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
答:学科特点: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2、简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填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空白。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从事理论研究的自觉性。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联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互相借鉴和互相提高。
第二章
1、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关系。
答:(1)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现实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必然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分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2)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输入具有能动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受制于人的现有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万能的。 2、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功能、微观功能?
答:(1)宏观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必然具有的影响力。
(2)微观功能:指的是在局部范围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的影响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功能和影响微观功能的因素有哪些?
答(1)宏观功能具体表现:第一,体现和保证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第三,形成和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第四,促进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第五,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影响微观功能因素:1.对教育对象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先进性。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上的得当。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5.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学习、工作环境影响的一致性。6.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状况。
第三章
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它进一步强调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给思想政治教能作者认识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以启示;第二,它进一步强调了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加固了理论支持;第三,它所内含的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道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运动发展增加了逻辑内容。 2. 简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关系?
; 严氏协作出版
答:(一)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性 (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对立面 3. 简述人类需要在发展上的特点?
答:(1)广泛性和倾向性。(2)共同性和差异性。(3)内隐性和可辨性。(4)反复性和发展性。 5. 试述如何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答:(一)正确对待个人需要
个人需要就其“产生——满足” 的过程来看,有意识到的需要和未意识到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有可能满足的需要和不可能满足的需要;从“产生—满足”的强度来看,有刚性的需要和弹性的需要,眼前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认识个人需要的这些特性,是正确对待个人需要的前提。刚性的需要、眼前的需要,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线,因此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心,把不稳定因素消灭于萌芽之中。
对于个人需要中意识到的需要,也要作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有什么样的需要,其次才是帮助认识正确对待这些需要、帮助解决合理而又有可能满足的需要。
(二)正确引导群体需要
正确引导群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所需。
比如,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强势群体容易产生优势感。优势感含有很大的积极成份,而优越感往往产生惰性、骄狂和态意妄为。弱势群体容易产生失落感,也容易因为失落、无助而产生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对强势群体和对社会的对立情绪。对于群体需要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
对于强势群体的引导,重点在于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对于弱势群体的引导,关键在于基层组织的送温暖。对弱势群体成员的引导,也要渗透教育的功能。
(三)科学灌输社会需要
1.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富有时代感、体现针对性的新内容。 2.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充满责任感、体现主动性的新动力。
3.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具有贴身感、体现渗透性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4.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占领制高点、体现层次性的覆盖范围。 5.科学灌输社会需要,必须同发展中的实践相结合,体现导向性。
第四章
1、什么是态度?态度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态度:指人们判断事物和言行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以及以何种方式和内容予以表达的心理状态。 态度心理的构成要素:认识、情感、习惯。 2、态度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哪些影响? 答:(一)态度影响人们对人对事的认识
首先,态度影响人们对人的认识。其次,态度影响人们对事的认识。
(二)态度驱导或制约人们的行为
态度对人们的行为起驱导或制约的作用。态度不但影响人们做还是不做,而且影响人们以什么方式去做。态度还影响人们在各种任务、多项要求中作行为选择。
(三)态度影响工作或学习的效果
态度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态度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3、简述态度心理的主要特点。
答:(一)态度心理的社会性(二)态度心理的针对性(三)态度心理的稳定性(四)态度心理的内隐性
(五)态度心理的协调性
4、简述态度对认识的影响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必考)
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意态度对认识的影响作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防止对人戴有色眼镜,注意态度对认识教育对象的影响作用,要牢牢记住人总有优点和缺点,要区分优
; 严氏协作出版
点和缺点的大小,另一方面,在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时候,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疙瘩的时候,要帮助对象认识正确地评价人、评价人的优缺点。能够正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常常是形成对人正确认识的有效方法。
5、如何理解端正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性?
