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有整体性、跨时间情境性、社会性 2、人格特征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由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外部行为方式构成; 2)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3)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4)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3、人格心理学的定义、产生与发展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 《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标志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心理测量运动的开始 精神分析 人格心理学方法的科学化 社会文化的概念与田野研究方法引入 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 西方文化人类学 20C30年代 弗洛伊德 奥尔波特(美) 4、人格理论流派、评价标准
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及阶段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理论流派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文化学派(新精神分析) 特质论 行为主义与学习论学派 人本主义 认知主义 活动理论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霍妮、埃里克森、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马斯洛、罗杰斯 凯利 维果斯基 评价标准:精确性
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可反驳性 概括能力 简洁性 逻辑一致性 有用性
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途径 定义 优点 1、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 2、强于质的综合判断 3、为相关研究提供可检验性方法 缺点 1、弱于量的分析比较,且难以直接引出普遍性结论 2、观察缺乏客观性,观察中常常掺杂这直接的主观猜想与推论 3、其研究或观察难以被别人重复 临床研究(个案研究) 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的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关研究 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1、比临床研究和实验不能确定变量间的因研究更容易操作,且果关系 更省时间 2、无需严格控制与操控变量,使得结果比实验研究更可能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成与实际的情况,提高生态效度 3、可以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法律上无法控制或操纵的变量 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操纵变量,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 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实验研究 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的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一起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早期: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组成。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他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无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无意识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2)后期: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本我中所产生的能量称为里比多。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总是根据现实的
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弗洛伊德吧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自我、本我、超我的活动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本我——快乐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3、自我防御机制定义、特点、类型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特点:1)无意识的,即人总是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的采用他们
2)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 类型 压抑 定义 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假定现实情况不存在来回避使人痛苦的现实问题 不承认之间有某种不良品质或思想感情,而把其投射给别人 努力表现出之间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是内心想要却未能得到等痛苦经历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受地址的里比多能量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企图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 里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式所替代 特点 现实感的获得,自我的形成 主动控制自己 欧底帕斯情结与埃里克拉情结的解决,超我的形成 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 异性恋的生活 特点 最基本;并没有消除那学观念欲望对人格的影响,仍在无意识中活跃 最早形成之一;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消极办法 拿别人做“替罪羊” 否认 投射 方向作用 合理化(文饰作用) 替代 升华 4、人格发展阶段 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蕾期 潜伏期 生殖期 5、梦:显像与隐意之别 6、定义
自由联想法:通过谈话疗法来治疗病人,自由浮现的任何东西,通过自由联想来发掘埋藏在精神病人无意识深处的症结或病根。
里比多:弗洛伊德把以主要归结为性冲动的本能冲动为实质的心理能称为里比多 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表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第三章
1、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包括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伴随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认识自己或者意识到自我,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遗忘被压抑了的经验。个体前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期认为情结的最深层次根源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核心是自性。 2、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
功能类型:思维(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情感(判断事物的价值能否被接受)、 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他们进行判断与评价,称之为理性功能。
感觉(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直觉(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
