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2012-2025)
毕节市人民政府2012.0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公园位置 ......................................................... 1
第二条 范围、边界、面积 ................................................. 1 第三条 规划期限 ......................................................... 1 第四条 规划依据 ......................................................... 1 第五条 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 3 第二章 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 4
第六条 公园性质与特色 ................................................... 4 第七条 发展目标 ......................................................... 4 第三章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 6
第八条 地质地貌概述 ..................................................... 6 第九条 地质遗迹类型 ..................................................... 6 第十条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 7 第四章 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 10
第十一条 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 10 第十二条 人文景观及评价 ................................................ 10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11
第十三条 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 11 第十四条 功能区划分 .................................................... 11 第六章 地质遗迹保护 ........................................................ 14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 14 第十六条 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 14 第十七条 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 16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 18
第十八条 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 18 第十九条 灾害防治 ...................................................... 18 第二十条 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 20 第二十一条 人文景观保护 ................................................ 20 第八章 科学研究 ............................................................ 21
第二十二条 课题选择和依据 .............................................. 21 第二十三条 计划编制 .................................................... 22 第二十四条 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 22 第二十五条 研究经费 .................................................... 23 第二十六条 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 23
I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九章 解说系统 ............................................................ 25
第二十七条 解说系统构架 ................................................ 25
第二十八条 地质博物馆及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 25 第二十九条 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 26 第三十条 景点、景物解说牌 .............................................. 26 第三十一条 公共信息标识牌 .............................................. 27 第三十二条 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 27 第三十三条 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 27 第十章 科学普及行动 ........................................................ 28
第三十四条 乡土科普活动 ................................................ 28 第三十五条 科学实践活动 ................................................ 28 第三十六条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 29 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 .......................................................... 30
第三十七条 旅游客源市场 ................................................ 30 第三十八条 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 30 第三十九条 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 31 第四十条 专题考察路线 .................................................. 32 第十二章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 33
第四十一条 地质遗迹数据库 .............................................. 33 第四十二条 公园监测系统 ................................................ 33 第四十三条 网站建设 .................................................... 33 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 34
第四十四条 道路交通 .................................................... 34 第四十五条 水电设施 .................................................... 36 第四十六条 环境卫生 .................................................... 36 第四十七条 服务设施 .................................................... 37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 .......................................................... 38
第四十八条 土地利用 .................................................... 38 第十五章 社区行动计划 ...................................................... 39
第四十九条 社区行动计划 ................................................ 39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40
第五十条 管理机构设置 ................................................... 40 第五十一条 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 40 第五十二条 导游人才及其培训 ............................................ 40 第五十三条 管理层培训 .................................................. 40 第五十四条 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 41 第五十五条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 41
II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表格目录
表格 1 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 43 表格 2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统计表 ....................................................... 45 表格 3 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简要情况表 ............................................................... 46 表格 4 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边界标识牌坐标 ............................................................... 48 表格 5 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 49
III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图件目录
图件 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位和交通图 图件 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图
图件 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图件 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图件 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图件 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图件 7 图件 8 图件 9 图件 10 图件 11 图件 1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功能分区图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遥感影像图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范围变化图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洞内地质遗迹分布图 IV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园位置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跨织金和黔西两县,大部分位于织金县境内,距织金县城22km,距黔西县城78km,距毕节市1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146公里。
第二条 范围、边界、面积 1、 范围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跨织金、黔西两县。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织金县东北,黔西县南,跨织金县6个乡镇,黔西县5个乡镇,面积170km2。本地质公园用地无矿权、无土地纠纷,行政区划清晰。公园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5°44′42″至106°11′38″、北纬26°38′31″至26°52′35″。
