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燃烧,俗称着火,是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发生的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和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做火灾。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这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并且三者要相互作用。
能与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还可分为气体可燃物(如氢气、一氧化碳等)、液体可燃物(如汽油、酒精等)和固体可燃物(如木材、布匹、塑料等)三类。 凡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能够使可燃物维持燃烧不致熄灭的最低氧含量即氧指数。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1%,而空气是到处都有的,因而它是最常见的助燃物。发生火灾时,除非是密闭室内的初起小火可用隔绝空气的“闷火”手段扑灭,否则这个条件较难控制。凡能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源)称作着火源。根据其能量来源不同,着火源可分为:明火、高热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此外.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着火能量是不同的,一般可燃气体比可燃固体和可燃液体所需的着火能量要低。着火源的温度越高,越容易引起可燃物燃烧。练上所述,只有在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且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前提下,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否则,燃烧不能发生。可见,不论采用什么措施,只要能破坏已经产生的燃烧条件,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火灾即可扑灭。
此外,也可运用现代灭火理论,用灭火剂或阻燃剂加入燃烧的链反应中,消灭自由基,使链增长中断,从而取得比传统的灭火手段更为有效的灭火效应。
燃烧可分为闪燃、自燃和点燃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燃烧都有其特点。闪燃是可燃性液体的特征之一。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对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蒸气浓度越大,液体表面的蒸气与空气混合会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越浓。当液体升温至一定的温度,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如有火焰或炽热物体靠近此液体表面,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闪燃。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根据。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着火亦称强制点燃。即可燃物质和空气共存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在火源移去后仍然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物质能被点燃的最低温度叫燃点,也叫着火点。对固体和高闪点液体,燃点是用于评价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只要能把温度控制在燃点温度以下,燃烧就不能进行。自燃包括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某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时,由于物质内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某些条件下会积聚起来,导致升温,又进一步加快上述过程的进行速度……,于是可燃物温度越来越高,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发生燃烧,这就叫本身自燃。由外来热源将可燃物加热,使其温度达到自燃温度,未与明火接触就发生