答: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对象同端正态度的对象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对象是“公民”、“各族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动力,这同端正态度的对象是一致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涵盖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要求,而态度是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关键。1.有正确的态度才会有正确的行为,即正确的态度是正确的行为的前提。2.正确的态度可以使行为更具理性和更加坚定,即正确的态度是正确行为的重要基础。3.矫正错误行为的唯一途径是端正态度,即端正态度是矫正错误行为的关键。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内化、外化两个环节来看,端正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特征。
7、简述评价态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肯定性考评与否定性考评相结合,以肯定性考评为主;
2.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以动态考评为主; 3.基本考评与特色考评相结合,以特色考评为主; 4.主观考评与客观考评相结合,以客观性考评为主; 5.终结性考评与形成性考评相结合,以形成性考评为主; 6.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以定性考评为主
8、试述以端正态度内容和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答:(一)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
正确的态度是深深植根于人的正确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世界观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必须通过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
(二)正面宣传,以舆论引导人的途径 1.要求用事实说服人。
2.要求各种宣传和教育资源的协同。
3.要求更多地联系人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4.要求有更加生动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增加观赏性。
(三)组织实践,以实践锻炼人的途径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归根结底源于实践。组织实践、以实践锻炼人的途径必不可少。 (四)典型示范,以榜样感染人的途径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仅来自于认识的促进,而且来自于情感的推动,典型示范,以榜样感染人的途径,就是这样一条以情感来促进认识、从而影响人的态度的途径。
(五)自我教育,以内省升华人的途径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最终是在人的内心完成的。外部的教育和影响,最终要通过内化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外化为行为。
第五章
1、什么是社会角色?什么是角色规范?什么是角色心理?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在个体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是评价个人社会化成功与否的尺度和标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 严氏协作出版
角色心理:指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形成的与其社会角色实践相应的特定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的特点有哪些?(必考) 答:(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色种类纷繁复杂。2.特定个体扮演众多的社会角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3.对象角色的心理差异,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特点。4. 教育对象的角色呈现千差万别,教育对象角色具有复杂性。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教育对象
首先,对角色的分类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
其次,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对象分类,有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三)有利于增强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性别心理差异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差异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职业心理差异 (4)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文化心理差异 5、如何针对青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答:青年人的心理特点:记忆能力、接受能力处于颠峰期;思想变化迅速但不稳定;创新观念强,但辨别能力较差;急于成才,但不够踏实;自我意识强、自制能力弱,容易主观自负,片面追求人格独立;情感丰富,富有社会性,但有时会出现情绪偏激;兴趣广泛,爱美敢美,追求新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因此,我们对青年人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引导、启发自觉、表扬为主,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耐心细致和充满爱心,促使他们尽快成熟,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 7、如何根据性别心理差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答:首先,男女差别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与之相适应。
其次,男女性别差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中国封建传统遗留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要在这方面以身示范,消除性别歧视,体现男女平等,从而使男女两性能以相同的自信和热情投入生活,共同发展。 8、如何理解角色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角色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是什么?(必考)
答:角色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属于意识范畴的,因而具有主观性。表现在:
第一,角色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的客观现实并不等于现实本身。第二,角色心理是人的头脑产生的,而人脑具有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色心理又具有客观性。角色心理是社会角色在人心理上的反映,社会角色的产生和存在是客观的,角色行为、角色实践是客观的。
工作要求:一方面要从客观现实中寻找教育对象角色心理形成的客观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特征,承认并重视角色心理的差异性,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的角色心理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坚持疏导方针,激发教育者内在的积极性。
9、如何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色心理?(简答答要点,论述要分析)
答:(一)科学把握角色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严氏协作出版
工作要求:一方面要从客观现实中寻找教育对象角色心理形成的客观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特征,承认并重视角色心理的差异性,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的角色心理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坚持疏导方针,激发教育者内在的积极性。
(二)科学把握角色心理的综合性和倾向性
工作要求:首先应从最全面、最广泛的基础上把握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可能性,从而做到心中有数,防止以偏概全。其次,要充分重视角色心理的倾向性。
(三)科学把握角色心理的共同性和个别性
工作要求:第一要注意从个性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共性。第二,要注意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共同性上去把握其个别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影响他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扮演也影响个人的个性特征。