2、 边界、面积
按自然界限山脊线、山谷线、河流、村镇边界、公路划定本地质公园边界,边界拐点坐标75个(边界拐点坐标详见附录表格1),划定公园总面积为170km2。
第三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5年。近期2012-2015年,为科普设施提升建设期;中期2016-2020年,为建设管理完善期;远期2021-2025年,为公园管理和科普活动成熟期。
第四条 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01-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
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08-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04-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08-28)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01-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12-0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09-19) (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 (12)地质矿产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05-04) (13)国务院《古生物化石管理条例》(2010-8-25) (1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03-01) 2、技术规范、标准、指南
(1)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3)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5)《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CJJ37—90) (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 (1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1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10) 3、相关规划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国发2010年46号) (2)《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30) (3)《黔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4)《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5)《贵州省黔西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4—2015) (6)《织金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7—2015)
(7)《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织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条 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1、公园发展概况
本地质公园全名为“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属国家级地质公园。 2002年,织金洞开始申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1月,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规划编制背景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后,积极的进行了地质公园建设,初步建成能接待游客的园区,为了有效保护本公园的地质遗迹,完善园内科普设施和其它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边界,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最新要求,开展本次规划。
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二章 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 公园性质与特色 1、公园性质
本公园以织金洞岩溶洞穴为核心景观,绮结河峡谷等岩溶地质地貌为配套景观,是一个集游览、避暑、科研、文化考察于一体的综合型岩溶地貌类国家地质公园。
2、公园特色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西南高原峡谷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水文的最佳场所。园区内赋存有国内少有、类型丰富的岩溶地质遗迹,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
第七条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有效保护织金洞和其它地质遗迹前提下,建设以岩溶洞穴为主要特色的、科普设施完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价值突出的综合型国家级地质公园。并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努力将本公园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2、分项目标
(1)地质遗迹保护目标
严格遵守本规划的相关措施,按级别对相关地质遗迹进行分级保护。 (2)科普目标
充分利用本区具有世界溶洞中最主要的形态类别等优势,发掘其科研科普价值,建设岩溶科普科研基地,打造毕节市面向世界的一扇科普交流之窗。
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3)旅游经济目标
积极协调公园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地质公园的影响力建立毕节市生态经济产业链条;打造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型国家公园,实现旅游业带动地方富民。
3、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2-2015年)
近期初步把公园建成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可达性强,且适宜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考察、科普科教和休闲观光的旅游目的地。具体确定以下规划目标:
①科学划定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建立勘界档案,完成界桩、界碑的建设;
②完善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以世界级地质遗迹织金洞为重点,优先保护易损坏的地质遗迹,推进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与保护建设。按国家对地质遗迹资源信息化规范标准,建立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公园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③完成地质公园应有的科普设施建设、配齐地质专业队伍、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④完善公园其它设施建设,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创造条件。 (2)中期目标(2016-2020年)
启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达到世界地质公园标准,成为具有特色的世界地质公园。
(3)远期目标(2021-2025年)
建成旅游、科普设施齐全的世界知名的地质公园和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
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三章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第八条 地质地貌概述 1、 地质
本区构造线和地层总体走向呈北东方向,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时期为燕山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总体隆升。地层褶皱大多较紧密,背斜、向斜相间展布,背斜轴部多数被断层断开而地层出露不完整,区内褶皱对地下水运动及河流流向具有控制作用。如绮陌河的上、下游分别受到碉边向斜及织金向斜的控制。
区内断裂很发育。大部走向与褶皱一致,是具有压扭性和压性的逆断层。此外北东东向的黄土坟断层、三甲断层等具左行扭动的压扭性断层、以及织金县城东北面断距很小的近东西向和北东向的左行和右行扭性断层,大致是与北东向褶皱连带发生的共轭扭动构造。另外还有少量张性断层,如东南部北北东向的大戛断层等。区内裂隙也很发育,主要为北东东、北西西及北北东、近南北几组。出水裂隙走向主要为南北、北东及北西三组。
2、 地貌
公园区海拔900-1500m,地貌以岩溶地貌为主。主要有:包气带渗流水形成的漏斗、落水洞;地表水形成的溶沟、石芽、干谷、峡谷、峰丛、溶丘;潜流水形成的洞穴、天坑、暗河、箱状峡谷及天生桥等,其中以洞穴、天坑、峡谷规模宏大,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织金洞地质公园内的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各种个体地貌大多不是单独分布,而是相互配合,相互伴生,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组合形态。在碎屑岩分布区,地貌表现为低缓山丘、山间盆地(坝子)、宽缓河谷等形态。
第九条 地质遗迹类型
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以地貌景观大类岩石地貌景观类型中的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亚类(29亚类)为主(详见附录表格2、3),有喀斯特洞穴、溶斗、天坑、洼地、干谷、暗河、峡谷、天生桥、丘峰、峰丛、石牙、溶沟、溶帽山等众多个体地貌形态及溶丘洼地、峰丛洼地、峰丛峡谷等地貌组合形
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态。另外,园区内还有少量的属于地质构造大类构造形迹类型中小型构造亚类的地质遗迹,以及个别的地质剖面大类的地质遗迹。
第十条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1、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1)科学价值 ①典型性
织金洞地质公园园区的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全球的喀斯特洞穴分布数以万计,但却很难找到一个与贵州织金洞的特殊性相类似。
②稀有性
在织金洞地质公园这样一块有限的地域内浓缩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类型。尤其是织金洞,其洞腔规模、碳酸钙沉积形态的多样性堪称全球罕有,与地表喀斯特共同构成地球上亚热带地区地上、地下的双层喀斯特美丽风光。
③完整性
织金洞发现以来,全球众多的科学工作者对该溶洞及周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现象和遗迹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探究了该地区各种岩溶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反演了该地区晚三叠世贵州高原上升成陆,新近纪以来间歇性抬升和地面、地下两套流水系统的相互袭夺过程;大致理清了近万年来该地区气候环境、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等等。科学工作者们认为:织金洞具有超乎寻常的洞穴空间和类型众多、造型独特的沉积,织金洞地区具有超乎寻常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这里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区河流变迁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模式,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形成演化机制,是晚三叠世贵州高原上升成陆及第四纪以来间歇性抬升的重要例证;这里是研究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水文的最佳场所。
(2)美学价值
织金洞的美学价值是世所罕有的,这已有公论。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中
