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札与楦啼U应l习2012,39(3)新能源与风力发电lE哺队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方案综述水张广明,吴煜琪,梅磊,季文娟(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摘要:为满足风力发电机组并网运行的要求,风力发电系统应采用变速恒频控制策略。通过与恒速恒频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分析了变速恒频控制策略的优点。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主要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方案:笼型异步发电机、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无刷双馈发电机、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最后对风力发电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风力发电;并网;变速恒频中图分类号:TM921.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540(2012)03-0053-04ReviewofControlStrategyofVariableSpeedConstantFrequencyWindPowerGeneratorZHANGGuangming,WUYuqi,MEILei,J/Wenjuan(CollegeofAutomationandElectricalEngineering,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jing211816,China)Abstract:Inordertomeettherequirementsofthe酣d-connectionoperationofwindpowergenerator,windpow-ergeneratorsystemshouldusevariablespeedconstantfrequency(VSCF)controlstrategy.TheadvantagesofVSCFcontrolstrategywasanalyzedbycomparingwithconstantspeedconstantfrequency(CSCF)controlstrategy,thensomemainprogramsofVSCFwindpowergeneratorsystemathomeandabroadwerepresentedindetail:squirrel-cageinductiongenerator、AC-exciteddoubly—fedgeneratorlbrushlessdoubly—feedgenerator,direct—drive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generator.Finally,aprospectaboutthedevelopmenttrendofwindpowergeneratorwaspresented.Keywords:诵ndpowergenerator;grid-connection;variablespeedconstantfrequency(VSCF)0引言力机功率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风速y、桨叶节距角卢和叶尖速比A。风力机的机械功率P。为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要求发电机的输出P。=虿1cP(卢,A)p订R2矿(1)频率必须与电网频率一致,为了将随机性很强的风能转换为频率恒定的交流电,目前国内外有两∞。=2am/60(2)种基本的方法,即恒速恒频系统(CSCF)和变速恒频系统(VSCF)。随着风力发电设备单机容量的A=等=翥(3)增大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变速恒频技术以显式中:p——空气密度;著的优势成为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控制方式…。R——风力机风轮半径;09,——风轮角速度。1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技术的优势从式(1)和式(3)中可看出,风能的利用系数变速恒频技术是指在风力发电过程中,风力C,与叶尖转速比A和桨叶节距角口有关,当桨叶机的转速随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一系列控节距角卢一定时,C,只由叶尖转速比A来决定。制方式来获得恒定的电能。文献[2.3]介绍了风风力机只有一个最大的风能利用系数C。。。,此时对应最佳叶尖速比A。。。。在恒速恒频技术中,风}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BE2011188);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IOS_009Z)万方数据新能源与风力发电{EMCA力机的转速不随风速的变化而变化,C。往往会偏离最大值,因此风力机就运行在低效状态。变速恒频技术可以在不同风速下运行于不同转速,进而实现追求风能最大转换效率,正好弥补了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总是处于低效状态的缺陷,这是该类型风力发电机最主要的优点。此外,变速运行还有如下优点H引:(1)减少了由于阵风冲击而对风力机组造成的机械应力。它能在风速增加时把阵风余量储存在风轮机转动惯量中,并在风速下降时,把风轮动能重新释放出来,通过一定的控制变为电能发给电网。(2)可使发电机组与电网系统之间实现良好的柔性连接,降低风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影响,避免并网冲击电流过大,相对于恒速恒频技术,变速恒频更易实现并网操作与运行。(3)可降低风力机在低风速运行时的噪声。因为这些优势,国内外已采用变速恒频技术来取代恒速恒频技术,并在最大限度捕获风能和提高发电效率的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2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的控制方案目前,实现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有多种控制方案:笼型异步发电机变速恒频系统、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变速恒频系统、无刷双馈异步发电机变速恒频系统、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变速恒频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将分别介绍这4种主要的控制方案。