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务员知识简答题(自己整理)

2023-02-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简答题: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里?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变化?

答: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国有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实现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战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第二、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第三、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第四、是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执政历史任命的迫切需要。 第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3、简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第二、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

第三、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第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第五、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文明特征。

4、简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答:在社会生活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的统一体,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实践。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精神支柱,以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动员和团结人民,树立、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义义民主法制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的思想道德素质。

6、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这家主权。第二,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大陆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第三,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依法在港、澳、台地区设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第四,和平统一。用和平方式,谈判解决祖国统一的有关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有着广泛深远的意义:第一,它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二,它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能为各方所接受,有助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一国两制”的构想有利于团结更多的爱国者,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第四,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7、简述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目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依据这四项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在转型期的职能转变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总体上讲,在转型期我国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答: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具体来讲,政策理念包括: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注意“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答:民主化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化共决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10、简述公共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答: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表现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维护两方面。 (2)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

(3)服务性。表现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同时依法进行必要的管制。

(4)权威性。表现在普遍约束和强制执行两方面。

(5)法制性。表现为自身的建设和开展的活动都要有法可依。

(6)系统性。表现为它是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

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管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11、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用行政方法调控经济运行,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机器大

工业,组织众多人共同劳动,尤其需要有领导权威的统一指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必须辅之行政手段,制定和颁发一些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沿着国家的总体目标按比例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及时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和解决各种经济矛盾。第三,尤其是社会经济出现重大比例失调或某一领域失控时,有必要实行行政干预,政府要果断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有助于迅速克服失调现象,稳定经济,减少重大损失,尽快恢复比例协调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12、建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问题是什么?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和问题。

13、试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思路。

答: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应该遵循如下改革的总思路:

第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能享受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项目,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二、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这是发展社会保障的组织保证。

第三、逐步消除不同所有制之间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差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将被淡化,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不可避免,只有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多种经济形式的健康发展和劳动者自由流动。

第四,统筹社会保障基金。要改变国有企业代行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包揽社会保障事业的现象,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社会保障基金,以增强职工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责任感,并使待业、工伤、医疗、养老以及共他各

项保障由企业行为转向社会行为。

第五,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由于社会保障福利性、救济性的特点,社会保障必须由国家立法,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社会保障的内容,如基金、待遇、享受条件、管理等,都必须由国家颁布法律统一规定。只有这样,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只有依据以上总的思路,才能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

1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

15、试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当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加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因此,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认证,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宏观看,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改变农村发展缓慢状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防止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只向自然索取、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的严重报复;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

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提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