7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国最美丽的六大洞穴:梦幻织金洞、多彩芙蓉洞、本色雪玉洞、全能黄龙洞、九曲本溪水洞、震撼腾龙洞,其中织金洞夺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特辑公布了这一评选结果。该特辑中张帆撰文写道:“这些年来,在国内外我游览过许许多多的洞穴,但相比之下,芙蓉洞不如它恢宏、博大,黄龙洞不如它珍奇、罕见,腾龙洞不如它丰富、密集,雪玉洞不如它齐全、浩繁,国外许多享誉世界的旅游洞穴也不如它具有视觉冲击力„„”。张帆的这段文字,代表了公众对织金洞美学价值的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省政府曾就织金洞的开发派员赴欧洲考察,织金洞作为亚洲第一个加入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单位赴意大利办理入会手续时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的8个著名溶洞进行了考察。他们对比的结论是:当时在国际上排列于前八名的旅游洞穴全在欧美,即美国的玛猛洞,斯洛文尼亚的斯柯斯扬洞、波斯托依拉洞,法国的卡猛斯洞、阿旺洞,南斯拉夫的科卡特兰拉洞,以及意大利的佛拉沙西洞和海洋奈通诺洞。美国的玛猛洞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它是以500多公里的长度而获评,但其旅游价值却比较低。斯洛文尼亚的斯科斯扬洞,它以一个具有5~6km长的洞中峡谷、边石坝而走上世界自然遗产的台阶,它的洞形和堆积形物态和我国的云南九乡卧龙洞极为相似,所以这两个洞能结为姊妹洞,但凡到过九乡卧龙洞的人,都会发出资源单一的叹息,当然斯柯斯扬洞也不例外,至于南斯拉夫的拉斯特兰拉洞,它的棕榈状石笋虽多,但其它堆积远不如织金洞。其空间和石笋、石钟乳的体量,仅有织金洞的三分之一,织金洞银雨树的精妙、绝伦,使卡斯特兰拉洞众多的棕榈状石笋为之倾倒。意大利的佛拉沙西洞石虽白,但论其堆积形态种类和规模,仅为织金洞五分之一。至于其他洞,就更难与织金洞匹比。
(3)科普教育价值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岩溶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园区内囊括了绝大部分的岩溶地质遗迹形态,诸如溶沟、石芽、石林、峰丛、岩溶漏斗、天坑、暗河、天生桥、岩溶峡谷、干谷、溶洞、石笋、钟乳石、石柱、卷曲石,等等。三十多年来的对园区的考察研究还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可转化为丰富的科普作品供游客享用。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质遗迹,构成了织金洞地质公园的美丽景观。游客在饱览公园美丽景观的同时又可接受岩溶地质地理知识的熏陶。为此,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4)旅游开发价值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价值极高,前途无量。其理由有四:一是织金洞地质公园具有世界级的优质旅游资源,名声远播。二是公园面积宽广,景观资源丰富,园区内通达条件良好,容客量巨大,仅织金洞的容客量就达每年400多万人次,如动员全部景观资源,容客量将达每年上千万人次;而目前主要靠织金洞接待游客,游客量仅每年50万人次,发展空间巨大;三是织金县具有丰富的资源,正在迅速成为贵州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人口已超过百万,并将迅速有大量的迁入,当地客源丰富;四是公园的交通状况正在迅速改善,铁路已修通达织金县城,高等级公路今年年底前即将连通景区,高速公路两年后就将通达景区,接纳远程客源的条件正在迅速改善,接待能力正在迅速增强。
2、等级评价
地质公园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有51处,其中世界级的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为犀牛望月双眼穿洞处天生景群和大槽口箱状峡谷2处,省级地质遗迹点22处,地方级地质遗迹点26处。
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四章 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第十一条 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有水景观和生态景观,水资源主要有两大河流鸭池河和六冲河,水域面积14.66km2。森林面积占45%,织金洞地质公园在中国植被分区中属于IVAiib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IVAiib-4贵州山原,栲类、青冈林、石灰岩植被区。区内负氧离子达到6000以上,植被良好、生态多样。
第十二条 人文景观及评价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人文景观有3个大类4小类15个景观点。有建筑类、民族风情类、遗迹遗址类景点东风大坝、小妥裸、八仙洞、三岔河水西化屋古战场、吴三桂化屋战场遗址、小山峡虎门关和裸洁关等。区内人文景观年代久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彝、苗、布衣民族建筑独特、民族风情浓郁。
1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 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主要的地貌是岩溶地貌,按照自然分布自西向东划分为:绮结河景区、织金洞景区、东风湖景区。以织金洞为中心,构成一主两副格局。
织金洞景区为主景区,以地下溶洞景群为主,是整个地质公园的核心,溶洞景群主要有四个洞厅,洞厅内有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等岩溶造型石,(景区面积为17.39km2;
绮结河景区以岩溶峡谷、暗河为主,囊括了地上和地下岩溶景观,景区面积为33.28km2;
东风湖景区以构造和水域景观为主,主要包括鸭池河和东风湖水库,面积为119.33km2。
第十四条 功能区划分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功能、景观特色分为了五个功能区,分别为旅游服务区、地质遗迹游览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区、居民保留区。
1、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一大主服务区和四大旅游服务点,总面积为1.6 km2。
主服务区建设位于三官路与绮结河的交汇处,主要有科普展示、旅游集散、服务管理、住宿、餐饮等功能,安排了公园大门、地质博物馆、公园标志碑、大型导游图、公园信息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集散广场、科普基地、购物商店等服务设施。
四大服务点,分别位于丫口寨、纳雍、东风大坝、河丫口,地质公园的服务点安排停车、售票、急救、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
1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服务区包括原有服务区和服务点占地1.5km2,新增占地面积0.1km2。 2、地质遗迹游览区
地质遗迹游览区分出三个游览区:暗河游览区、溶洞游览区、峡谷游览区。面积为62.86km2。
(1)暗河游览区
暗河游览区位于绮结河流域,有岩溶峡谷、暗河、天生桥、穿洞、落水洞等岩溶地貌景观,地质、地貌内容丰富,以地质地貌游览、科普为主,面积为10.63km2。
(2)溶洞游览区
溶洞游览区主要是在织金洞地下溶洞,织金洞是公园的核心景观,同时也是世界稀有的地下大溶洞,主要提供参观游览和基本的旅游接待,它的面积为2.65km2。
(3)峡谷游览区
沿六冲河及两岸峡谷划分出峡谷观光带,主要功能是水上休闲、户外地质科普等,面积49.58km2。
3、地质遗迹保护区
地质遗迹保护区位于织金洞顶部,该区域对织金洞洞穴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划为地质遗迹保护区,采取封闭式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地质遗迹保护区的面积为1.33km2。该区域重叠在溶洞游览区上层,土地面积单独统计,不重复累加。 4、自然生态区
除其他功能区以外的部分划入自然生态区,主要功能是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森林保育,为地质公园保护提供环境基础,面积94.76km2。
5、居民点保留区
织金是多山地区,土地资源比较稀缺,在地质公园范围内分散的居民区和居民点,规划对织金洞地下洞穴产生影响的3个自然村(115户)迁出,其余居民
1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点保留,居民点保留区总体面积为11.05km2。
1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六章 地质遗迹保护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本公园保护区划分为特级保护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 1、特级保护点: 织金洞地下溶洞特级保点
主要保护织金洞内未开发旅游的洞段,包括原开发过现在封闭的洞段及较大洞厅远离游览步道的区域。主要有大量的石幔、石笋、钟乳石、卷曲石等地质遗迹点。
2、一级保护区:织金洞洞外喀斯特地貌一级保护区
主要是保护地下溶洞织金洞及织金洞地面以上区域和与地下溶洞有密切联系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面积为3.67km2,包括一个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织金洞和国家级地质遗迹点,主要的地质遗迹有:溶洞、天坑、天生桥、箱状峡谷等地质遗迹。一级保护区边界坐标(详见附录表格4)。
3、二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以省级地质遗迹点为主,规划按地质遗迹分部情况划分了两个二级保护区。
(1)绮结河岩溶峡谷二级保护区面积为3.59km2,包括了地下暗河、峡谷、单面山、柱峰等地质遗迹。
(2)六冲河峡谷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7.22km2,主要分布于六冲河峡谷右段,包括峭壁、峡谷、褶皱构造、柱峰等地质遗迹。
4、六冲河峡谷三级保护区
为地方级地质遗迹保护点,主要分布在六冲河峡谷左段,面积为7.21km2。 第十六条 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各级保护区内均禁止采石、采矿、取土、伐木、放牧、开荒活动。禁止破坏区内一切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和科普设施。
1、特级保护点
1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保护管理责任人: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
控制织金洞游客总量、控制灯光、隔离特级保护点等措施进行特殊重点保护(详见第十七条)。
2、一级保护区
保护管理责任人: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 (1)控制要求
①除必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巡视道和相关设施外,禁止建设其它无关的设施和建筑;
②可建设必要的标识牌、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 ③控制游客数量,严禁区内行驶机动交通工具; ④对景区进行生态建设,适当区域实现绿化培育。 (2)保护措施
①设立一级保护区的界碑、界桩,解说牌,警示牌;
②在石笋、石钟乳、石幔等容易损坏的地质遗迹附近设置保护隔离措施; ③对保护区内地质遗迹及保护设施进行监测,及时维护; ④对地质遗迹形成发育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3、二级保护区 (1)控制要求
①允许设立少量道路、观景台、旅游服务设施等,按规划建设区内道路等,建设完工后,立即恢复原有植被。
②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协调。 (2)保护措施
①控制园区居民数量,在不影响地质公园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自然增长;②有计划的恢复生态环境,对已经出现石漠化的区域,进行封闭性保护。 4、三级保护区
1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1)控制要求
允许设立少量不影响地质景观欣赏的地学旅游服务设施。 (2)保护措施
①统筹规划安排保护区内居民点,进行综合的村容村貌整治; ②规范游客行为,通过各种途径倡导文明旅游。 第十七条 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织金洞溶洞保护方案 (1)洞内
1)控制游人容量在3300人/日以内,在游赏组织方面应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景原理,发掘溶洞、峡谷的欣赏、科学价值,组织适合溶洞特征的游赏活动;
2)实行织金洞洞内各景点的轮休机制,分期分批向游人开放,减轻长期开放对罕见的多样性碳酸钙沉积景物景观生长的影响和破坏;