2.1笼型异步发电机此系统采用的发电机是笼型转子,定子与同步发电机相同,而且无电刷和滑环,结构简单牢固,运行可靠性高。由电网取得感性无功功率和励磁电流,不需要励磁装置,因此尺寸较小,质量较轻∞o。图1为笼型异步发电机结构图。该系统的变速恒频控制策略是在定子电路实现的,发电机的定子通过交一直一交变换器与电网连接,首先将风能转化为幅值和频率变化的交流电,经整流后变为直流电,然后经过逆变器逆变为三相频率恒定的交流电接到电网n]。文献[8]介绍了电力电子变流电路(整流器和逆变器)各种不同的拓扑结构。文献[9]通过比较采用了PWM整流器后接电压源型PWM逆变器拓扑结一54一万方数据电札j争控制应田2012,39(3)构,PWM整流器可实现笼型发电机的磁链及转矩分量的解耦控制,PWM逆变器可保持直流侧电压稳定,谐波含量低,逆变效果好,此控制策略更加灵活和有利于提高系统的运行特性。蓑憋一娴风力机图2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结构图由电机学可知,当发电机稳定运行时,定、转子的旋转磁场在空间上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定、转子旋转磁场的关系可表示为nl=,凡2+n。(4)式(4)也可写为^={等+五(5)式中:n。、n:——定、转子磁场的转速;n,——转子的电转速;迫扎与控刮应用2012,39(3)卜电机的极对数;Z以——定、转子电流的频率。当风速变化时,通过调节转子励磁电流频率五来保证定子输出电流频率工恒定,从而实现变速恒频运行。当DFIG处于亚同步运行状态时(即n,<诧,),五>0,电网通过变频器向发电机转子提供了转差功率和正相序低频交流励磁,并由定子将电能发给电网;当DFIG处于超同步运行状态时(即n,>n。),五<0,电网通过变频器向发电机转子提供了负相序低频交流励磁。同时,转子转差功率回馈给电网,变频器的能量流向变为逆向;当DFIG处于同步运行状态时(即n,=n,),五=0,此时转子采取了直流励磁-1¨21。文献[13]从能量可双向流动和发电质量等要求上分析了如何选择双馈电机交流励磁用的变频器,提出了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双PWM变频器,可灵活调节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实现两者的解耦控制,对电网还能起到无功补偿的作用。由于控制方案是在转子电路实现的,变频器向转子提供的转差功率仅为一小部分定子额定功率。因此,流过变频器的容量仅为电机容量的一部分(约为25%~30%),减少了变频器的容量和体积,易于安装和维护,降低了成本。新电网运行规则要求风电机组有一定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但是由于交流励磁发电机的定子侧直接与电网相连接,电网电压的跌落直接作用在发电机的定子上,因此交流励磁发电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电压穿越运行¨4。1引。2.3无刷双馈发电机与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相比,无刷双馈发电机(BrushlessDouble—FedMotor,BDFM)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电刷和滑环,既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适合在恶劣环境的风电场连续运行,因此成为风力发电机的主要选择¨6。。BDFM的定子侧有两套级数不同的绕组,分别为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功率绕组直接接电网,而控制绕组通过一个双向变频器与电网相连接,两套定子绕组在电路和磁路方面都是解耦的。转子可采用笼型或磁阻式结构,由于转子同时耦合着两套定子绕组,其极对数应为定子两个绕组极对数之和¨7d81。图3为BDFM结构图。万方数据新能源与风力发电iE№A图3BDFM结构图文献[19]通过公式推导得出发电机功率绕组的电频率为‘=nppp/60=nr(p。+P,)/604-五(6)式中以Z——功率绕组、控制绕组的频率;扎。——向控制绕组通入励磁电流后产生旋转磁场的转速;n,、np——转子、功率绕组的转速;P。、p。——控制绕组、功率绕组的极对数。当转子转速n。发生变化时,只要改变控制绕组的输入电流频率工,就可以使发电机输出频率FM仍然继承了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变频器容量小、输入输出特性优良、功率因素高的优点,且可实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2引。虽然BDFM有着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文献[21]从级联式和独立式两种不同类型的BDFM分别进行分析。对于级联式而言,由于需要额外增加一台控制电机,会损失电机的运行效率。对于独立式,定子绕组需要进行特殊设计,绕组的布局问题成为一个比较困难的关键性技术。2.4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随着电力部门对风力发电要求的提高,最近几年,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在风电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比之前提到的双馈发电机,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电于其电枢绕组通过背靠背全功率变流器与电网相连接,电网电压的跌落不会直接影响到电机定子端电压,在直流侧上增加文献[22]中提到的Crowbar保护电路,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电压穿越运行。此外,风力机和永一55—工保持不变,从而实现变速恒频控制。此外,BD—新能源与风力发电lt:UCA图4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结构图从文献[25]可知,虽然相对于双馈发电机,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省去了齿轮箱,发电机必须把转子全部转矩转化为电能,因此为了弥补转速只能增加发电机的半径,体积变大,给运输和安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变频器的容量必须与发电机的容量一致,这也导致变频器体积和重量的升高。