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没有理性参与,称之为非理性功能 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 外倾直觉型 特点 喜欢分析、思考外界事物,生活有规律,客观冷静,但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思维常常被情感压抑,没有独立性,非常注重与社会和环境建立情感与和睦关系 追求快乐,活泼有魅力,对客观事物感觉敏锐,精明而求实,但易变成寻欢作乐之徒 喜欢追求外部世界的新感觉,易变而富有创造力,有多种嗜好但难以坚持到底,做事凭主观预感 喜欢离群索居,独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常以主观因素为依据分析事物,待人冷漠,倔强偏执,情感受压抑 沉默寡言,不易接近,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但内心有非常丰富的情感体验 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受,喜欢通过艺术形象表现自我,缺乏思想和情感,较被动,安静而沉稳,自制力强 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脱离现实,不易被人理解 内倾思维型 内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型 内倾直觉型 3、集体无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4、原型
原型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 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5、自性
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6、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定义、类型、形成)
阿德勒吧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儿童在四五岁时便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至于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及潜意识梦境 7、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指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求,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8、自卑情结
是指一个人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 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9、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使者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而去准求补偿的目标。 阿德勒认为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 10、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
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后期。包括个人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同一性形成的激活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 11、人格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时间 0~1岁 特点 对成人依赖性大,儿童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儿童接入自己愿意和父母愿意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 开始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规划 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我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 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自我牺牲) 与下一代的交往 对死亡的态度,人生的意义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自我整合对失望 12、霍妮的基本焦虑
1~3岁 3~5岁 5~12岁 12~29岁 20~24岁(成年早期) 25~65岁(成年期) 65岁以后 基本焦虑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焦虑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13、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类型 类型 趋向他人(依从型) 特点 甘居从属地位,常感到自我渺小可怜,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倾向于以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将生活视为一种搏斗,必须控制别人以获得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不爱工作,压抑情感,不愿为情感而浪费时间 为避免紧张关系而离群独居,与他人保持距离,不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孤立自己,超然于物与世无争,凡事力求完美,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 反对他人(敌对型) 逃避他人(退缩型) 14、霍妮的神经症自我理论
霍妮主张吧人格看作完整动态的自我,它不是人格构成的一部分,自我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自我分为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真实(可能的)自我(个体的潜能)、理想(不可能的)自我(个体头脑中关于自己的理想形象)、现实自我(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第四章
1、人格特质的定义
特质是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这种系统或倾向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直觉情境,并对各种极不相同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 2、奥尔波特的研究方法
常规研究方法,即一般规律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人类人格。 特殊规律研究法,它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的阐明个体人格中独特的特质组合。其有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3、奥尔波特的特质类型
主要特质 核心特质 次要特质
4、机能自主性、自我认同感(统我)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所以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统我即自我统一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自我的各个方面。 5、奥尔波特的人格结构理论
个人特质,即能较好的说明个体人格中独特的特质组合。共同特质,是对于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人格中的那些一致的方面。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处在特质的较深层,决定人格的特质。次要特质,处在人格的表层,对于了解个体人格起次要作用。核心特质,对于少数个体而言,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人格的单一特质。
6、卡特尔的根源特质、整合学习
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个体行为的最终根源。 整合学习是在学习一套有层次组织的反应或反应的组合,能给个体最大的满足,强调行为的表现对同时作用于同一情境的各种不同的动机。 7、卡特尔的因素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一系列形容词,拉力原于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和客观测试材料求其两两之间的相关,若相关高,则表示为同一种特质,基于此,卡特尔分析出了16中人格特质 8、艾森克的人格等级模式
其基本结构是特殊反应水平,第二级水平是习惯性反应水平,然后是特质水平,所有特质组合成为类型特质,包括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9、艾森克人格结构维度及其生物学基础
内外倾,艾森克指出,当处于一种五刺激休息状态时,外倾和内倾的人有着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寻求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
