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朱⾃清创作的⼀篇散⽂,收录于《温州的踪迹》。下⾯是店铺整理的朱⾃清《绿》的句⼦赏析,希望对你的阅读和学习有帮助。 朱⾃清《绿》之句⼦赏析1 1、“洛神”:珠光熠熠的服饰美:
“梅⾬潭闪闪的绿⾊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离合的神光”本来是描绘梅⾬潭⽔波光闪闪、忽明忽暗的神奇景象。但在此处,作者将“绿”⽐作了绝美的洛神来赞颂和倾慕。曹植在《洛神赋》中极⼒铺写了洛神之美,⼜写⾃⼰“解⽟佩”以通“诚素”,表达了对洛神的⽆⽐倾⼼,然后写道:“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如同诗词中“⽤典”⼀样,此处“⽤典”同样是为了引起我们的联想,以丰富⽂章的表现⼒。梅⾬潭的“绿”有如那“披罗⾐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翠之⾸饰,缀明珠以耀躯”的洛神,她是那么华贵亮丽、光彩炫⽬,展现了⼀种“错采镂⾦,雕缋满眼”的美,引⼈追捉和渴慕。 2、“少妇”:婀娜多姿的体态美:
体态美是⼈体姿势、动作的美,是⼈体的具有造型性因素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它⽐⼈的相貌更能表现出⼈的精神⽓质,⽽且“动作的敏捷与优美,是⼈体端正和匀称的发展的标志,他们⽆论在什么地⽅都是令⼈喜爱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绿》中描写潭⽔的外形时写道:“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在朱⾃清眼中,梅⾬潭“平铺着、厚积着的绿”,仿佛⼀块巨⼤的绿绸,微风拂过,柔波漾漾。这种“曲曲的波”所呈现的柔和的曲线,被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称为⼀切线条中“最美的线条”,是“美的顶点”,因为“它引导着眼睛以⼀种爱动的天性去追逐它们”(《美的分析》),这种流畅、轻快的美感,仿佛风韵可⼈的少妇,穿着紧⾝的、下摆曳地的绿⾊长裙,迈着匀称⽽轻盈的步伐款款⾛来,犹如盛开的花朵,浣纱透⽟、暗⾹袭⼈。其⾝姿体态优雅的曲线和整体起伏的轮廓,以及背后轻舞的裙幅,体现着年轻⼥性的婀娜妩媚和健美丰姿,给⼈⼀种飘逸、和谐、⽣机勃勃的美感,⾃然会使⼈感到她卓然超群的⼥性魅⼒。 3、“少⼥”:娇羞含情的风度美:
风度美是⼈的风采、⽓质,主要是以神态表情、举⽌⾏动、待⼈接物中显露出来的美。“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的⼼”(参见《朱⾃清⽂集》,语⽂课本已删节,下同)。潭⽔因瀑流的汇⼊,在⽔下湍流和涡漩,⽔⾯泛起悠悠涟漪。这情景使作者想起初恋的少⼥。她情窦初开,娇羞含情,怀着玫瑰⾊的相思跟情⼈约会,却⼜腼腆、羞怯、难于启齿,只好轻轻地抚弄着⾐⾓或花帕借以掩饰。表⾯上平静矜持,⽽内⼼却燃烧着爱的激情,像怀揣⽟兔,剧烈地跳荡着,跃动的声息依稀可闻。这种充满意趣的描写,表现了“绿”似静⾮静、静中含动的难以⾔传的神韵,赋予了“绿”以初恋少⼥那种既缠绵悱恻,⼜含蓄适度的羞涩之美,真是意脉暗传,“像⼀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全在“那⼀低头的温柔”(徐志摩:《沙扬娜拉》)⾥了!