此外,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在过冷、过热下均没有优势,容易失磁。3结语采用变速恒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捕获风能和提高发电效率。本文介绍了4种主要的变速恒频控制方案,它们在性能上各有利弊。虽然双馈风力发电机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主流发电方式,但最近几年,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逐年提高,直驱机组对于齿轮箱设计机组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在相同风况下,其发电量更大,而且较低的运行和维护成本让其优势更为突显。因此,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将是未来世界风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参考文献】[1]刘向阳,邱风蓉.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主要方案[J].装备机械,2009(4):3841.[2]张志英,赵萍,李银凤,等.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YAOXJ,LIUYM,BAOJQ,eta1.Researchandsimulationofdirectdrivewindturbine[J].IEEE,2008:1683-1687.[4]程启明,程尹曼,汪明媚,等.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技万方数据迫札西控制应用2012,39(3)术研究综述[J].华东电力,2011,39(2):239-244.[5]贺益康,郑康,潘再平,等.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电系统运行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3):55-59.[6]王瑞舰,葛书鑫.风力发电中的变速恒频技术综述[J].变频器世界,2009(8):37—39.[7]王冠琰,李娜.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技术综述[J].电气技术与自动化,2010,39(1):153—156.[8]李建林,许洪华.风力发电中的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吴竞之.基于鼠笼电机全功率风力发电的系统分析与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王旭辰.交流励磁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张奇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PWM变流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RENYF,CAOLM,ZHOUJ,eta1.ThemodelingandcontrolofVSCFDFIGwilldpowergenerationbasedonPSCAD[J].IEEE,2010:24-28.赵芳,宋平岗,张超伟.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技术概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5):131.134.臧晓迪.几种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对比分析[J].变频器世界,2008(5):4145.陈秋明,李红梅.风力发电机两种主要机型的对比[J].东方电气评论,2010,24(93):41掣.杨元侃,惠晶.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控制策略与实现[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7,11(4):364・368.龚晟,杨向宇,王芳嫒.无刷双馈电机起源、发展及原理综述[J].微电机,2010,43(8):79-82.张小兰,廖勇.无刷双馈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控制技术[J].武汉大学学报,2010,43(2):257-260.宋金梅,王波,肖海勃.中外常用风力发电技术及风电机概述[J].电气技术,2009(8):79—82.刘伟.无刷双馈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杨淑英.双馈型风力发电变流器及其控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张宪平.直驱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研究[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0(4):28-31.张洪阳.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1.张梅.直驱永磁同步风电机组建模及其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摩根士坦利研究部.亚太区摩根士坦利研究报告[G].2010,收稿日期:2011~11—23[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方案综述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广明, 吴煜琪, 梅磊, 季文娟, ZHANG Guangming, WU Yuqi, MEI Lei, JI Wenjuan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电机与控制应用
Electric Machines & Control Application2012,39(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xxdj201203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