艾森克认为,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可以一同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艾森克认为,人格发展中大概有2/3的变异归咎于遗传因素。 10、大五人格理论 因素 神经质 外倾质 开放性 宜人性 严谨性 特征 焦虑—平静,不安全—安全,自我遗憾—自我满足 好交际的—退缩的,喜欢玩笑—庄重,热爱—保守 因袭传统—好幻想,喜欢变化—墨守成规,独立—坚信 软心肠—无情,信任—怀疑,乐于助人—不合作 良好秩序—秩序紊乱,细心—粗心,自我约束—意志脆弱 第五章
1、斯金纳的强化概念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强化。 正强化是指呈现强化物后,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 负强化是指撤去强化物后,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 2、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负强化会导致反应概率的增高,而惩罚会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 3、强化物的分类
一级强化物是指那些不需要学习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等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
二级强化物是指那些开始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后来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系在一起而具有了强化作用的刺激。 4、强化的安排方式
斯金纳将强化按时间间隔和频次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强化,二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
又可分为两种安排方式:根据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强化和根据反应时间间隔决定的时间间隔强化。比例强化又分为按固定比例进行的强化和按变化的比例强化。时间间隔强化又分为按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和按变化的时间间隔进行的强化。 一般而言,连续强化比间隔强化习得行为的速度要快;固定强化方式比变化的强化方式行为消退的快;因此建立某一操作反应的最佳的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最后是变化比例的强化。 5、斯金纳是如何解释适应不良
从学习理论的观点,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异常行为是习得的一种形态。
贫乏的强化史,有缺陷的强化程式,线索辨别的失败,习得一套不适应的反应,都会导致适应不良。
6、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四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为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线索是指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作用下于何时何地作出何种行为反应。
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反应既可以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活动。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7、多拉德和米勒的冲突类型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的反应趋势有两类:接近趋向和回避趋向。他们将冲突分为四类:接近——接近冲突:两个目标同时具有诱惑力,都接近趋向的目标时所发生
回避——回避冲突: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 接近——回避冲突:目标既诱发了接近趋向,又诱发了回避趋向,即必须选择的事有利有弊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面临两个都带来接近—回避冲突的目标时选择其一 8、多拉德和米勒关于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1)喂食情境:母亲应以仁爱、温和和积极的情绪给孩子喂食,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信任和主动的心理氛围。 2)排泄训练: 3)早去的性教育:
4)激怒——焦虑冲突:
9、罗特的控制点、行为潜势、预期、强化价效
控制点是用来表明个体关于他们生活中的控制力量的定位的信念,即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
行为潜势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预期是指一个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会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的真实的成功可能性。 强化价效是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10、罗特的行为潜势理论
行为潜势是指特定情境中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它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1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
习、模仿学习。
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示范者因其行为受到强化,愿意模仿示范者的行为。 12、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1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与自我强化有关的概念,自我强化是指我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的酬赏与处罚的管理,还受到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内在标准的管理。
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第六章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动机理论,也就是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需求的满足的发展方向是走向自我实现。人类价值体系中共有两类需要: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般来说,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 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 2、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概念
自我实现是指将自己先天的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真正天性。也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的样子。 3、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它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
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实的自我。 4、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没有任何隐瞒或有价值条件的关心一个人或肯定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在治疗中,治疗师完全接受来访者积极或消极的感受。 5、罗杰斯的机体评估过程
机体评估过程是指个体先天就具有的根据能否提高和维持自身来评价经验正确与否的身体机制。行为的经验如果能令它满意则能促进他们,反之则阻碍他们。机体评估过程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反馈系统。 6、罗杰斯的价值条件
他人或自己对具体行为的评价称为价值条件,即指给予积极或消极评价的条件。 7、罗杰斯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直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的我。罗杰斯的自我是对象自我,即对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您的表征。自我的特点是直觉模式的组织性、整体性和一致性。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发展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如关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价值条件及无条件关怀等。 8、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者的特点
1)经验的开放,机能完善者不需要防御机制,所有经验都被准确的呼号化称为意识。
2)协调的自我,技能完善者的自我结构与经验协调一致,并且具有灵活性,以便同化新经验