(四)科学把握角色心理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认识教育对象角色心理时,不仅要在现有基础上把握角色心理,还要从历史的和社会的角度去把握角色心理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实现的条件,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六章
1、简述疏导方针的含义和内容
答:含义: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
内容:(1)“疏”与“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有所指。“疏”是指疏通; “导”是指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
(2)“疏”与“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前提,而引导是疏通的目的。 (3)疏导方针与灌输的内在关系。疏导与灌输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4)疏导方针与纪律、强制的关系。一方面,疏导当中包括遵纪守法的教育,另一方面,纪律、法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疏导方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试述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针的心理学依据。 答(1)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是疏导方针的基本依据。
(2)人对社会和群体的参与心理,是疏导方针的可行性依据。 (3)人的接受心理规律,是疏导方针的必要性依据。 3、思想政治教育要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个体的心理特点? 答:(一)要深入到教育对象的群体中去
必须深入到对象群体中去,和他们“面对面”地接触、交流、沟通,才能够真实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从而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有的放矢。
(二)要预防和克服自身的心理定势的影响。包括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 (三)要特别重视重要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对象群体当中的领袖人物、活跃分子和沉闷分子是重要对象,应该首先关注和了解这些人,要特别重视对这些人的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
4、试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看待个体的心理特征(各点自己总结) 答:(一)在能力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做到“德才兼备”。 由于对象的思想状况呈个体差异,教育者只能通过观察对象的言行等现象来识别对象的心理状况及思想状况,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在气质方面
; 严氏协作出版
气质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决定和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方式、风格,在疏导过程中应该重申以下几个方面:1.对气质类型的认定判断不能简单化、模式化;2.不同气质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自身气质的特点;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气质类型的教育对象时,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个别对待。
(三)在性格方面
正确认识性格的特征、类型及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启示: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分析认识自身以及对象的性格时,不能简单同一。对不同性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则要“同病异治”。
2.性格有优劣之别。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性格,对于疏导对象的思想观念具有巨大帮助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性格良芳不齐,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寻找对象性格中的闪光点,
3.性格的产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稳定性,但又有一定的可塑性。 5、简述正确认识性格的特征、类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答:(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分析认识自身以及对象的性格时,不能简单同一。 (2)性格有优劣之别。
(3)性格的产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稳定性,但又有一定的可塑性。
第七章
1、什么是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假设群体?
答:正式群体:是为了达成与组织的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按照一定的章程遵循一定的制度组织起来的群体。如企业部门、学校的班级、政府机关等。
非正式群体:是指不是按正式组织组建的,而是人们在交往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观点、共同的感情,在心理、动机和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如,老乡会、学习兴趣小组等。
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聚集在一起,没有直接的交往,互不认识,但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 2、什么是集体?集体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指为了实现具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
特点:第一、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第二、集体成员有着共同目的、任务和相互依存性认识。第三、集体成员间的互动。第四、集体规范的确立与约束力。 3、试述群体心理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答:群体心理的普遍的特征:
(一)认同感
在上述各个分类中,包括参照群体,其成员都有认同感的共同心理特征,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群体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为实现群体目标的行动,而且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间题,都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二)归属感
由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而引发了成员的归属感,这种意识主要是基于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依靠而产生的。表现在个体在群体中通过与群体成员的共同生活和经历,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表现在多数情况下,不愿离开群体,有较强的群体归属感。
(三)整体意识
任何一个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它必然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加之成员认同、归属于群体,因此对于群体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
(四)排外意识
所谓排外意识,是指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识。群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群体成员具有整体意识,这就必
; 严氏协作出版
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排外意识。
(五)心理连动性
心理连动就是人和人或群体和群体之间心理状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研究群体心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有助于领导了解群体心理对组织的作用,加强群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班级、科室、领导班子等群体的作用,提高领导效能;有助于管理者运用群体心理的规律,建立与发展集体;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有效地控制群体心理。同时,通过上面对群体分类与群体心理的分析,显然也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研究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什么是群体舆论?如何形成正确健康的群体舆论?
