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2022-10-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中国民族器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 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传 统。它的传统虽然悠久,但就其发展来看,进 展很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也只能靠口 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由于每个艺术家的审美 观点、艺术修养和演奏风格等不同,就使得其 演奏同一作品所表现出的音乐内涵也不尽相 同。民族器乐艺术发展没有一条可以遵循的现 成法则,发展之初也只能处于改编和移植的模 式中,直至21世纪,这种状况才开始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开始 呈现出新的气息。随着创作作品数量的增多, 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也日渐扩大。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关注。人们对音乐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要 求,也越来越强烈了。 那么什么是时代性,什么是民族性呢? 近几年,大家都讲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 音乐作品,对于音乐的时代性也有一些争议。 笔者认为:音乐的时代性是和时间、地域、社 会风尚、哲学、艺术思潮和群众对音乐的爱 好,以及音乐家对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们对自 己的艺术创造的认识和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20世纪华人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和曲目 积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改编移植的:另一种 是创作的。这两种虽然是并行发展的。但从时 间走向来看,初期是以改编为主,后来则以创 作为主。改编始于1901年初期,它是在民族 器乐领域进行的。如汪昱庭将古曲《浔阳琵 琶》改编为琵琶曲《浔阳夜月》又名《浔阳 画姚莹莹 曲》,继而柳晓章又将其在1925年改编成为合 奏曲《春江花月夜》。总之,民族器乐的改编 范围越来越广泛。 自20年代起,民族器乐才真正进入创作 时期,可以说。1923年是20世纪民族器乐创 作的起点。刘天华酝酿八年之久的二胡曲《病 中吟》就是在这期间问世的,还有二胡曲《空 山鸟语》、《闲居吟》,琵琶曲《虚籁》等,也 发表于2O年代,反映了20年代民族器乐的全 貌。 回顾这个世纪,民族器乐的发展走向历历 在目,体裁形式有着很大的改变,20年 代——40年——70年代除了独奏曲、合奏曲 外,室内乐的发展也同样令人注目:70年代 以后,体裁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可以说:这个 时期,各种体裁形式几乎是应有尽有。 音乐的时代性不仅同作品的题材内容、思 想感情、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有密切的关系。 也同民族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民族的文化建设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 文化的“根”,音乐的民族性也是“根”,无论 是它的形成或是发展,都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政 治和文化历史的发展;都是植根于同其他民族 文化历史长期相互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首先要认识作为 “根”的意义,决不采取抛弃、割断的态度, 要自觉地在继承弘传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各民族 的经验,去进一步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 责任编辑姜艺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