3)机体评估过程,机能完善者能以自己的实现倾向作为估价经验的参考体系,不在乎世人的价值条件。
4)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
5)与同事和睦相处,机能完善者乐于给他人以无条件积极看待,同情他人,为他人喜爱 9、比较弗洛伊德、罗杰斯和斯金纳的人格结构与发展理论,比较其人性观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蕾期 潜伏期 生殖期 特点 现实感的获得,自我的形成 主动控制自己 欧底帕斯情结与埃里克拉情结的解决,超我的形成 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 异性恋的生活 罗杰斯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直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的我。罗杰斯的自我是对象自我,即对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您的表征。自我的特点是直觉模式的组织性、整体性和一致性。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发展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如关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价值条件及无条件关怀等。 斯金纳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只是个体独特的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反应是行为取向的结构性单位,包括应答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的历程包括刺激辨别——行为——行为后果(A-B-C三项强化相倚原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是恶的,性本能。罗杰斯认为人性是善的、建设性的。而斯金纳则认为人性生来是中性的,主要由其后天的环境等影响而形成。 10、罗洛·梅的存在的三个方面
罗洛·梅认为当“存在”被用作名次时。应理解为“潜在”,即潜在性的源泉。当把它当作特殊术语“人的存在”时,它有动态内涵,包括:
1)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 2)由他人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
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 11、罗洛·梅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罗洛·梅主张人性善恶并存论。他认为当我们看到并肯定人有善恶两种潜能时,人生旅程就表现为一种热情、挑战、吸引。正式这一种两极化,辨证的相互作用,积极与消极之间的摇摆,给人的生活以活力和深度。
第七章
1、威特金的场依存—场独立性的概念、特征、测量方法及认知关系 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是指人在直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物的对比倾向。主要极具视野线索来作出断定的倾向被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独立性。
特征包括: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具有普遍性,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具有稳定性,即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中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
间而发生内在的变化;
中性的,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不像能力那样有好坏高低之分。
场依存—场独立性的测量方法包括,棒框测验(RFT),身体顺应测验(BAT),转屋测验(RRT),和镶嵌图形测验。
我们认为两种认知方式并非完全对立,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首先,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倾向;其次,他们又同属于一个认知过程,都需要内外两种参照;第三,问题性质和情境对认知过程有制约作用,可以迫使个体从主要参照内在自我转向外部情景,或者相反。 2、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
威特金为说明不同群体之间和同一群体内部的不同个体之间在认知方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出了心理分化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分化概念之下是三个主要的分化指标或表现:自我—非我的分裂,心理机能的分裂以及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在此第二层次的概念下,又分为若干次一级的概念。
心理分化首先表现为自我与非我的分裂,即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分离开来。在认知方面,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程度的高低体现为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
心理分化的第二个主要标志是心理机能的分裂,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来年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神经生理分化是分化的第三个主要指标,关于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和特殊化的研究材料揭示了神经生理分化和心理分化之间存在某种因果联系。 3、凯利的构念概念
个人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个人试图揭示之前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点或思想,是对个体如此的揭示,是个体面对经验的方式,是根据事物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两级所定义的抽象物。
4、凯利的CPC循环
即周视(circumspection)—先取(preemption)—控制(control)
周视期:在接触事物最先的时间,首先总是小心谨慎审查事物,尝试各种构念,提出各种例题构念或陈述构念。
先取期:暂时决定先确定一种想法。
控制期:就是实现建构的阶段,预示了新情境的实际状况。 5、凯利的固定角色疗法实施过程 1)评价当事人的构念系统
2)根据评估情况,给当事人提供新人格的素描 3)与当事人探讨对新角色的理解
4)让当事人扮演新角色,肯定新构念,并提供证实机会。 一般持续两个星期
6、米歇尔自我图示的概念
图示是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象性认知结构。
自我图示是指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关于自我的知识结构,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
7、米歇尔的5个认知情感变量
米歇尔列出五个变量来说明我们行为中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们是:能力、译码和分类策
略、预期、主观价值和自我调节系统。 变量 编码方式 预期和信念 定义 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 对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将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测,对某种特定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进行预测,对某个人的个人效能进行预测 特点 使人们在如何表征自己或他人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是关于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和信念。个体对刺激价值的估计差异是相对稳定的,但任何一个特定事件或结果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发生时的条件 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的个性单元,对社会信息加工和行为处理方式有重大影响。具有情绪性和情绪唤醒功能 涉及符合心愿的结果和情感状态。目标指引着人们追求长期的计划。 是影响行为的内部机制单元,“自律尺度”。延迟满足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能力来自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等多因素。“ 情感 人们的感受和情感,包括一些生理上的反应 价值和目标 期望或厌恶的结果和情感状态,你的目标和生活规则 个人可能表现出的潜在的行为和脚本,组织活动,影响结果以及个人行为、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 能力和自我调整规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