燃烧,这叫热自燃。本身自燃与受热自燃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常见的自燃现象有:堆积植物的自燃、煤的自燃、涂油物(油纸、油布)的自燃、化学物质及化学混合物的自燃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自燃点是判断、评价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燃点越低,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二、爆炸可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和核爆炸。化学爆炸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于可燃物和爆炸物品发生化学反应而引发的瞬间燃烧,同时生成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很大压力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物理爆炸是一种纯物理过程,如蒸气锅炉爆炸、轮胎爆炸等,多数是由于物质受热、体积膨胀、压力剧增、超过容器耐压而引起的。爆炸时没有燃烧,但有可能引发火灾,而化学爆炸的火灾危险性要大得多。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体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浓度极限可用来评定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标准。
可燃物愈多,燃烧荷载密度愈高,则势发展愈猛烈。如果可燃物较少,火势发展较弱,并且可燃物之间相隔较远,则一处可燃物烧尽后,会自行熄灭。另外,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足够时,只要有充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不断发展。如果空气供应量不足,火势也会进人熄灭阶段。可燃固体和可燃液体,是靠它们受热后蒸发出来的气体来进行燃烧的。所以,它们就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才能达到蒸发的目的,这热量便叫蒸发潜热。不同的可燃固体和可燃液体,其蒸发潜热是不一样的。一般是固体大于液体。蒸发潜热愈大的物质,蒸发时所需要的热量越多,燃烧发展的速度越慢。所以,一般液体的燃烧比固体快,气体因不需要蒸发就直接燃烧,所以燃烧速度量快。化学爆炸时的火焰是以一层层同心圆的形式向周围蔓延的,其产生的冲击波能将燃烧着的可燃物抛到空中,如果落到其他可燃物上,会成为新的着火源,使燃烧范围扩大。同时,爆炸能够使建筑结沟遭受破坏,增加孔洞和敞露部分,让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燃烧区,加速气体对流,促使火势发展。所以,在灭火过程中防止爆炸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气温越高,可燃物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与着火源的温差减小、物质更易着火;气温愈低,着火源与坏境温度的温差增大,能使空气对流速度加快,使火势扩大。相对湿度愈低,环境愈加干燥,物质的含水量愈低,愈容易着火。反之,不易发生燃烧。风对燃烧的发展也有决定性影响,风大可以加快空气对流、改变火势蔓延方向和迅速扩大燃烧范围。总之,秋冬季节,特别是刮北风的干燥气候最容易着火并扩大火灾,所以每年“冬防”都是防火的重点。在很多燃烧现象中,燃烧的速度是由气态物质的扩散速度决定的。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出来的可燃物愈多,燃烧范围愈大。如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燃烧一般呈扩散燃烧形式。
预防火灾,就是要消除产生燃烧的条件,可以按下面的措施破坏燃烧的必备条件,最终达到防火的目的。控制可燃物:如对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建筑,采取局部排风或全部通风的办法,以降低房内可燃、易燃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使之下超过爆炸浓度极限;以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或可燃材料;用砖石水泥代替木料建造房屋;用防火涂料浸涂可燃材料;将性质上会发生相互作用的物品分开存放等等。隔绝助
燃物:如将易燃、易爆物质生产置于密闭的设备中进行;容易自燃的物品必须隔绝空气存放等等。消除着火源: 一方面,采取控温、遮阳、防雷、安装防爆装置等措施避免产生火源;另一方面在建筑物之间构筑防火墙,留出防火间距,在能形成可爆介质的厂房设泄压门窗、轻质屋盖,在可燃气体管道上装阻火器、安全水封等。除了从物质上、客观环境上做好防火工作外,强化人们的防火防灾的主观意识更为重要。只有让人们懂得了怎样防火,并重视防火,才能自觉遵守各项防火规章制度,杜绝火源,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产生火灾的条件。
三、初起火报警的重要意义:火灾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火灾初起时,一般燃烧面积较少,火势较弱,此时是灭的有利时机。经验告诉我们,在起火5~7分钟内,能否将火扑灭,这是个关键,把握这个关键有两条:一是利用灭火器材扑救;二是同时报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也有明确规定:“任何人在发现火警的时候,都应当迅速准确地报警并积极参加扑救。”火灾发生后,火势蔓延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一般公安消防队要在接到报警后5分钟左右才
