的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讲授讨论,半课时点评学生诗作 教学实录1
师:齐读小说最后一节,请同学想象素芭嫁人后的命运。 学生: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也有学生表示困惑,当场在座位上就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教师拿起身边的《泰戈尔短篇小说》介绍说,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从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按常理应该母亲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看做自己的奇耻大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