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河区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新人教版5

2022-04-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诚信的经典论述,能理解诚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故事。 2.观察身边的诚信行为,搜集相关事例。

3.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演讲并联系生活践行诚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信”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说说自己的感悟。 课件出示: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生思考、讨论,交流感悟)

师小结:“人”“言”为信,言而有信,“信”字最初的含义,表明了一个人可贵的品质,就是诚实。“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这节课,我们将开展以“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板书:人无信不立)

【设计意图】由《论语》节选篇章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资料展示,知“信”

1.(1)下面是李同学搜集的两幅图。仔细观察图片,分别写出与“诚信”有关的一个成语。 课件出示:

1

预设 ①一言九鼎;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根据你的积累,再写出一个含“信”字的成语。 预设 背信弃义、言而无信等。

2.(1)搜集“信”之名言,小组派代表黑板展示。 课件出示: 名言示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尤大。——杨简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今中外关于“信”的名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信”的理解。 (2)每个小组派成员参加比赛,讲述有关“信”的故事或背诵相关名言。 三、思维拓展,思“信”

1.阅读漫画,阐述寓意。

2

预设 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诚信的社会现象,意在呼吁人们以诚待人,打造诚信社会。 2.阅读下面两则新闻,谈谈你的看法。 课件出示:

新闻一:2020年2月3日,苏州工业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苏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现场发现1万余只假冒伪劣的一次性口罩,随后,执法人员当场对假口罩予以扣押。

新闻二:2020年3月,深圳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涉嫌抄袭被举报,作为深圳市教学名师和经典阅读推广人,胡校长大抄特抄,有些作品甚至和山东女教师王爱玲的文章一字不差。一时间知名校长抄袭成瘾的新闻火爆网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预设 (1)苏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假口罩和知名校长胡红梅抄袭的行为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悖。(2)只有讲诚信,社会才会文明,国家才会兴盛。

3.学生列举身边关于诚信的故事,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师适时点拨、总结、评价。 师小结:坚持诚信,就会赢得信任,诚信是获得信任的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四、演讲实践,说“信”

学生活动:

1.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演讲稿,说说如何才能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做出总结评价。

2.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形成“说诚信话,做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行为准则。

师小结:诚信是为人之本,相信今天的诚信教育仅仅是我们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诚信的力量

3

可以点石成金。我们要崇尚诚信: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着诚信上路。

【设计意图】通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行动践行“信”。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这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了搜名言、讲故事、看漫画、做演讲等多项活动,并都由学生自己承担与完成。这节课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在读、写、听、说等能力的训练中,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文体。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憎分明的语言特色,学习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结合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文体。

2.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3.对和平人士表示赞赏,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罪恶行径进行谴。呼吁人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

通过品味文中爱憎分明的语言,让学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并能激发学生捍卫世界和平的意识。

(一)基础知识,检测学习 1. 字音检测

初衷(zhōng) 公祭(jì) 宝鼎(dǐng) 国殇(shāng) 野蛮(mán) 杀戮(lù) 篡(cuàn)改 抵赖(lài) 颠(diān)倒 辱(rǔ)没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无处遁(dùn)形 惨绝人寰(huán) 2.掌握释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杀戮:指大量杀害,大规模地屠杀。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右翼: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或反动的一部分。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5

缅怀:怀念;追想(己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磅礴:气势)盛大。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丑态百出:意思是比喻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3、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二)整体感知

1. 你了解南京大屠杀吗?你知道是谁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滔天罪行吗?仔细阅读这篇新闻评论,弄清楚作者是针对什么事件展开评论的。

了解。 日本。 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都爱好和平,但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作者是针对这样的事件展开评论的。 2. 仔细阅读这则新闻,思考: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是什么?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3. 请说说本则新闻评论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本则新闻评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三)文本探究

4. 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先叙述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5. 本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

本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

6

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作者先是通过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6.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记”这一分论点。

7. 作者是如何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进行批判谴责的?

作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罪恶行径进行谴责的:①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行为与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历史的罪恶行径进行对比,从而使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的行为激起人们的愤怒;②运用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进行评论。如“野蛮”“惨绝人寰”“杀戮”等词语的运用,就体现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③通过世界正义之士和组织对日本的态度来体现,比如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日本和平演讲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额态度。

作为一名中学生,想想怎么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100字左右)

由于这是一篇新闻评论, 学生对这种文体比较陌生,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不深入, 故而学生掌握不到位。 在以后的复习中, 要带领学生多欣赏几篇新闻评论, 激起学生阅读新闻评论的兴趣。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学生先自己讨论, 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虽然时间不长, 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沿用这种方法。

7

18《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

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参考答案:

1 2 名称 旅人桥 建造时间 约282年 特点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石拱桥 历史悠久;巧妙绝伦;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赵州桥 约605年 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全桥结构匀称 3 历史悠久,坚固美妙;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桥卢沟桥 1189-1192年 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4 5 6 江东桥 长虹大桥 双曲拱桥 800年前 1961年 解放后

二、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点拨:

绘制赵州桥示意图,要认真阅读课文,画出主要特征,标示重要数据。

在建筑技术上有许多创造 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 钢筋混凝土拱桥,世界上所仅有的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8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个典型的例子。 既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又显示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4.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将卢沟桥和两岸河堤相比较,突出了卢沟桥的坚固。

5.引用。如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的和感染力。

6.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四、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89到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1.....1......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6米到1.6米。桥宽约与河面平.1....2......8米,桥面平坦,几乎..行。

参考答案:

1.“大约”“可能是”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增强了表述的准确性。

9

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说明更符合实际情况。

3.“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了修建时间,起止时间明确;“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做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具体;“约”表示大概,去掉后变成完全确定,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五、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见课本)

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材料(一)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 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为材料(一)是一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著名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2.材料(二)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 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地写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便给读者留下了美丽动人的印象。 而课文是说明文,基本上是客观而平实地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即使有摹状貌之处,也是为了把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不是为了写景抒情。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