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名,不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明什么时候悄然与世界秩序有联系了?那些虎视眈眈的政治家们是否要重新审视他们对文化的态度?兴趣驱使下,我开始去了解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及他的这本著作。
塞缪尔·亨廷顿,于1927年出生,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18岁毕业于耶鲁大学,1949年即23岁时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直到2007年退休,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美国政府、军事政治、战略、军民关系、比较政治和政治发展。然而噩耗传来,美国哈佛大学网站2008年12月27日发表声明,塞缪尔·亨廷顿与世长辞。
作者写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背景原因的,1933年夏,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论,而作者在该文中的观点“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引起人们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鉴于人们对着篇文章的兴趣、误解和争论,我似乎需要进一步阐述它所提出来的问题”,由此,作者决定写下这本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已被翻译成22种语言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怀着对这位已逝的学者的尊敬,我写下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或者说对作者试图说明的理解,以及提出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拙见。
何为文明?亨廷顿参考一些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观点著作,提出文明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放弃欧洲人19世纪提出的单一标准来判断什么事文明化的,即存在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2.文明和文化都涉及到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3.文明是包容广泛的,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4.文明终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但它们同时也在演变,是动态的。5.文明本身并不
能维持秩序。当代的主要文明有: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在“文明之间的关系”中,作者指出文明之间关系演变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遭遇、冲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多文明状态。
何为文明冲突?亨廷顿给出他的观点:在微观层面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在伊斯兰国家与东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一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未来的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了解了文明和文明冲突的含义之后,我其实更好奇作者是由何处得到启发,从而把文明放进世界秩序重建的框架中进行分析的?事实上对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应当按照哪一种范式建立的问题,在亨廷顿之前,早有人提出“软权力”理论范式,强调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的主权斗争的新领域。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权力的问题,恰恰就是把文明和文化引进国际关系中来。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的许多重要事态发展都与文明的范式相一致。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为了更好了解作者所说的文明冲突对世界秩序重建的影响,我自己查阅了有关资料,在这里就把大家都关注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来讲。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力主张以伊斯兰教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净化社会,建立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伊斯兰国家和秩序,尤其在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国际形势和中东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动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以更强劲的态势冲击中东各国政坛。阿尔及利亚、苏丹、约旦等
国家的原教旨主义在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政府活动。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构成了中东和平进程上难以 超越的障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原教旨主义组织一直反对阿以和谈,主张通过“圣战”抗击以色列和美国等西方大国。由此也可看出这些伊斯兰国家与西方的和平之路也是十分坎坷的。其中的原因,一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时一场深刻的冲突,这也是亨廷顿提出的“微观层面上的断层线”;二是由于美国和西方国家长期偏袒以色列;三是在这些原教旨主义组织者看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导致他们伊斯兰教一些传统的丢失的最主要原因。以上一些观点借鉴于 一篇论文,即《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二期刘中民的《冷战后伊斯兰教影响中东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历史走向》。文中所讲的十分契合亨廷顿所讲的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关系,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本书。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例如作者本人所说的,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并逐渐加剧;在维也纳国际人权大会上,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领导的西方同伊斯兰教和儒教国家的联盟发生了对抗,前者谴责“文化相对主义”,后者地址“西方普世主义”,等等。
亨廷顿提出新的看法,引起世界的反响,但是我们在赞许他的同时,也要看到这本书也同样存在跟其他一些西方学者的著作一样的诟病。第一,亨廷顿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做到脱去“美国人”、“西方人”的外套,言语间都透露着他作为一个美国人的骄傲,并且时时让我觉得他站在西方那边(很显然在身份认同上他确实可以这样做,但是在这里他却是一个学者,不是吗?),“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和对西方普世文明的大肆宣讲。还有就是处处可见对美国利益的维护和对美国失去霸主地位的担忧。比如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地方讲到:西方提倡核不扩散符合世界所有国家维护国际秩序和国际稳定的利益,然而其他国家却认为核不扩散是为了维护西方的霸权利益。这一情况反映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与安全利益可能受到核扩散影响的地区强国之间在核扩散上的分歧。对于作者赞成的这个看法,我不敢苟同,而且我相信全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二,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无论是“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部件导致美国要为此对中国实行独裁,中美之间因据说中国向伊朗转让核技术而发生对抗”,还是“尽管美国作出了强烈的抗议,中国还是破坏暂时停止核试验的协定而进行核武器试验”。亨廷顿俨然以一种不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尽管中美两国已经往来这么多年。再就是对中国的发展,在亨廷顿看来这是对美国的一种威胁。在讲到人权问题时,他举到一个例子,美国曾对中国威胁说,如果中国不在人权上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便不给予他最惠国待遇,但结果是,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在北京受到了甚至不给面子的待遇,美国对此做出的反应是放弃原先的政策,将最惠国待遇和人权问题脱轨。作者在最后指出,不仅西方的影响削弱了,而且西方在民主问题上的自相矛盾还减弱了它在冷战后的世界促进民主的愿望。由此可看出,作者觉得中国的崛起对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促进民主产生了阻碍。
这是不明智的,甚至与作者在一开头所阐述的支持多远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