3)在洞内设置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监控设备,实时监控,并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究,科研成果用于洞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发现问题及时控制游客量;
4)对洞内的灯光配置严格控制,采用冷光源,严格控制电器使用,降低对洞体的光、热辐射;
5)对易破损的地质遗迹点(如石笋、石钟乳、石幔等)设置护栏、和隔离带,禁止游客触摸、刻画,如有违反者应该采取处罚措施,对于一些极易损坏的地质遗迹(如鹅管、卷曲石等)实施封闭保护,不对外开放,只用于科学研究;
6)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 (2)洞外
1)维护好喀斯特洞穴体系和形成条件,保护溶洞内珍稀、独特的景物景观及其形成因素和存在环境。
1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2)加强织金洞洞体对应地表的环境治理,搬迁洞顶的地表农户,杜绝和减少洞顶的人为活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使洞体地表充分涵养水份,能充分供给洞内地质遗迹景观的生长发育。
17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第十八条 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环境容量控制
本公园采取CO2浓度测算法和路线法对公园主要园区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公园的总环境容量。本公园的年环境容量为300万人次,日环境容量控制在11100人次。其中绮结河景区2500人次,织金洞景区(内、外)4840人次,东风湖景区3760人次。
2、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1)贯彻有关政策、法规,坚持依法保护
广泛宣传和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及相关规划、《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违反法令破坏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行为。
(2)景观林、水土保持林建设
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火道等功能,营造针阔叶混交景观林,以绿色为主基调,配以黄色、红色等彩叶树种,形成春花秋实的景观效果。
(3)地质公园绿化美化
公园绿化应与自然景观和地质景观相协调,园区绿化应自然而有特色,尽量保留原生植被,岩壁石缝上可点缀小巧较耐旱的攀援植物;在转折部位,点缀种植不同景观造型植物,配以特色的导游图,有利于游客观察识别。
(4)引进本地适生的珍稀濒危植物
在保护与恢复天然植被的同时,适当引种适于本地生长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中国红皮书收录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以丰富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第十九条 灾害防治
1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1、洪涝灾害
(1)加强汛期值班工作,进入自然灾害频发的雨季,各有关部门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派专人进行巡查,对易塌方山体和泥石流频发等危险地段进行隐患排查。
(2)在地质公园内划分危险区与安全区。在危险区边缘设隔离设施并设立警示牌。
2、森林防火
(1)建立健全依法治林、依法护林的综合保护治理体系,配合上级政府部门,加强管理,落实防护林防火目标责任。
(2)做好旅游服务区的防火阻隔工作。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有效的防火阻隔系统,并认真管理,严格验收,切实起到阻火作用。
(3)强化森防宣传教育工作。
(4)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科学实际的扑火预案,提前制定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的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3、冰雪凝冻灾害
(1)重点做好景区安全的宣传及道路安全检查。强化对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严格要求施工方安全施工。
(2)建立健全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体系。
(3)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在灾情多发时间段应24小时应急值班工作。 4、病虫灾害
(1)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确保各园区内有专人开展基层测报工作.
(2)尊重自然规律,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防治森林病虫害。
(3)园区应大力宣传、报道森林工作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及时反映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动态信息和防治对策,以获得全社会对森防工作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共同推进森防工作的全面开展。
5、游客安全防护
1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或威胁游客安全的景点和游览路线上,采取严格的防御措施,建设相应配套设施以确保游人安全,在容易坍塌的区域、陡崖、暗河、危险河段等设置警示牌、安装护栏、安全网等设施。
第二十条 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1、国家1级及2级保护动植物名录
县境内有野生动物约5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有:短尾猴(大青猴)、云豹、獐、鹿子、穿山甲、大鲵、九节狸、蟒蛇以及狐、獾、狼、水獭、岩羊等野兽,猫头鹰、八哥、画眉、喜鹊、啄木鸟、野鸡、秧鸡、雨燕、家燕、白鹭、红腹锦鸡、纹蛙、鸳鸯等野禽。此外,区内尚有昆虫类245种,蜘蛛类44种,其他类型9种。
2、保护措施
(1)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珍稀濒危物种管理办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
(2)对物种有重大影响的工程项目开展专题研究,重点研究珍稀物种的数量、分布、生长特点、栖息地和产卵环境。
(3)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实行就地保护、异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引种繁育研究工作。
(4)建立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珍稀物种基因库。 第二十一条 人文景观保护
在地质公园内能体会到独特的彝、苗、布衣等少数民族风情,人文景观有建筑、遗址遗迹等。坚持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允许按原貌恢复部分古村落、人文古迹,修旧如旧。景观保护落实责任人,禁止游客对景观造成威胁破坏。
2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八章 科学研究
第二十二条 课题选择和依据
科研课题的选择主要依据以下五个方面的需求确定: 1、地质科研
织金洞是一个世界级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但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科学分析对比研究,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研究,以确定其在全球同类地质遗迹对比中的定位,为申请世界地质公园提供科学依据。
2、科学解说
目前公园从总体上缺少科学解说系统,科普读物基本还是空白,需要通过对每处地质遗迹的深入细致研究,为科普解说提供科学支撑。
3、科学保护
交通的改善,即将带来游客的增加,给织金洞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也给其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必须未雨绸缪,对园区内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公园扩容做好准备;对园区内的地质遗迹资源特别是织金洞内的珍贵地质遗迹的保护展开科学研究,为保证其在大量增加的游客面前永葆青春、展示风采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4、地质公园经营管理
不断改进地质公园经营管理,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如何制定高效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是公园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公园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质公园营销模式探讨;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分析;地质公园管理模式探讨;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的制定等,是地质公园未来要开展的研究方向。
随着公园游客量的增加,游客安全的研究必须跟上,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 5、数字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及其他研究工作需根据公园的发展情况及时提出。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园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方便游客旅行,
2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扩大宣传力度和品牌效应,对公园的数字化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园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监测系统建设。
第二十三条 计划编制
本规划期内开展的科学研究课题有: (1)织金洞与世界著名旅游洞穴对比研究 (2)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补充调查与研究 (3)六冲河下切过程与织金洞发育关系研究
(4)织金洞地质公园岩溶地质遗迹群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 (5)旅游活动对织金洞化学沉积地质遗迹的影响研究 (6)织金洞化学沉积地质遗迹景观保护技术研究 (7)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研究 (8)织金洞岩溶系统圈划研究
(9)织金洞地质公园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第二十四条 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近期研究计划实施内容和时间安排情况:
(1)2013年需要完成《旅游活动对织金洞化学沉积地质遗迹的影响研究》,采用委托或招标的组织方式,计划完成时间4年,计划经费60万元;
(2)2014年需要完成《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补充调查与研究》,采用与相关单位联合研究的组织方式,计划完成时间2年,计划经费20万元;
(3)2014年需要完成《织金洞地质公园岩溶地质遗迹群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采用委托或招标的组织方式,计划完成时间2年,计划经费30万元;
(4)2015年需要完成《织金洞与世界著名旅游洞穴对比研究》,采用与相关单位联合研究的组织方式,计划完成时间3年,计划经费45万元;
(5)2015年需要完成《六冲河下切过程与织金洞发育关系研究》,采用委
2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托或招标的组织方式,计划完成时间3年,计划经费30万元。
第二十五条 研究经费 1、 经费来源
(1)建立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基金,按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逐年提取,专门用于公园科学研究。目前,公园的年收入已近3000万元,每年可提取60万元作为科研基金。随着公园的发展,科研基金的年提取量将逐年增加;
(2)列入环境科研项目,由毕节市政府提供部分经费,争取国家下拨的地质遗迹保护科学研究经费;
(3)争取环保组织、公益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 第二十六条 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1、建设地质公园资料库