能赶到现场,而且对一些远离城镇或不在公安消防队覆盖范围内的地区,则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到达现场。这就需要现场群众在火灾初期迅速地作出正确反应,积极主动地组织自救,合理使用灭火器和采取其他手段,使火势得到控制或扑灭。据统计,以往发生的火灾70%以上是由现场群众扑灭的。但不论火势大小;自己是否有能力将火灾扑灭,报警都是必要的,是与自救同时进行的行为。其目的是调动足够的力量,包括公安消防队、公司义务消防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扑救火灾,进行配合疏散物资和抢救人员。而且,火灾的发界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如某种原因导致火势突然扩大、扑救方法不当、对起火物品性质不了解、灭火器材效能有限等,都会使灭火工作处于被动。由于报警延误,错过了扑救初起火灾的有利时机,消防队到场也费时费力,即便扑灭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当火势已发展到猛烈阶段,消防队也只能控制其不再蔓延,损失和危害已成定局。可见,报警越早,损失越小,这对发生火灾后首先要做些什么,是至关重要的。
除装有自动报警系统的单位能自动报警外,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条件灵活运用报警方法。如使用报警电话、手动报警设施、警铃、汽笛、广播、敲锣、奔跑呼喊或直接到消防队报警等方法及时报警和请求救护。全国统一的火灾报警电话号码是119,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是120。报警时应沉着冷静,必须准确讲清起火单位(或住宅等)、所在地区、道路(街)、里(弄)、门牌号码、起火部位、着火物资、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以及所使用报警的电话号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报警要正确认识、严肃对待,不得有意隐瞒火灾或阻拦他人向消防队报警,否则公安机关会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追究责任。同时还应明确严禁假报火警的行为,假报火警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受到警告、罚款或行政拘留等处罚。
四、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一切灭火方法都是为了破坏已经产生的燃烧条件。在火场上采用哪种灭火方法要根据燃烧物质、燃烧特点、火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消防技术装备的性能进行选择。有时火场上同时
要使用几种灭火方法,搞好配合,正确使用各自手中的灭火剂,才能迅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⑴窒息灭火法:窒息灭火法就是根据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氧)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采用不燃物质或惰性气体冲淡(稀释)空气中的氧含量,使燃烧物缺乏氧气的助燃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密闭的房间和生产装置、设备容器内的火灾。在火场上运用窒息法扑灭火灾时,可使用泡沫灭火器喷射泡沫覆盖燃烧物表面;采用石棉布、浸湿的棉被、毯子、麻袋、帆布等覆盖燃烧物或封闭孔洞;用干燥的沙、土覆盖燃烧物;用水蒸气、惰性气体充入燃烧区内;利用建筑物上原有的门、窗以及生产装置、设备容器上的部件封闭燃烧区等,以阻止新鲜空气流入,降低燃烧区氧气的含量,达到窒息燃烧的目的,并在确认火已彻底熄灭时,方可打开孔洞和覆盖物等进行检查,以免造成死灰复燃或爆炸。此外,在无法采取其他扑救方法而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放水浸没(灌注)燃烧物的方法,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但必须考虑到火场或场内物资被水浸没后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
⑵冷却灭火法:冷却灭火法是根据可燃物发生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这个条件,将水或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此法还可用于冷却尚未燃烧的物体,如建筑构件、生产装置、设备容器等,避免它们受热辐射燃烧或爆炸。在火场上运用冷却法扑救火灾时,可使用消防给水系统、消防车、消防泵等消防设施或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进行喷水或喷射灭火剂冷却燃烧物。也可用水桶、面盆等简易工具传水灭火。但对忌水物品则应避免采用水冷却法。