答:群体舆论:是人们经过对特殊事件的讨论而形成的代表群众一般倾向的强有力的一致意见,是群体成员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可采用以下三种措施:
(1)在群体舆论中提出正确的奋斗口号。(2)善于运用各种舆论阵地和舆论形式。(3)了解掌握群众的需要和愿望。
5、什么是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群体内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
群体凝聚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其成员愿意参加群体活动,遵守群体规范;二是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互吸引,有良好的群体气氛,群体成员之间在情感、价值及行为上趋于一致,表现出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 6、个体心理特征
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个性心理特征能保证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质和量上的程度不同的统一。 7、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一个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目标、道德价值目标、职业价值目标、成就价值目标、生活价值目标。在这些不同的价值目标中应注意它们地位上的不等。个体的价值目标应服从于社会价值目标,具体价值目标应服从于总的价值目标。
第八章
1、感知规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感知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答:感知规律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感知的强度规律。(2)感知的对比规律。(3)感知的背景规律。(4)感知的动静规律。(5)感知的整合规律。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感觉、知觉和感知规律所给予的启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遵循人的感知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如何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真,不使人产生错觉。
2、简述说理实践中的矛盾和条件各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1)知理与不知的矛盾。(2)正理与歪理的矛盾。(3)说理与听理的矛盾。(4)此理与彼理的矛盾。(5)知理与信理的矛盾。
说理实践中的条件:(1)说理的资格。(2)说理的对象。(3)说理的场合。(4)说理的时间。(5)说理的内容。
3、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做到认识过程与说理方法相统一?
答:1.吸引注意,促进感知,说理要发挥“指向牌”的作用。(1)以对象关心的问题吸引注意。(2)以对象困惑的问题吸引注意。(3)以教育者的见解吸引注意。(4)以可比性的经历吸引注意。(5)以实践中的新现象吸引注意。
2.激活思维,激发想象,说理要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1)激发对象思考和提出问题。(2)激发对象联
; 严氏协作出版
想更多的问题。(3)激励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感染方法、间接感染方法?
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感染方法:指感染者通过自身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此直接影响周围人的感染方式。“以身示范”就是这样一种直接感染。此外,直接感染还可以分为群体对个体的直接感染、个体对个体的直接感染和个体对群体的直接感染。
间接感染方法:指通过演讲、报告、影视、报道、小说、戏剧等形式间接传递的情绪和情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染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感染者和感染对象不一定直接见面,而是通过形象的再现、塑造、渲染、传播,以典型人物或艺术形象的感-情魅力打动人心,使对象因之受到感染。 5、什么是实践锻炼方法?什么是自我教育法?
答:实践锻炼方法: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之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开阔眼界、经受锻炼、提高能力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
自我教育法: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体现为良好的行为的方法。
6、什么是道德感、理智感?
答:道德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符合这种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就是人们口语中常说的“良心”。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们越积极地参与智力活动,就越能体验到更强烈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
7、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促进对象自律与内在约束的方法。在日常管理中,促进对象自律与内在约束,是日常管理的前提和基础。(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2)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
2.以他律和外在约束严格管理的方法。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强制规范,使人的思想和情感发生转换,从适应规范直至形成习惯,是以他律和外在约束严格管理的意义所在。以他律和外在约束严格管理的方法必须在运用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规范要同奖惩直接挂钩。(2)相应的奖惩要有一定力度。(3)规范要同检查和监督相联系。(4)他律和外在约束要同自律和内在约束相结合。 8、教育者在自我教育法的应用中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引导教育对象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意志目的;第二,引导教育对象在自我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培育自我批评的精神;第三,引导教育对象把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习惯于和集体共进步;第四,为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五,要有同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相关的制度,并且要持之以恒,坚定落实。
9、以他律和外在约束严格管理的方法在运用中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1)规范要同奖惩直接挂钩。模范地遵守行为规范,应当通过奖励来给以强化,这也是推动规范广泛被遵循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对于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则一定要给以惩罚。这不仅对于当事人是一种教育,也是对其他人的教育,是他律和外在约束具有权威性的必然要求。
(2)相应的奖惩要有一定力度。首先,对违反规范的行为的惩罚,应当不低于侥幸可能获得的好处。其次,对遵守规范的奖励也应该有一定的力度。
(3)规范要同检查和监督相联系。有检查和监督的规范是强化自律和内在约束的规范,无检查和监督的规范是削弱自律和内在约束的规范。检查和监督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4)他律和外在约束要同自律和内在约束相结合。他律和外在约束是自律和内在约束实现的途径,他律和外在约束的内容实际上永远不如自律和内在约束的内容多,因此,他律和外在约束要同自律和内在约束相结合,要把前者视为增强自觉性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 严氏协作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