把主要的研究成果收集起来,建设地质公园资料库,为公园建设、地方科研、公园科普等提供参考依据,资料库收集内容包括地质公园研究报告、影像图件、科学论文、旅游丛书、历史文化书籍、宣传片、监测数据等。
2、发表相关论文
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其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发表地质公园相关的科研论文,既增强了公园的科研水平,又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
3、出版相关专著
公园积极邀请、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地质、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公园进行考察研究,按成果情况出版“织金洞地质公园专题论文集”,“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科普丛书”等。同时,公园积极参加国内外地学、生态学等学术交流会议,出版综合科学研究论文集,为公园增添宝贵的科学研究成果。
4、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解说词、科普解说牌和科普活动中
不断利用研究成果补充和修改公园科普解说词,或编辑到科普读物中,就某些成果开展专题科普活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实践活动。
2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5、地方知识科普读物
结合科研成果,通过插画和简要的文字概括岩溶地质地貌的知识,出版成册,作为贵州地区、毕节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增强科普效果。
2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九章 解说系统
第二十七条 解说系统构架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包括科普导游设施、博物馆(含影视厅)、科普出版物和实施科普解说事业的保障机构。其中,科普导游设施由引导类、信息识别类和解说类三部分组成。
第二十八条 地质博物馆及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1、选址、规模与建筑风格
本公园地质博物馆1处,选址于织金洞溶洞服务区,其规划在原有地质博物馆的基础上扩建、升级改造,增加馆藏、更新设备,升级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博物馆。远期规划在官寨新建博物馆和科普电影馆,面积为2000m2。
2、布展、演示的内容与形式 (1)序厅
以展板和沙盘的形式对公园进行整体的概述,突出织金洞。沙盘比例尺1∶10000;
布展应该突出地下溶洞织金洞的内容,制作织金洞地下溶洞的电子沙盘,比例为1:200。
(2)展厅
采用实物、模型、图、文、音像放映解说等多种形式和声光电技术进行展示。规划安排与游客互动演示项目。展示织金洞和岩溶地貌等特征、形成机理等地质科学内容及科普解说内容,从而更为突出公园的地质遗迹特色。
3、科普电影馆
规划拟将公园科普电影馆进行扩建,可在公园内部重新选址进行修建,拟建设4D影院,50个座位,建筑面积400m2。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
2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再现地质公园的地质变迁,如“银雨树”、“霸王盔”的形成;同时可委托相关制作单位拍摄与地质公园相关的影视作品,定时放映。在旅游淡季在科普电影馆内可播放商业电影及其他科教文化片,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丰富其文化休闲活动。
第二十九条 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1、主碑
地质公园主碑设在三甲镇进入织金洞旅游公路路口处。位于地质公园南部新规划综合服务区内,距织金县城12km,织金洞景群9km。
主碑为仿制织金洞景区内“霸王盔”而成,造型栩栩如生,高8m,宽9m。其正面文字为园名: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贵州织金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碑座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监制。碑的背面刻有简明介绍公园概况的文字,对公园所保护的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特色及园区的建设和范围等进行了简单说明,以上相关文字均附有中英文对照名。主碑周边活动空间大,供游客拍照留念。
2、综合图文介绍栏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综合图文介绍栏设于主入口和次入口处,与国家风景名胜区综合介绍栏并列。主入口一个,位于三甲镇进织金洞旅游公路路口;几个次入口各一个。
各景区各出入口设导游图、景区说明标牌,道路引导标志。 各种标志、标牌均用中、英两种文字表示。 第三十条 景点、景物解说牌
因园区内景点较为分散,在通往园区内各个景点的主干道上设立景点标识牌,指引游客到达园区内各个景点。
各主要景点、重要地质遗迹及景观设解说牌,景点解说牌外观设计应大气,园区和景点名称突出,并标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形象标识,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介绍和说明,达到引导和介绍效果。整个园区设计地质遗迹解说牌51个。
2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对织金洞内厅室、景点重新设置解说牌,不少于80块。 第三十一条 公共信息标识牌
地质公园信息牌共20个,在通往贵阳市、毕节市、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的主干道上设置“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标识牌。道路指示牌45个,布局在通往公园入口的干道路口、交通节点处。
引导指示牌共30块,主要布局在公园人流集散地、园区入口、游览线的节点以及景点与景点的道路指示位置,位置适宜,高度2m,可以一杆多牌,指向不同目标。
导游图6块。导游图设置在地质公园的服务区和入口服务点处。地质公园入口处设置大型导游图版,对公园的综合地质地貌、公园的旅游景点分布和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全面充实的介绍。在人流集散地均设置导游图,在游览线的节点上或途中设置中小导游图,并在图上标明游客位置,方便游客识别。
安全提示牌30块,主要布局在易发生滑坡、崩塌、采空区以及水库、道路、河道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区域以及游客容易忽视的一般性安全隐患地。
第三十二条 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印刷出版《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丛书》、公园科学导游图、折页简介资料、光盘、宣传册、电子读物等。
出版物编写内容科学、通俗、生动,及时更新内容。导游图和折页免费赠阅。 第三十三条 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公园的规划建设科负责定期对解说系统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修缮或更换。随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变化及时更新解说内容,达到内容准确、科学,确保解说系统正常运作。
27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章 科学普及行动
第三十四条 乡土科普活动
乡土科普活动面向的主要对象是贵州省、毕节市的广大中小学生及毕节市社区居民。通过“认识家乡”科普形式,向其讲述地质公园概念、岩溶地貌、织金洞的形成等乡土地质知识。
1、编制以织金洞为主的,包括贵州在内的较大区域的地质地貌在内的内容浅显、图文并茂的科普画册,开展针对贵州省、毕节市中小学生的乡土科普活动;
2、利用每年暑假,分别组织中学、小学生认识家乡的夏令营,参观博物馆、织金洞,观看反映本公园的科教片,游览本公园其它景区山水;
3、利用中国旅游节(5.19)邀请专家介绍徐霞客在贵州游览活动历史,激发青少年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4、利用地球日(4.22)邀请专家开展地学及环境科学知识讲座; 5、每年夏季,开展中学生“认识织金洞”摄影比赛活动(家长陪同),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出版;
6、利用环境日(6.5)针对贵州的石漠化现象,举办“爱护家乡”的水土保护主题环境日。
第三十五条 科学实践活动
与全国地质类、地理类专业院校进行协作,成立大学生实习、科研基地,为大中专生提供一处地学学习、研究基地。
1、建设织金洞地质科学教育实习基地,推动公园与贵州省内外高校签约,为地学专业院校提供地质科学教学实习和非地质院校提供科普教育活动场所;
2、免费或门票半价吸引大中学校到本公园组织教学、科普活动,利用公园户外的地质、动植物、生态环境和室内的地质博物馆及其内部实物和立体式展示
2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手段,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处学习科学知识的天然课堂,通过静态参观、动态互动的多种形式获取知识,开阔其眼界、拓宽其思路、培养其热爱地球、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美好心境,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十六条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1)组织地质洞穴专题团队游;
(2)举办“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科普专题活动”,并以此为平台举办其他节庆活动等,包括有纪念意义的地质公园周年庆典、地质公园活动周、活动月等”;
(3)举办“我所知道的织金洞”有奖征文活动,通过这类活动从科学层面宣传织金洞;
(4)针对游客举办科普和风光内容的国际国内著名洞穴专题展览。
2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
第三十七条 旅游客源市场 1、客源市场调查
目前,织金洞的客源主体是省内游客,占国内游客总数的58.5%,省外游客以四川、重庆、广州等地游客为主,占国内游客总数的60%以上,海外游客以香港、澳门、台湾游客为主。
2、市场定位
(1)国内市场定位:贵州省内、重庆、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福建等周边地区的游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的游客;
(2)海外市场定位: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的游客,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游客。
3、市场预测
以2011年各园区接待游客量为预测基数,采用自然增长率法进行游客量预测:
近期(2012-2015)预计旅游人数达到82.72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到1.24亿元;
中期(2016-2020)预计旅游人数达到124.95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到3.87亿元;
远期(2021-2025)预计旅游人数达到171.94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到7.74亿元。
第三十八条 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1)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传和推广,增加织金洞的客源和知名度;
(2)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利用地质公关网站、微博、团购、途牛、携程等多种途径,宣传营销织金洞地质公园;
3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3)促销策略,通过“大手笔”的旅游公关活动(地质旅游节、作为地方旅游公关活动场地等)、主题节庆活动(织金洞为主题的周年庆典、主题摄影、绘画展等)、大众媒体(策划录制织金洞地质科普教育片和风光片、织金人文风情片、旅游地理片体验片等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宣传)等手段对公园的地质旅游纪念品进行宣传推广;
(4)设计专题考察路线。 第三十九条 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1、 科普科考产品 (1)溶洞科普科考
以织金洞、雷子洞等溶洞为主要的科普科考内容,按科普考察的侧重点和深度来安排考察路线。
(2)针对石漠化现象的科普科考
针对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石漠化现象,开展专项的科普科考活动,增加群众对环境科学的认知,增强石漠化现象的改良。
