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古宋河景观廊桥方案设计说明
一、 城历史文化
兴文县汉为南广县地。唐高宗仪凤二年(667)置羁縻晏州,后又陆续置宋州、悦州。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置羁縻归来州。后为大坝都掌人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划大坝军民府地置戎州(设流官)。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降为戎县。神宗万历二年(1574)废戎县取“偃武修文”之义建兴文县至今。县治所长期在晏阳镇,清末民初一度迁至建武城,1985年5月,县治所由晏阳镇迁往中城镇。可见兴文县自汉代以来即为州、县治所,兴文县的文化仍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流。
二、桥位选择
根据兴文县县城总体规划,经多方案比选,初步确定廊桥桥位是:1.胜利街北段~盐津街路口;2.中山路东段~九五二台 。两处桥位河道基本顺直,河流稳定,据现场附近在建房屋建筑的地勘资料分析,地质条件宜于建桥。两座廊桥建成后,与正在建设的拦河坝,既将竣工的香山路大桥遥相呼应又独具特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因拦河坝建设而淹没的宋桥遗址,在两座廊桥上以铭文、饰件、城市家具的形式予以体现和说明介绍。
三、 建筑风格控制
1
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应该是社会的综合反映,通常以强势的主流文化为主导,兼顾地方特色。
兴文县是苗族大县,但由于苗族多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二环山或高山上,平原丘陵地带较少,因而其建筑风格属于特色文化。另外,在400多年前已消失了的都掌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在方案设计中的建筑设计上,考虑主要体现兴文县的主流文化,即强势的中原文化,建筑风格上以川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兼有当地的苗僰文化符号和建筑语汇或建筑小品,例如:在廊桥的二层空间里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族文化活动、在人行回廊上设置铜鼓造型的休息坐凳、在栏杆挡板上雕刻都掌人极具代表性的“蛙神”等岩画纹饰,等等。
廊桥正立面图
-
四、廊桥建筑造型
两座廊桥的总体建筑均由一个宽24米,进深17米的主楼和两个宽12米,进深13米的附楼三部分组成,整体为三重檐歇山顶式的传统建筑造型,整栋建筑并未将桥面完全占满,而是留有周围一圈开敞空间供商贸铺位使用。建筑的主体结构建议采用钢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座廊桥的建筑色彩与局部饰件,也可以结合桥址周围既有建筑的功能、体量、外观、形状建筑风貌,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化以示区别。
廊桥侧立面图
五、建筑平面布局与交通组织
廊桥一层中间为7米宽的消防通道(车行道),净空高为5米,其两侧为各3米的人行道,在人行道的四个角落分别设置四座上二楼、宽米的
2
直跑楼梯,人行道的外侧为宽2米的回廊,桥最外侧为宽米的带装饰栏杆的开敞人行景观道。
廊桥二层由外向内为宽米的观景平台,用以满足在此商贸购物人流的转换与交通疏散。商贸用房主楼进深为17米,附楼进深为13米,层高为米。
六、 桥景观规划组织
由于兴文县城三面环山,城中有古宋河流过,因此廊桥有非常理想的自然大背景,再将紧邻廊桥东岸的河滩地打造成为亲水的河滩公园,与保留下来的
老街区打造而成的“旅游小吃一条街”,以及由拆迁后的空地打造成的绿地,与廊桥一同用以开展多种休闲活动。廊桥建成后桥梁两端现有房屋须进行风貌改造,与廊桥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形成以古宋河廊桥为中心,兴文县山、水、城、桥入画来的景观新亮点。
七、廊桥结构设计
两座廊桥的承重结构均采用中国传统的供式桥梁,桥宽均为24m,净跨60m,桥梁全长75m,上部采用钢筋砼箱形断面形式,下部结构采用明挖扩大基础。桥跨机构外露部份采用当地常用的青石镶面,以便与桥上建筑风格相对应。
-
八、主要技术标准与工程规模
廊桥的主要功能是供行人通行与商贸铺面,桥面人群荷载取用m2,桥下防洪标准百年一遇,地震按7度设防。每座桥的桥梁面积为1800m2;桥上建筑面积750m2;廊桥建成后可提供商铺面积约2500m2。
九、工程投资估算
桥梁结构工程费用按1600元/m2计算,桥上建筑按900元/m2计算,每座廊桥的工程投资约为356万元。廊桥两端街道改造与绿化设施暂按100万元计,两座廊桥的工程投资估算为:(356+100)×2=912万元。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