⑶隔离灭火法: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的这个条件,将与燃烧物体邻近的可燃物隔离开,使燃烧停止。在火场上运用隔离法扑灭火灾时,可以将火源附近的可燃物、易燃物、助燃物品,从燃烧区内转 移到安全的地点;关闭阀门,阻止气体、液体流入燃烧区:排除生产装置、设备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或液体;用沙、土筑堤等办法阻拦流散的可燃液体和设法阻止可燃气体的扩散;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等,使未燃烧的可燃物远离火源,达到防止火势蔓延扩大的目的。
⑷抑制灭火法:抑制灭火法是将灭火剂喷在燃烧物体上,参与其燃烧反应过程,使燃烧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燃烧终止。在火场上运用抑制法扑灭火灾时,就是使灭火剂充分参与燃烧反应,达到抑制燃烧的目的。
注意事项: ⑴对小面积草地及其他固体可燃物燃烧且火势较小时,可用扫帚、树枝、衣物扑打,但对容易飘浮的絮状粉尘物质则不可采用扑打的方法,以免产生飞火,扩大火灾范围。⑵为保证灭火人员安全以及避免电气线路受到威胁,发生火灾后,应首先切断电源,然后才可使用水、泡沫等灭火剂灭火。对发生电气火灾的,必要时还应通知供电部门派人到现场协同扑救。⑶对密闭条件较好的小面积室内火灾,在未作好灭火准备前,应先关闭门窗,以阴止新鲜空气侵入,对相邻房间的房门亦应紧闭并用水淋湿,以阻止火势蔓延。⑷ 对受到火势威胁的易燃易爆物质、压力容器、设备等应做好防爆措施,如疏散到安全地带、关闭阀门、冷却或泄压等。若爆炸不可避免时,应及时撤离在场人员。
五、灭火剂与灭火器 :水是应用范围最广、价格最低廉的灭火剂,水的蒸发潜热大可吸收大量的热。
经水泵加压由直流水枪喷出的柱状水流称作直流水;由开花水枪喷出的滴状水流称为开花水;由喷雾水枪喷出水滴直径小于l00µm的水流称为雾状水。直流水、开花水可用于扑救一般固体如煤炭、木制品、粮食、棉麻、橡胶、纸张等的火灾,也可用于扑救闪点高于120℃,常温下呈半凝固态的重油火灾。雾状水大大提高了水与燃烧物的接触面积,降温快效率高,常用于扑灭可燃粉尘、纤维状物质、谷物堆囤等固体物质的火灾,也可用于扑灭电气设备的火灾。开花水和雾状水射程较近,不适于远距离使用。
泡沫灭火剂由发泡剂(称基料)、泡沫稳定剂和添加剂(称辅料)组成。由于基料不同有多种类型,如化学泡沫、蛋白泡沫、水成膜泡沫、抗溶性泡沫、高倍数泡沫等。泡沫灭火剂是重要的灭火物质,对于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火灾,有着明显的长处,一般做成小型手提式灭火器,对小面积火焰覆盖极为有效。充装蛋白泡沫剂、氟蛋白泡沫剂和轻水(水成膜)泡沫剂,可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和非水溶性易嫩、可燃液体如石油产品等油类火灾;充装抗溶性泡沫剂可用于扑救水溶性易燃可燃液体如醇类、酮类、酷类等有机溶剂发生的火灾。
干粉灭火剂是以干燥易于流动的粉末(若为碳酸氢钠干粉则称BC干粉,若为磷酸铵盐干粉则称ABC干粉)为灭火基料,加上防潮剂、流动促进剂、结块防止剂等辅料的灭火剂,以二氧化碳或氮气为驱动气体,做成储气瓶式和储压式灭火器。干粉灭火剂(包括BC和ABC)也适用于石油及其它产品,如:油漆等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扑救。
二氧化碳灭火剂: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低压电器设备、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工艺品、陈列品等的初起火灾扑救。不可用于轻金属火灾扑救。
六、灭火器的选择与配置,正确合理地选择灭火器,是扑救火灾的关键因素之一。
①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纸张等燃烧的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ABC(磷酸铵盐)干粉型灭火器;
②B类火灾:指可燃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③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④D类火灾: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该类火灾的灭火器材选用应由设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协商决定;
⑤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应选用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在危险化学品规范管理之后,从化学品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中可以更为准确地获得:合适的灭火剂,禁止使用的灭火剂,火灾时化学品的性能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资料、信息。
七、救护措施:火灾时,如有人被大火围困,特别是被围困在楼上时,应首先组织力量,贯彻“救人第一,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的原则,积极施救。对离开险境的伤员,应根据不同伤情,进行现场急救和
心脑复苏等,并尽快把伤员分流送医院救治。被困者应保持头脑冷静,不要慌乱,根据火势选择最佳自救方案,以便争取时间,脱离危险区。被困者还应发扬互助和人道主义精神,配合抢救人员,使老、幼、病、残、孕的人员优先得到援救。