(3)结合绮结河和织金洞的特点,设置户外体验型科普营地。 2、 观光旅游产品
(1)织金洞景区:以织金洞景点的洞穴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溶洞游览,以及附近的一线三槽(恐龙湖)大小槽口、绮结河峡谷漂流、落水洞、天坑群等(景)点。
(2)东风湖景区:以下红岩至东风大坝共四个景点的水上游览内容为主,并逐步开辟八仙洞和仙水湾两个景点;设置地质观光、水上漂流等旅游项目。可以借助码头开展多样的水上游乐活动。
(3)尊重上位规划和已有风景名胜区规划,结合已有规划开展旅游项目。 3、 休闲度假产品
(1)水域:水库休闲项目,水域的探险和漂流项目; (2)林区:林间野战、拓展运动;
(3)民俗风情:体验苗婚、参与制作特色饮食、特色饰品、特色居住、体
3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验制作旅游纪念品等。
第四十条 专题考察路线
提出四大专题专题考察路线:岩溶地貌专题线、溶洞专题科考线、水域风光专题线、峡谷景观与地下暗河专题线。
1、岩溶地貌专题线:
地质科普馆—绮结河岩溶峡谷—织金洞地下溶洞—地质博物馆—大小天坑—烈土石芽石林—卢家渡峡谷
2、溶洞考察专题线(织金洞内):
迎宾厅—望月楼—讲经堂—万寿山—望山湖—登天石级—水晶宫—灵霄殿—广寒宫—银雨宫—十万大山—寿星宫—塔松厅—采珠楼—迷宫—精武堂—云菇厅—出口
3、水域风光专题线:
下红岩—鳄鱼嘴溶洞—彭家寨峡谷—点葫芦—大河边峡谷—船头山—笋子岩(化屋苗寨)—东风大坝
4、峡谷景观与地下暗河专题线:
绮结河峡谷到地下暗河段:游艇漂流—缆车—旗鼓锁水—暗河—天生桥—恐龙谷—暗河—大小槽口—痴聋干悬谷—下红岩
3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二章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第四十一条 地质遗迹数据库
地质遗迹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五大功能模块组成:地质遗迹调查与登录子系统、地质遗迹GIS辅助评价分析与管理子系统、地质遗迹查询分析子系统、地质遗迹网上发布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地质公园数据库建设请专业的GIS公司或者高校科研机构承担,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1、规划近期(2012—2015年)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数据库,实现其运行和管理的两大职能,并在今后日趋完善。
2、规划中远期(2016-2025年)建设地质公园数据库分析系统,用于地质科研、公园监督管理管理和公园地质科普。
第四十二条 公园监测系统
成立织金洞地质公园监测中心,构建“全面覆盖、高效运转、统一指挥、沟通顺畅、快速反应”的指挥、控制和沟通体系,在织金洞、绮结河、大小天坑等主要的地质遗迹处安排监控设备,保护地质遗迹,安排大气、水文、岩石变化、环境等监测设备,建设适合织金地貌的监测系统,并将全部监测信息实施网上报送,做到实时监测。
第四十三条 网站建设
近期需要提升现有网站品质,建立中英文对照网站;增加地质科学科普、宣传等内容。结合织金洞地质公园数据库系统,采用智能化技术,开发面对公众的地质公园网站,内容包括公园地质的基本信息、公园特色、地质遗迹资源状况、规划概况、资源保护措施、科研科普状况、景区建设、公园管理、网上订票以及网上虚拟博物馆、织金洞地质公园活动宣传等内容。
3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第四十四条 道路交通 1、对外道路交通
由贵阳机场到达地质公园需要经国道G60,省道S307和S209可以到达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贵阳旅游客运中心车站(黔灵公园旁)有旅游专线到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
在中心城区设有3座车站,分别是织金站、织金北(绮陌)站。织金站位于城关片区西南部、西湖大道的西侧,以客运为主,兼有货运,规划成为本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客运集散中心。
在织金城区范围有两条高速公路——赤望高速(织普-黔织段)、厦蓉高速(清织-叙织段)经过,设有4处高速公路互通与城市快速路或主干道相衔接,形成进入中心城区的主要门户。在赤望高速(织普-黔织段)设有2处互通,即织金东互通和小木嘎互通,分别联系城关片区和绮陌片区;厦蓉高速(清织-叙织段)设有2处互通,即织金洞南互通和织金北互通,主要联系三甲镇和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厦蓉高速通过绮陌枢纽互通与赤望高速连通。
开辟跨省公路交通线:即织金—兴义(马岭河峡谷)—云南路南石林,构成与云南相连接的黔西南省外公路交通干线。
进一步开辟织金洞—黔西大方(百里杜鹃保护区)—重庆—四川景区相连接的黔东北省外公路交通干线。建设、改造以观赏岩溶景观为特色的省内公路交通干线。
2、内部交通
(1)电瓶车及清洁能源车道路系统
四个景区分别设置电瓶车停车场和电瓶车停靠点,电瓶车道路利用已有的交通道路和部分游步道,不再另行修建电瓶车道。在游客服务中心、有用地条件的景点建设电瓶车停靠点,方便游客候车休息。电瓶车间隔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运营方式灵活机动,随叫随停,方便游客随时搭乘。
3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2)游客步行系统
以旅游步道为主,宽1.5m-2.5m。路面铺装以当地石材为主,辅以其他天然石块、石板,同时步道边设置旅游指示牌及游客休息点,便于指引。在原有游步道的基础上,在绮结河景区新修游步道5km,织金洞景区新修游步道3.3km,东风湖景区新修游步道2.6km。
(3)水上游线
规划在东风湖景区开设水上游线,共37km,设置漂浮码头,开展水上游览,欣赏两岸峡谷景观或漂流、游艇等活动。
(4)停车场
织金洞公园区需公共停车场面积共计49800m2,其中:绮结河景区12000m²,织金洞景区21800m²,东风湖景区16000m²。
(5)内外交通连接 ①公路
升级或新建旅游公路连接周围乡镇到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服务点,如纳雍到六冲河景区服务点(岩脚寨),大关、龙场、自强到东风湖景区服务点(河丫口、王家寨)等。
②水路
在洪家渡坝坎下新建综合性浮动码头一座,使六冲河、东风湖一线尾部与公园区连接。在东风湖景区开辟水上游线37km,在原有水上设施的基础上选址开辟新码头3处,与游步道、交通干道相联系。
③干道
安织公路,天织公路,毕织公路,清织公路作为内外部交通主线,也是公园区内外的游览干道。完善官寨——红岩游览干道三级油路,全线长8.6km,是中心景区通往东风湖景区的游览交通干道,新建八仙洞——东风湖水库游览干线,全长2km。改造官寨老街北面500m长平行旅游交通道和400m长东端过境交通,解决官寨老街交通混杂的问题。新建官寨至洪家渡沿湖三级旅游公路。新建官寨
3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至绮结河—落水洞三级旅游公路。
④游览交通次干道改造
三织公路至一线三槽景点入口处的游览次干线,形成主次干线的东行游览系统。官寨至大寨连直升机场旅游公路干线。开辟官寨至大小天坑(罗圈)—石芽群的游览次干道。
第四十五条 水电设施 1、供水
新增日用水量为954m3。地质公园结合镇给水设施主要依托现有的市政管网和设施。供水系统均采用生活和消防用水合用的同一供水系统,各景区分别设独立的取水泵房、输水管、净水站、高位水池给水系统,消防用水采用永久高压制,消防用水贮于高位水池。
2、供电
采用旅游床位综合指标法进行负荷预测。预测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日用电负荷2250kw。各景区按需安排变配电室(站),出线采用双回路供电,在重要的景点或视觉敏感区尽量使用地下电缆。
第四十六条 环境卫生 1、公共卫生间
地质公园内在综合服务区、公共停车场、主要景点附近、旅游步道每500m处均设立公共厕所;在远离水源的自然景区内可采用免冲生态厕所(环保型厕所)。
2、污水总量、处置方案
污水量763m3/d,园区内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收集污水。所有产生污水的区域或服务点需按国家相关标准设立污水处理设施,并经进一步处理,达到杂用水标准后回用于绿化和灌溉等;雨水采取就近排水方式,防止冲刷地面,目前,公园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日产日清,并进行远距离处理,严格控制,防治污水流入洞
3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内,破坏洞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3、垃圾总量、处置方案
垃圾量住宿游客按1.5kg/d,非住宿游客按1kg/d计算,每天收集垃圾9t。 游览步道每100m设一处垃圾箱,垃圾箱要与景观相协调,禁止对景观环境造成影响,游客集散广场、门区、服务区、观赏点等游客集中区增设垃圾箱。
园区内至少建设1处垃圾转运站,垃圾由专人管理收集后送入转运站进行分拣:对可回收物实现回收利用;其他类型垃圾送往织金县有关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垃圾处理要及时,避免垃圾污染对织金洞内的环境造成破坏,影响游客观赏。
第四十七条 服务设施 1、餐饮与住宿服务设施
织金洞景区禁止新建住宿设施,在其他景区增建餐饮和住宿设施,餐饮的总体规模控制在5000个以内,住宿床位控制2000个内(包括乡村旅游接待床位)。
2、安全及医疗服务设施
规划门区游客服务中心设立医疗服务站,为旅游者提供急救、保健、咨询等服务。各园区设立紧急医疗服务点,为身体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的旅游者提供及时、专业的医疗急救处理。
3、通讯设施
织金洞邮电通讯规划已纳入织金县的总体邮电通讯规划之中,以县城为依托,并通过县城的交换中心进入全国和国际通讯网。
37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
第四十八条 土地利用
本公园土地利用开发结合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公园规划目标,保障地质遗迹保护及旅游景区必要用地,这些用地没有改变原有林地性质;控制旅游设施用地,适当增加必要的交通工程用地的的目标,对公园的土地进行少量的调控。(详见附录表格5)
(1)增加了部分公园设施用地0.1km2,主要增加的用地是服务区用地和水岸游览设施用地;
(2)交通工程用地,园区内新增道路1.19km2;
(3)公园居民社会用地减少0.02km2,织金洞顶的居民区涉及三个自然村(115户)搬迁。
(4)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0.2km2,
(5)增加部分绿化面积,分别为林地1.13km2和草地0.02km2; (6)滞留用地减少2.22 km2。
以上用地安排,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五章 社区行动计划
第四十九条 社区行动计划 1、近期行动计划(2012-2015)
(1)控制人口规模,在原有38000人的基础上保持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严防出现人口的大规模迁入;
(2)做好织金洞洞体对应地表居民搬迁工作,计划搬迁的自然村有官寨镇的关家、坡头、列戛,涉及115户居民的搬迁工作;
(3)改善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4)公园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优先安排园内和搬迁的有劳动能力的居民; (5)预测到2015年可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2、中期行动计划(2016-2020)
(1)改造织金洞周边村落,将其作为织金溶洞景区的旅游服务区; (2)政府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鼓励居民参与到地质公园的服务与经营活动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加当就业;
(3)充分利用已有居民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村一风情”的旅游接待村,发展民族风情接待,提高居民收入。
3、远期行动计划(2021-2025)
(1)通过地质公园的建设,改善区内就业环境,期末将增加2000个直接就业岗位;
(2)通过地质公园的有效管理和科普宣传,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
(3)鼓励地质公园周边原居民广泛参与地质公园建设、运营以及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制定社区参与的管理机制,确保居民在地质公园建设和运营中利益共享。
3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五十条 管理机构设置 1、管理机构设置
经毕节市编制办批准设立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为市人民政府直属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行使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利用和统一管理职能。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与贵州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核定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25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局长1名,副局长3名,总工程师1名。纪委书记1名,内设机构科级领导职数16名。
