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2023-08-26 来源:客趣旅游网


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素质的高低,调查大学生人文素养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对人文素养进行了科学定义;其次以问卷调查方式从文、史、哲、 真、善、美等方面,全面调查了河南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现状,并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揭示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以及薄弱环节,以期为大学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 调查 现状分析

1 引言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奇迹和社会稳定的奇景,分享这些成果和思考可持续发展时,容易被漠视的是以优良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精神底蕴。重功利轻人文、重经济轻文化,对履行传承人文传统和培育人文素养的使命缺乏意识和责任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素养的高低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高低。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人文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素养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理论依据

人文素养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的认识和改造自身及客观世界的成果积累而形成的跨学科的复合性概念,反映的是人在自身社会经历中的人文体验和在文化交流中的人文知识基础上,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精神态度,倡举高品位的境界和深层次品行底蕴的人格修养,善于慎对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呵护环境的心理品质。人文素质中包含科学素质,两者是一体的,科学素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以人文为导向;提高人文素质就是促进科学发展。人文素养不同于人文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生活与行为之中,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最终落脚于对人的终极关怀。

鉴于人文素养调查设计、统计执行和教育构成的可操作性问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丛书给人文素养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人文素质是指人类种族和个体在一定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关于文、史、哲、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具体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六大方面,每方面都包含基本常识、基本观念、基本行为三个层面。”(石亚军,2007)。本研究人文素养方面的调查内容和问卷构成是以这样的操作性定义为依据的。

3 调查研究

为了解河南省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目前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本研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院校的本科生为对象,对其人文素养水平进行调查,调查数据将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基本结论。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归纳出河南省大学生人文素养各个方面的特征、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此次调查对象涵盖了工科、理科和文科等多个专业,因此调查结果有着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将从文史哲常识、理想信念观、情感取向、科学素质、审美情趣、生活价值观六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4 结果分析

对文史哲常识的掌握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文史哲常识水平较高,对一些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比如对中外文学名著的认知情况。在《还珠格格》、《三国演义》、《拯救大兵瑞恩》、《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三重门》、《水浒传》、《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红高粱》等作品中,能够正确识别出《三国演义》(93.13%)、《红楼梦》(89.22%)、《安娜·卡列尼娜》(62.48%)、《水浒传》(86.43%)、《红与黑》(69.57%)、《巴黎圣母院》(62.05%)为文学名著,其识别率远高于对《还珠格格》(7.47%)、《拯救大兵瑞恩》(11.65%)、《三重门》(8.00%)、《红高粱》(10.01%)等作品的识别百分比。

理想信念观是文化和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多年培养教育的栋梁之才,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重要航标,在树立人生理想问题上,选择“有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大学生占65.8%,选择“有理想,但觉得要实现很困难”的占30.6%,而选择“无所谓理想,每天能过得去就行”的占3,7%,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明确的理想抱负,但仍有不少的大学生对于如何实现理想抱有消极的态度。问卷还进一步考查大学生的信念观,信念是激发一个人奋发进取、实现理想的重要支撑力量,自认“总有信念支持”的大学生占40.4%,而自认“有时有信念支持”的大学生多达52.8%。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信念这个问题上还处于摇摆状态,既想努力向前,同时又有畏难情绪。

情感作为人类最本真的存在状态,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价值就是人们对不同情感的认识和追求上所持的价值判断和内在标准,是个体的价值观在情感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人际行为、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在情感取向各维度上认同程度的先后顺序为:亲情、友情、爱情、恩情、无情。除无情是负性取向外,其他都为积极地价值取向。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他们优势的价值取向是亲情,对友情和爱情的重视程度居中,对恩情的价值取向偏弱,而还有少部分人选择无情的价值取向。这一结果表明,“亲情”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人们对恩情的忽视和少部分人对无情的倾向,说明现代大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还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恩情的价值取向上。所以应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利他、奉献的美德教育,努力培

养公民的感恩意识,同时灵活有效的开展各种情感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面结合,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从而提升情感价值观。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质的内核,是提升科学素质的基本动力和重要导向。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是科学意识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自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选择“按他人意志办事”的仅占6.3%,选择“据自己兴趣办事”的占45.6%,选择“按客观规律办事”占48.1%。可见,在科学意识方面,相当数量大学生缺乏自觉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凭兴趣去分析和判断,可见,大学生并没有形成非常明确的科学观念,这无疑是大学生科学素质构成中的薄弱点。

在科学行为方面,大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察的重点,大学生自认“很少遇到问题”的仅占22.7%,而认为“经常遇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原因”、“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解决问题”四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7.1%,43.4%,39.5%和37.2% 。可以看出,大学生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呈递减趋势,特别是,大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乐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考察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列举了十个考察对象,由大学生选择自认为是“很美”的三项,调查结果显示,各个选项选择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为:“善良”(75.07%)、“智慧”(63.37%)、“真诚”(54.63%)、“和谐”(38.85%)、“漂亮”(22.99%)、“真理”(20.12%)、“财富”(10.73%)、“时尚”(8.51%)、“权利”(4.58%)、“怪诞”(1.16%),在大学生选择的三项自认为是很美的事物或者品质中,选择比例最高的就是善良、智慧和真诚,大学生经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时尚潮流的‘代言人’,而实际上,大学生在追求社会时尚潮流的同时,并没有因为时尚潮流冲淡其对内在品质的重视,大学生认为“内在之美”强于“外在之美”。

生活体验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体验是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生活价值不仅反映个体生存现状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同时也反映出个体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本调查根据自己内心的尺度来把握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考查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状况,以期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对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在生活状态各选项上的选项进行统计,可以看出,被试体验到的生活状态从多到少依次是:平平常常>衣食无忧>丰富多彩>空虚无聊>衣食困难。具体来看,“平平常常”和“衣食无忧”的选择超过70%,远远高于其他三个选项;只有3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空虚无聊”和 “衣食困难”都比较少。这表明多数大学生不再为衣食担忧,但觉得生活平平常常,“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较少。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得出,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体验与精神生活是失衡的。富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最终实现人的精神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不仅仅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源泉。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绝不可以忽视还未

发育成熟的精神生活,应努力使大学生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文素质的各个方面内容中,大学生的人文意识非常强烈。大学生对优秀道德品质有极其强烈的认同感,对恶劣的品行有明显的排斥;大学生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科学意识,但是在社会科技发展大背景下,良好的科技意识业已形成并逐步完善;大学生的随处时尚潮流前沿,但审美情趣并不庸俗化。在这样的精神、观念指导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发展有很深的潜力。在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多样。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大学生明辨真假、善恶、美丑。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文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丰富、加强意识的内容。

当然,也存在部分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不利因素:(1)人文素质构成不平衡。在审美方面,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行为均有优秀的表现。但是在文化素质方面,理想信念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在科学素质方面,大学生的科学观念不明确,依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不强。(2)意识与行为的脱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保持意识和行为的统一,但是在科学素质方面却表现出不统一,具有较好的科学意识,但是把设想付诸行动的并不高。在各种道德品质中,大学生最认同的道德品质是“诚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做出了有悖道德的事情来,比如为了吸引用人单位将不惜在简历中作假。(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对个人及社会人的素质有着较理想的追求,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关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始终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往往作出不诚信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都沙,赵伶俐.中国西部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抗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