自救方法
⑴ 发生火灾后,不要为穿衣、找钱财而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迅速选择与火源相反的通道脱离险地。逃离火场若遇浓烟时,应尽量放低身体或是爬行,千万不要直立行走,以免被浓烟窒息。衣服被烧着不要惊慌失措,赶快在地上翻滚,使火熄灭。
⑵ 对有避难层、疏散楼梯的建筑,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至安全地点。
⑶ 如楼梯虽已起火,但尚未烧断且火势不很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裤或被单由楼上快速冲下。如楼梯已经烧断且火势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窗、阳台、自来水管等逃生。也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拴在牢固的门窗或其它重物上然后顺绳子或布条滑下。
⑷ 如各种逃生之路均被切断,应退居室内,采取防烟堵火措施。关闭窗,并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还要用多层湿毛巾捂住口鼻,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向室外扔出小东西,在夜晚则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但如果烟火威胁严重,有生命危险且楼层只有二三层,被迫跳楼时,可先向地面抛下一些棉被等软性物品,然后用手扶住窗台住下滑,尽量缩小跳落高度和保证双脚先落地,以减少颅脑损伤与对内脏的伤害。
救人方法:
⑴缓和救人术:当楼房火灾面积较大,受困人员较多时,可先引导受困人员到安全地点,然后再设法转移到地面。
⑵转移救人术:街面楼房和公寓式楼房,往往一个单元一座楼梯。当某单元发生火灾时,可引导被困人员通过屋顶或阳台转移到另一单元进行疏散抢救。
⑶ 绳、管救人术:利用室外排水管或安全绳抢救被困人员。
⑷ 控制救人术:用水枪控制住楼梯间的火势,引导被困人员迅速冲下。 ⑸ 缓降救人术:利用缓降器等消防救护设施,把被困人员疏散到地面。
八、应急救援措施:企业发生消防安全事故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灭火、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给有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消防安全责任人。对于突发事故的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报警和接警:当自动烟感器控制中心或消防控制中心的报警发生警报信号,此时,控制中心的值班人员应立即查清报警地点、位置,并通知巡检员或其他当班员工赶赴现场予以确认。如无消防控制中心或烟感自动报警装置的企业,由发生火灾事故的部门立即向上报告。如确认起火,应立即通过消防控制中心或电话向 119火灾报警中心报警,并立即报告单位消防责任人或消防安全领导小组。除了自动报警外,
还可以手动报警(消防电话报警和派人报警)。报警要详细说明着火地点、起火部位、燃烧物品、火势情况以及自己的姓名、部门、工号、电话号码等。将火灾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向需要疏散的人员发出通报,通报次序是:首先是着火层,其次是着火以上各层,最后是可能蔓延的着火层以下的楼层和连着的楼层。通报方式:消防应急广播、室内电话、移动电话、警铃、逐层敲门等。
2、疏散和救护:疏散按事先规定的道路,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要使疏散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明确分工,把责任落实到工作人员和义务消防队队员。人事部门应携带职工考勤卡到集结点清点员工人数和分配任务。财务部携带现金和贵重物品转移到指定地点。在疏散的同时公司行政人员、电工等在岗人员都必须坚守岗位,协助公安消防队做好救援工作。上述人员如受到威胁时,应迅速向救灾指挥部报告,请求组织力量保护或迅速撤离,尽力排除各种险情。对受伤的人员要及时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各部门在带领人员疏散时,必须逐级清点,不让一人遗漏。
3、组织灭火:灭火指挥组应设在着火现场的相对安全点上,灭火指挥组成员由单位负责人、专职消防安全人员、电工和事发部门经理组成。单位负责人或专职消防人员为灭火组指挥,组织侦察火情,掌握火势发展情况,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汇报火情,根据火势情况指挥切断电源、可燃气源、实施灭火、疏散、抢救伤员。
4、防烟、防中毒和防窒息:当火灾发生后,烟雾就会弥漫,灭火指挥组立即派人关闭指定的防火门。消防中心根据救灾指挥部的命令,启动送风排烟装置,对安全楼梯间进行正压送风排风。在灭火过程中,如大量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时,扑救人员应尽可能站在上风向位置,在扑救有毒物品时要正确选用灭火剂,以避免产生有毒或剧毒气体,必要时佩带防毒面具,以防发生中毒或窒息。