地质公园管理局下设地质公园服务中心,属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为事业单位编制92人,负责地质公园建设的具体工作。
2、职能部门设置
公园管理局下设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计划财务科、地质监察大队、绿化环保科、人事科、宣传科、信息科、旅游管理科、市场营销科等10个职能部门。
第五十一条 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规划配备本公园地质专业人员3名、企业管理5人、旅游业管理3人、建设园林专业人员5人。
第五十二条 导游人才及其培训
向各旅游学校招收专业导游,并培养当地人员成为公园的导游。规划导游80人。对导游队伍进行地质知识、野外实践培训,每年至少2次,每次2周。
在管理办公室可设专职或兼职导游培训教师2名,有针对性的对本地质公园相关的基础知识培训。
第五十三条 管理层培训
4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每年有计划的完成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主要部门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
第五十四条 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近期建设项目功能分为三种,分别是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科普、旅游服务、基础配套。
门区主要项目包括:地质公园大门、公园信息中心、公园地质博物馆、游客集散广场和停车场等。
各景区主要项目包括:本景区大门、综合服务中心、门区餐饮购物区、森林游步道、电瓶车道、景观亭台和停车场等。
第五十五条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本公园是一个成熟的旅游景区,本次估算只包括地质遗迹保护、科普设施、科普研究和少量必要的其它设施。
1、 投资估算
本公园总投资2.16亿元。其中,地质遗迹保护设施投资2500万元、科普设施投资1200万元、科普研究投资估算300万元,服务设施投资估算1亿元等。
2、 资金筹措方案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是已经开放多年,已经初步建有接待设施,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分类按多渠道筹措资金:
(1)外部基础设施项目(地质公园外部道路的升级新建、移民安置、环境改造等)已经纳入省市计划,正在实施;
(2)公园内规划的主要道路建设资金2700万元,列入毕节市政府计划; (3)公园内的休息亭、游船码头等小型设施项目200万元,从公园经营收益中解决;
(4)地质遗迹保护、科研课题、科普解说牌、博物馆展陈资金4000万元,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毕节市政府配套解决;
4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5)其它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餐饮、娱乐、购物、住宿等1亿元设施建设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解决。
4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附 录
表格 1 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经度 ZJ-1 ZJ-2 ZJ-3 ZJ-4 ZJ-5 ZJ-6 ZJ-7 ZJ-8 ZJ-9 ZJ-10 ZJ-11 ZJ-12 ZJ-13 ZJ-14 ZJ-15 ZJ-16 ZJ-17 ZJ-18 ZJ-19 ZJ-20 ZJ-21 ZJ-22 ZJ-23 ZJ-24 ZJ-25 ZJ-26 ZJ-27 ZJ-28 ZJ-29 ZJ-30 ZJ-31 ZJ-32 ZJ-33 ZJ-34 ZJ-35 ZJ-36 105°53′9.84″ 纬度 26°48′12.38″ Y X 18588102.647 2966211.101 18588620.355 2965630.942 18585426.612 2964576.417 18583223.866 2963700.871 18582084.977 2961932.142 18581614.745 2960824.904 18585092.852 2959156.662 18585200.792 2957500.957 18586126.984 2957380.254 18587953.562 2958105.939 18589082.418 2958998.099 18589640.777 2958834.233 18589792.505 2959307.624 18590271.965 2959101.274 18591678.572 2959349.570 18593646.394 2959841.707 18593998.403 2960199.785 18594187.084 2960888.516 18595297.194 2961286.157 18596401.773 2962408.943 18597761.255 2960958.424 18598289.268 2960709.590 18598835.489 2959999.504 18600304.215 2960054.126 18600261.731 2960321.167 18601226.721 2960903.802 18601111.408 2961267.949 18601420.933 2961340.779 18601748.665 2962020.520 18601002.164 2963404.278 18600799.262 2964078.133 18600795.265 2964955.291 18601627.625 2965241.132 18602291.412 2965279.533 18604538.897 2964610.615 18605466.047 2964848.653 105°53′28.44″ 26°47′53.41″ 105°51′32.56″ 26°47′19.87″ 105°50′12.62″ 26°46′51.90″ 105°49′30.98″ 26°45′54.69″ 105°49′13.71″ 26°45′18.82″ 105°51′19.16″ 26°44′23.88″ 105°51′22.66″ 26°43′30.06″ 105°51′56.14″ 26°43′25.94″ 105°53′24.10″ 26°43′49.10″ 105°53′43.47″ 26°44′17.83″ 105°54′36.39″ 26°44′12.38″ 105°54′9.25″ 26°44′27.72″ 105°54′26.54″ 26°44′20.91″ 105°55′17.50″ 26°44′28.65″ 105°56′28.83″ 26°44′44.17″ 105°56′41.66″ 26°44′55.72″ 105°56′48.68″ 26°45′18.05″ 105°57′28.96″ 26°45′30.69″ 105°58′9.24″ 26°46′6.90″ 105°58′58.04″ 26°45′19.44″ 105°59′17.07″ 26°45′11.22″ 105°59′36.63″ 26°44′48.01″ 106°0′29.80″ 106°0′28.33″ 106°1′34.24″ 106°0′59.35″ 106°1′10.57″ 106°1′22.63″ 106°0′56.02″ 106°0′48.87″ 106°0′48.98″ 106°1′19.19″ 106°1′43.23″ 106°3′43.84″ 106°3′38.01″ 26°44′49.41″ 26°44′58.10″ 26°45′16.78″ 26°45′28.64″ 26°45′30.92″ 26°45′52.92″ 26°46′38.06″ 26°47′0.01″ 26°47′28.50″ 26°47′37.57″ 26°47′38.64″ 26°47′16.32″ 26°47′23.80″ 4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ZJ-37 ZJ-38 ZJ-39 ZJ-40 ZJ-41 ZJ-42 ZJ-43 ZJ-44 ZJ-45 ZJ-46 ZJ-47 ZJ-48 ZJ-49 ZJ-50 ZJ-51 ZJ-52 ZJ-53 ZJ-54 ZJ-55 ZJ-56 ZJ-57 ZJ-58 ZJ-59 ZJ-60 ZJ-61 ZJ-62 ZJ-63 ZJ-64 ZJ-65 ZJ-66 ZJ-67 ZJ-68 ZJ-69 ZJ-70 ZJ-71 ZJ-72 ZJ-73 ZJ-74 ZJ-75 106°3′49.51″ 106°4′29.05″ 106°5′23.06″ 106°7′17.76″ 106°7′30.96″ 106°7′50.75″ 106°8′51.76″ 106°9′8.55″ 106°9′14.55″ 106°9′34.81″ 106°7′18.60″ 106°7′23.23″ 106°9′25.37″ 106°9′25.07″ 106°8′55.50″ 106°9′25.38″ 106°9′18.22″ 106°8′57.28″ 106°8′16.14″ 106°8′22.57″ 106°7′11.88″ 106°6′21.99″ 106°4′57.64″ 106°3′46.05″ 106°3′17.47″ 106°2′52.02″ 106°2′7.45″ 106°1′25.40″ 106°1′27.25″ 106°0′24.19″ 26°47′36.11″ 26°47′43.08″ 26°47′10.87″ 26°46′49.41″ 26°46′59.29″ 26°46′31.68″ 26°46′17.83″ 26°46′28.56″ 26°45′15.09″ 26°44′56.39″ 26°48′14.77″ 26°49′52.90″ 26°51′16.42″ 26°51′25.87″ 26°51′49.46″ 26°51′57.06″ 26°52′24.25″ 26°52′28.56″ 26°52′7.24″ 26°51′54.54″ 26°51′17.62″ 26°50′16.94″ 26°50′12.24″ 26°49′56.57″ 26°49′22.66″ 26°49′35.05″ 26°49′48.75″ 26°49′34.62″ 26°49′18.92″ 26°49′8.32″ 18605780.408 2965230.160 18606870.877 2965453.837 18608371.393 2964475.264 18611546.029 2963842.242 18611908.094 2964149.449 18612462.164 2963304.629 18614151.804 2962893.191 18614612.615 2963227.827 18614799.133 2960967.660 18615364.175 2960397.133 18616450.372 2962108.715 18611546.029 2966469.961 18611647.067 2969491.624 18614996.624 2972092.949 18614985.652 2972383.699 18614162.776 2973102.344 18614354.780 2973338.236 18614780.350 2974179.062 18614201.099 2974307.111 18613071.093 2973639.957 18613252.126 2973250.462 18611310.625 2972096.681 18609949.648 2970216.791 18607621.453 2970052.172 18605648.747 2969553.004 18604868.266 2968502.706 18604162.084 2968878.245 18602927.769 2969289.684 18601770.257 2968845.330 18601825.115 2968362.576 18600086.103 2968022.454 18599383.915 2967539.700 18598431.353 2966461.139 18596827.512 2965169.816 18595461.537 2964626.717 18592981.936 2963886.129 18592729.588 2963546.006 18591199.634 2966092.803 18590538.663 2966317.863 106°10′14.69″ 26°45′51.67″ 105°59′58.62″ 26°48′52.82″ 105°59′23.83″ 26°48′18.03″ 105°58′25.41″ 26°47′36.48″ 105°57′35.82″ 26°47′19.17″ 105°56′58.70″ 26°46′55.72″ 105°55′56.64″ 26°46′44.73″ 105°55′19.34″ 26°48′7.82″ 105°54′38.06″ 26°48′15.29″ 注:本次勘界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主要拐点GPS定点误差10m左右。