4、“妻⼦”:温柔细腻的性格美: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肤”。“绿”的⾊泽和质地,⼀是明亮,⼆是柔嫩。在朱⾃清的感觉经验中,“所曾触过的最嫩的⽪肤”,⾃然是⾃⼰的妻⼦和当时只有4岁的⼥⼉采芷的⽪肤,“雪肤凝脂”、“皓质呈露”,是那么柔软滑润、⽩皙细腻,正如杜甫所写的那样:“肌理细腻⾻均匀”(《丽⼈⾏》),充满了匀称和谐之美。同时, ⼜不禁使⼈想起《红楼梦》中贾宝⽟所说的“⼥⼉是⽔做的⾻⾁”,见了使⼈“清爽”。特别是他的夫⼈武钟谦,温柔敦厚,性格如“⽔”──当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跳之⽔,⽽是涓涓⼭泉潺潺溪流,满蓄着⽔乡⼥⼉的似⽔柔情,恬静、委婉、和顺、细腻、贤良,“从来没发过脾⽓”,“连⼀丝怨⾔也没有”(朱⾃清:《给亡妇》),使家庭⽣活弥漫着浓浓的蜜意。
朱⾃清《绿》之句⼦赏析2 5、“⽟⼈”:晶莹纯净的品质美:
“她⼜不杂些⼉尘滓,宛然⼀块温润的碧⽟,只清清的⼀⾊──但你却看不透她”。“碧⽟”本指清绿⾊的⽟⽯,后常⽤来⽐喻⼥⼈(所谓“⼩家碧⽟”),“如花似⽟”就是⽐喻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能⽤来⽐做君⼦所崇尚的⾼贵品德,《诗经·秦风·⼩戎》中有“⾔念君⼦,温其如⽟”的话,便以⽟⽯的温润来⽐喻温和、宽厚;在《世说新语》品藻中也把素质美好的⼈称作⽟⼈。梅⾬潭的“绿”明净、纯洁、通体丽质,有如清丽⾮俗、品格⾼洁的“⽟⼈”⼀般,百媚横⽣、魅⼒⽆穷,想看却看不透她──如出⽔芙蓉,近在咫尺,美⽽可悦⽽⼜不可亵玩,可爱更可敬!从这⾥,我们也仰望到了朱⾃清伟⼤⼈格的美的闪光。 6、“西施”:“充内形外”的精神美:
既然难以看透这美丽诱⼈的“绿”,⼜舍不下“她”,作者只好继续寻找⾃⼰的感觉,借助联想引起对⽐来表现“绿”的奇异:梅⾬潭的“绿”,绿得浓淡相宜、明暗和谐,使⼈想起苏轼“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从⽽将眼前的“绿”和国⾊天⾹的越国美⼥西施联系了起来。温州古为越地,西施是越⼈,地理⼈物之灵是相应的。梅⾬潭的“绿”的美,实为西施之美的再现。西施不仅具有倾国之貌,更具有⼀种忍辱报国的⾃我牺牲精神,“蛾眉何惜千般死,为报君羞故国恩”(萧军:《吴越春秋史话》)。正是有这种深蕴的内在性格和精神“形之于外”,西施的美才能永放光芒。这⾥,作者从“西施”的“奇绝”想象并描述着“绿”的“奇异”,表现了“绿”的令⼈“惊诧”的美,实在是独具匠⼼! 7、“⼥神”:神奇善良的⼼灵美:
当作者捕捉到“绿”的奇异之后,⼜追捉到她的“神奇”:“那醉⼈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此时此刻,作者神与物游,借助联想的⽻翼,夸张着“绿”的魔法与伟⼒:可以使舞⼥飘飘欲仙,可以使盲妹明眸传情,这是怎样⼀⽚神奇⽆⽐的“绿”啊!作者在捕捉“绿”的迷狂中,俨然感觉到“她”就是⼀位道法⽆边、伟⼒⽆穷⽽⼜乐善好施的“⼥神”。这种善良的⼼灵和美好的愿望正是朱⾃清“为⼈⽣⽽艺术”的审美理想的折射。 8、“⼥⼉”:活泼可爱的⽣命美:
“绿”是醉⼈的。作者在神醉⼼迷之中,把“绿”当作了活泼可爱的“⼗⼆、三岁的⼩姑娘”,⼜进⼀步把“她”当作⾃⼰渐渐长⼤的“⼥⼉”,拍着她、抚摩她、亲她,并别致地称她为“⼥⼉绿”。情真意切,委婉曲折⽽⼜洒脱酣畅,将⽗亲之于⼥⼉的爱喷发⽽出,语句和⽣命迸合为⼀,使“⼥⼉绿”这⼀诗意形象充满了⽆限的意趣和⽣机,透露出作者对健康活泼的⽣命之美的礼赞,对⽣活的⽆限热爱,升腾着作者蓬勃向上的激情。“绿”,象征着⽣命,象征着盎然的⽣意,象征着跃动的⽣长的⼒量,更象征着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
把“⽔”⽐作⼥⼈,并⾮朱⾃清的独创。但他却独具慧眼,发现了其中“⼥性美”的底蕴,并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加以浓丽纤细的描绘,⾜见作者深刻的⼈⽣体验、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对⾼尚艺术境界的追求。他从满眼的“绿”感到“惊诧”,领略到⼤⾃然的⽣命⼒,进⽽“作种种幽邈的遐想”(夏丏尊:《⽩马湖之冬》),妙悟到“绿”的“⼥性美”,将长期萦绕在⼼际的圣洁的“艺术的⼥⼈”和眼前碧绿秀美的潭⽔相互交融:⼀切描绘都落到“绿”上,尽展“绿”之秀、之艳、之奇、之美,可谓“近⽽不浮”(司空图:《诗品》,下同);⼜从“绿”写到⼥性的服饰、容貌、体态、肌肤、举⽌等外表美,展现出性格、品质、精神、⼼灵等内在美,则⼜是“远⽽不尽”。远近交流,古今合⼒,神⼈同⼀,内外和谐,以有形表⽆形,以“刹那”展永恒,表现为思维空间的多维拓展,使“绿”的“⼥性美”成了⼀种⽴体的⽆与伦⽐的美。这便是《绿》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功能之所以充分发挥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