5、安全警戒:对火灾事发现场,要做好安全警戒工作,不准无关人员进入火灾事故现场,指导疏散无关人员离开现场,看管好疏散物品,安全监视人员应密切监视控制区,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报告。 为了确保消防应急救援,措施得到落实,在不可预测的突发消防事故发生时,能在起火后 5分钟内展开,企业必须组织员工注意应急方案的平时演练,使之成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落实 ,配合默契的消防程式,做到有备无患。
八、应急灭火扑救方法:为了及时处理突发的火灾事故,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扑救火灾,减少企业损失,确保员工人身和企业财产的安全。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要熟悉掌握使用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选用 ,对不同类型的火灾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扑救,在扑救火灾前,一定要弄清起火部门的设备与着火物品的性质 ,是否有发生易燃、易爆气体、液体发生泄漏现象,有无发生爆炸、中毒的危险,有无安全设备或消防设施等等。还要注意掌握灭火时机充分发挥各种灭火器材的效能,才能迅速有效的扑灭初起的火灾。
1、液化石油瓶气火灾的扑救处理方法:现使用的瓶装液化石油气分别为5、10、15、50公斤,如果发生石油气瓶角阀与减压阀之间连接处起火时,如果角阀没有损坏,要关闭阀门,切断气源,可以戴上隔热手套或持湿抹布按顺时针方向将角阀关闭,火就会熄灭。瓶体温度很高时,要向瓶体浇水冷剂。
将火扑灭,也可用水枪对射的方法来灭火。压力不大的气瓶火灾,还可以用湿被褥覆盖瓶体将火熄灭。火焰熄灭后,要及关闭阀门。当液化石油气瓶的角阀损坏,无法关闭时的处理方法。不要轻易将火扑灭,可以把燃烧气瓶拖以安全的地点。对气瓶进行冷却,让其自然烧尽。如果必须灭火,一定要把周围火种熄灭,并冷却被火焰烤热的物品和气瓶,将火熄灭后,要迅速用雾状水流把气瓶喷出的气体驱散。当液化石油气瓶和室内物品同时燃烧时,气瓶受热泄压的速度会加快,气瓶喷出的火焰会加剧建筑物品的燃烧,当房屋或室内物品起火,并直接烧烤液化石油气瓶时,气瓶可能在几分钟内发生爆炸,在扑救时,一定要设法把气瓶疏散出去,如果.气瓶一时疏散不了要先用水流冷却保护。并迅速消除周围火焰对气瓶的威胁。当液化石油气瓶大量漏气、尚未发生火灾时,不要轻易打开门窗排气,首先要迅速通知周围熄灭一切火种,然后才能通风排气,并用湿棉被等将气瓶堵漏后搬到室外。 2、仓库火灾的扑救:扑救仓库火灾,要以保护物资为重,应根据仓库的建筑特点,储存物资的性质以及火势等情况,进行有效灭火方法,火势较弱或能进能退的,则集中数支水枪进行喷射压制火势.并及时抢救转移、硫散有爆炸可能的物品.对不能马上疏散的,应用水枪进行冷却保护,参加灭火的人员需进入库房时,必须佩戴隔绝式空气呼吸器、排烟通风时,要做好出水准备,防止在通风情况下火势扩大。扑救有爆炸危险的物品时,要密切注视火场变化情况,集中灭火力量,争取速战速决。当发现有爆炸征兆时,应迅速地将消防人员撤出来。
3、易燃和可燃液体火灾扑救:对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醚、甲苯、二甲苯等苯类,食用油、汽油、轻柴油等火灾。可用泡沫或干粉灭火器扑救。当初起火时,燃烧面积不大或燃烧物不多时,也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但不能用水扑救,因为当用水扑救时,.因液体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随水流淌而扩大火灾。
4、易燃固体火灾扑救:易燃固体发生火灾时,如固体酒精等一般都能用水、沙土、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材扑救,但对粉状固体,不能直接用二氧化碳扑救,以避免粉尘被冲散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能引发爆炸。
5、氧化剂火灾扑救:大部分氧化剂火灾都能用水扑救,但对过氧化物和不溶于水的液体有机氧化剂,应用干砂土或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扑救,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因为过氧化物遇水反应能放出氧,加速燃烧。不溶于水的液体有机氧化剂一般比重小于1,如用水扑救时,会浮在水面上流淌而扩大火灾。粉状氧化剂火灾应用雾状水扑救。用水扑救重油火灾,要坚持一段时间射水,使燃烧区温度下降以后,火势就会减弱而被扑灭,由于油类火灾的辐射较大,在灭火中必须搞好防护工作,有防火隔热服的,必须穿上,必要时对接近火源的管枪手和水枪手用喷雾水进行掩护。争取速战速决。当发现在爆炸征兆时,应迅速地将消防人员撤出来。
6、油桶的火灾扑救:油桶火灾,由于燃烧猛,经过3~5分种就有可能发生爆炸,爆炸后,火焰飞腾可高达二三十米,然后焰火四散落下,可造成火势扩大,在扑救油桶火灾时,要注意防止油桶爆炸,
应迅速冷却油桶,并根据贮储情况及火势情况。采取边灭火边疏散油桶的方法,并使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周围地面的燃烧,要注意油桶之间的空隙死角,必要时,搬开油桶喷射泡沫或用沙土埋压。利用干粉扑灭油桶火灾效果比较明显,并要注意消灭残火,及时冷却降温,防止复燃。在疏散或灭火时,在场人员要避开油桶可能发生爆炸时的突破方向,水(管)枪要尽可能利用地形物进行掩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