4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表格 2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统计表 类型 主要景点及景物名称 大类 类 亚类 数量 地貌景观岩石地貌景观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亚类溶洞:织金洞、勾腰岩落水洞、黄土坡出水洞、小妥倮落水洞、小妥倮出水洞、燕子洞(小槽口洞)、大槽口洞、小黑洞、夹岩洞、黄家岩洞、老鼠洞、雷子洞、小痴聋洞、大痴聋洞、马落洞、苗洞、鳄鱼嘴溶洞。(17) 峡谷:绮结河岩溶峡谷、黄土坡箱状峡谷、坉脚岩溶峡谷、大槽口箱状峡谷、卢家渡峡谷、彭家寨峡谷、大河边峡谷、化屋基峡谷、狗掉岩峡谷。(9) 天生桥:黄土坡南天生桥、黄土坡北天生桥、小妥倮天生桥、犀牛望月双眼穿洞(上层天生桥)、犀牛望月天生桥、天谷天生桥。(7) 47 天坑:大罗圈天坑、小罗圈天坑、大痴聋天坑、小痴聋天坑、夹岩洞塌陷漏斗。(5) 天窗:小槽口天窗(1) 柱峰:旗鼓迎宾景点—单面山峰与柱峰、笋子岩(天竹峰)柱峰。(2) 峭壁:船头山峭壁、关刀岩悬崖、大鹏展翅峭壁。(3) 干悬谷:痴聋干悬谷(1) 石牙:列土石林-石芽群(1) 岩溶泉:龙井岩溶泉(1) 溶帽山:煤洞坡溶帽山(1) 点葫芦褶皱构造观景点(北望) 下红岩小型褶皱构造 3 靴子山(船头山)褶皱构造观景点(东望) (注:绮结河峡谷、六冲河峡谷两岸峭壁上小型构造显现十分明显,也是很好的构造景观,数量很多,不胜枚举) 织金洞地层界线 1 地质 剖面 地质构造构造形迹中小型构造
4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表格 3 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简要情况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地质遗迹名称 绮结河岩溶峡谷入口 旗鼓迎宾景点—单面山峰与柱峰 勾腰岩落水洞—暗河入口 黄土坡南天生桥 黄土坡箱状峡谷 黄土坡北天生桥 黄土坡暗河出口 坉脚岩溶峡谷 小妥倮落水洞—暗河入口 点 位 北 纬 26˚44′17.03″ 26˚44′23.47″ 26˚44′54.81″ 26˚45′00.84″ 26˚45′06.68″ 26˚45′12.51″ 26˚45′15.64″ 26˚45′35.96″ 26˚45′40.30″ 26˚45′43.13″ 26˚45′46.15″ 东 经 105˚51′37.67″ 105˚51′31.75″ 105˚51′26.48″ 105˚51′26.57″ 105˚51′25.36″ 105˚51′24.83″ 105˚51′24.70″ 105˚51′00.92″ 105˚51′46.81″ 105˚51′48.32″ 105˚51′50.65″ 105˚52′22.51″ 105˚51′59.65″ 105˚51′55.18″ 105˚52′27.42″ 105˚52′35.81″ 105˚52′47.76″ 105˚52′52.72″ 105˚53′05.03″ 105˚53′17.12″ 105˚53′49.51″ 105˚54′40.91″ 105˚54′28.11″ 105˚54′14.99″ 105˚53′34.83″ 46
特征描述 洞口均呈梯形,顶边宽60m,底边宽68m,高50m。 长轴335m,短轴270m,深度大于154.5m。 长轴335m,短轴宽255m,深度大于116.5m。 由左右两座天生桥组成,桥体间为灰岩相连接。 桥面宽约500m,桥下暗河已开通游览。 长轴310m,短轴175m,深度215m ,坑底海拔1075m。 高60m,宽50m,跨度82m,桥下为绮结河地下河道。 长890m,最大宽度为350m,深度326.2m,底部海拔为999.8m。 洞口矩形,绮结河由此进入暗河,到六冲河边出露。 椭圆形,长轴360m,短轴240m,深度大于128.5m。 椭圆形,长轴105m,短轴宽70m,深度大于45m。 总长度12.1km,有13处大厅,472个厅堂,总面积70多万 m。洞道最宽跨度达175m,最大高度达2150m,洞厅面积上万m的就有5等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省级 地方级 地方级 省级 地方级 世界级 10 小妥倮天生桥 11 小妥倮暗河出口 燕子洞(小槽口洞)26˚46′12 —恐龙谷暗河游览33.61″ 线入口 26˚46′13 大罗圈天坑 40.72″ 26˚46′14 小罗圈天坑 54.63″ 26˚46′15 犀牛望月双眼穿洞 31.76″ 26˚46′16 犀牛望月天生桥 36.37″ 26˚46′17 小槽口天窗 40.50″ 26˚46′18 天谷天生桥 41.54″ 26˚46′19 大槽口箱状峡谷 45.65″ 大槽口洞—暗河入26˚46′20 口 55.90″ 26˚47′21 痴聋干悬谷 03.28″ 26˚47′22 列土石林、石芽群 00.33″ 26˚46′23 大痴聋天坑 34.83″ 26˚46′24 小痴聋天坑 33.19″ 25 织金洞 26˚46′03.4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个,其中最大的“十万大山”洞厅27万余m。洞厅宏大雄伟,沉积物种类众多,洞内景观华美壮丽。 洞长2km为当地居民战乱时期躲避兵匪祸患的地方。 长110m,宽54m,深>45m。 26˚47′20.30″ 26˚45′27 龙井岩溶泉 47.50″ 点葫芦褶皱构造观26˚46′28 景点(北望) 22.53″ 笋子岩(天竹峰)26˚48′29 柱峰 43.51″ 26˚46′30 小黑洞 28.14″ 26˚46′31 夹岩洞塌陷漏斗 23.50″ 26˚46′32 夹岩洞 23.50″ 26˚46′33 织金洞地层界线 09.13″ 26˚46′34 黄家岩洞 04.92″ 26˚46′35 老鼠洞 17.97″ 26˚46′36 雷子洞 28.26″ 26˚46′37 小痴聋洞 34.36″ 26˚46′38 大痴聋洞 33.96″ 26˚46′39 马落洞 46.92″ 26˚46′40 苗洞 58.17″ 煤洞坡背斜、溶帽26˚46′41 山观景点(东南望) 23.45″ 下红岩小型褶皱构26˚46′42 造 01.56″ 26˚45′43 鳄鱼嘴溶洞 52.68″ 26˚45′44 彭家寨峡谷 50.88″ 26˚47′45 大河边峡谷 55.62″ 靴子山(船头山)26˚48′46 褶皱构造观景点54.77″ (东望) 26˚48′47 船头山峭壁 19.55″ 26˚48′48 化屋基峡谷 47.52″ 关刀岩悬崖(上有26˚48′49 溶洞、栈道) 37.14″ 26˚47′50 大鹏展翅峭壁 58.04″ 26˚46′51 狗掉岩峡谷 50.18″ 26 卢家渡峡谷—深切河谷 105˚54′49.81″ 105˚54′54.57″ 105˚58′18.78″ 106˚06′45.72″ 105˚51′55.20″ 105˚52′48.18″ 105˚52′48.18″ 105˚53′30.28″ 105˚53′55.48″ 105˚54′05.80″ 105˚54′14.56″ 105˚54′14.48″ 105˚54′32.42″ 105˚54′12.40″ 105˚53′47.81″ 105˚55′00.56″ 105˚55′16.42″ 105˚55′33.12″ 105˚56′20.79″ 106˚00′24.96″ 106˚01′54.66″ 106˚03′10.73″ 106˚04′44.10″ 165˚04′51.57″ 106˚06′41.14″ 106˚09′44.30″ 47
省级 地方级 地方级 省级 省级 地方级 旱洞,实测总长度181m。 地方级 地方级 洞口呈三角形,高9.8m,底宽地方21.7m,可探洞道24m。 级 高倾角竖洞,实测总长度为40m,地方洞穴深度为36m。 级 实测长度131m,已用工程沟通织地方金洞,成为其出口。 级 全长185m。 地方级 尚未详探。 地方级 竖井,井深90m。 地方级 实测总长546m。 地方级 地方级 地方级 位于彭家寨峡谷水面上方不远,洞地方口高约15m,宽约10m, 级 省级 省级 地方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表格 4 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边界标识牌坐标 拐点编号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拐点坐标 经度 105°52′17.83″ 105°52′33.07″ 105°52′54.47″ 105°52′59.05″ 105°53′5.55″ 105°53′29.96″ 105°53′33.58″ 105°53′28.52″ 105°53′32.01″ 105°53′53.34″ 105°54′11.53″ 105°54′38.26″ 105°54′28.35″ 105°54′5.31″ 105°53′51.77″ 105°53′48.49″ 105°53′25.51″ 105°53′20.73″ 105°53′12.86″ 105°52′56.66″ 105°52′50.58″ 105°52′36.90″ 纬度 26°46′33.82″ 26°46′17.89″ 26°46′18.23″ 26°46′23.29″ 26°46′39.22″ 26°46′28.42″ 26°46′22.47″ 26°46′11.87″ 26°45′56.7″ 26°45′49.17″ 26°46′14.88″ 26°46′34.92″ 26°46′37.44″ 26°46′41.07″ 26°46′43.87″ 26°46′47.77″ 26°47′0.48″ 26°46′58.16″ 26°46′59.46″ 26°46′54.54″ 26°46′55.77″ 26°46′42.98″ Y 18586686.700 18587111.299 18587702.473 18587827.952 18588003.990 18588680.648 18588782.061 18588644.549 18588744.165 18589335.189 18589832.072 18590566.252 18590291.806 18589654.461 18589279.857 18589188.346 18588550.957 18588419.243 18588201.754 18587755.166 18587586.800 18587211.756 X 2963167.447 2962680.004 2962694.612 2962851.219 2963342.805 2963015.011 2962830.521 2962505.454 2962038.940 2961811.597 2962606.432 2963228.306 2963304.213 2963411.221 2963494.858 2963614.172 2964001.141 2963928.665 2963967.132 2963812.497 2963849.211 2963453.067 注:本次勘界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主要拐点GPS定点误差10m左右。
4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表格 5 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用地序号 代号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备 注 合计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用地名称 地质公园规划用地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公园设施用地 居民社会用地 交通与工程用地 林 地 园 地 耕 地 草 地 水 域 滞留用地 面积(km2) 占总面积的比例(%) 人均(m/人) 2现状 170 1.5 2.69 44.6 2.06 6.92 15.7 规划 170 1.6 3.88 2.06 6.94 现状 100 规划 100 10.7 0.94 6.51 2.28 26.90 1.21 30.82 4.08 8.62 7.93 现状 -- -- 规划 -- -- 18.19 18.19 10.70 0.88 1.58 1.21 4.07 11.09 11.07 6.52 45.73 26.24 22.24 13.71 289.93 274.69 39.88 33.25 -- -- -- -- -- -- -- -- -- -- -- -- 52.59 52.39 30.94 14.66 14.66 8.62 13.48 9.24 2012年现状总人口67450人,其中游客29200人,职工250人,居民38000人。 2025年规划总人口76400人,其中游客76400人,职工300人,居民40000人。 注1:其中“—”表示不适用。
注2:第03项的人均面积计算基数,只计算在项用地内居住的人数,不含游客数。游客数是指旅游高峰季节的日平均数。
4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规划组成员
组 长:李同德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院长、高级工程师
国家级地质公园专家库 专 家
副组长:刘家仁 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研究员 助 理:翟 林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师
范智超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规划师
成 员:其和日格 中国地质调查局 教授级高工(地质)
李学东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 生态旅游专家 周 园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规划师 马 骢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规划师 姜文韬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规划师 陈文一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刘 宇 贵阳天之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开发部主任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