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生物概念集锦PDF

2022-11-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高 考 生 物 概 念 集 锦

(2017.课标Ⅱ.3)蛋白质的盐析是指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盐溶液后,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凝集并从溶液中析出。

(2018.课标Ⅲ.30)分泌蛋白是指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如胃蛋白酶等消化酶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消化道中起作用的。

(2019.课标Ⅲ.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工具,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016.海南卷.14)细胞的显微结构是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核仁等结构。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但在电子显微镜下能观测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如生物膜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及厚度,各种细胞器的内部结构等。

(2018.海南卷.7)胞吐作用是指细胞中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中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质膜处与质膜融合,融合的膜开口向外,将囊泡包裹的大分子排出细胞。

(2014.大纲卷.32)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013.海南卷.3)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不同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能不同,所以,活化能是特定化学反应的基本属性。

(2013.课标Ⅱ.6)细胞分化是指一个细胞(如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产生各种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同的各种细胞的过程,其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酶一般也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即不同细胞之间存在的酶可以不同,但所有的细胞都有要维持其生命(这是所有细胞类型都需要的基本功能)这一共同的特征,这一特征所需的酶是共同的,如有关能量代谢的酶等。

(2017.海南卷.7)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2019.课标Ⅱ.2)无氧呼吸是指由葡萄糖无氧发酵形成的丙酮酸,在缺氧的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的过程,其产物是乳酸或者乙醇

(2014.海南卷.7)光合作用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2015.海南卷.9)净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光合速率(或强度)与呼吸速率的差值 (2017.课标Ⅲ.3)吸收光谱就是指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通常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值为纵坐标绘制吸收光谱(曲线)。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实际上是指光合作用在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反应,可用O2的释放速率或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2012.大纲卷.31)净光合速率是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克鲜重每小时释放O2的微摩尔数表示。

(2013.大纲卷.31)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

(2016.课标Ⅱ.31)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

(2017.课标Ⅰ.30)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2018.课标Ⅲ.29)光合面积是指以叶面积为主的植物绿色面积 叶面积系数(LAI)是指作物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是指植物的光补偿点。 (2013.海南卷.5)赤道板是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此的位置,而细胞板是植物细

胞胞质分裂时,由一些小泡聚集、融合而成的一种结构,是形成细胞壁的中间产物之一。

(2013.海南卷.6)造血干细胞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于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内的各种血细胞。

(2016.海南卷.9)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因此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同样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即具有全能性。

(2016.课标Ⅱ.1)“干细胞”是可分化的一类细胞,但不一定是未分化的细胞,特别注意的是除了胚胎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全能干细胞外,其他的“干细胞”前如果有特定的修饰词,通常是指某种具有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这类细胞虽是可继续分化的“干细胞”,但它们已经从全能干细胞分化而来。

(2019.课标Ⅰ.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人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广泛存在,有利于细胞的自然更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2017.课标Ⅲ.2)癌细胞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其内部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转变成不受机体控制、能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其特点是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等,癌细胞需要从其生存环境(如机体或培养液)中获取营养物质才能生存,营养方式未发生变化,仍属于异养。

(2018.海南卷.14)易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基因重组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配子;另一种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可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2018.课标Ⅰ.6)基本培养基是指能满足某一菌种的野生型或原养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少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等)合成能力的菌株类型,因此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有机营养成分才能使营养缺陷型正常生长。

(2014.海南卷.21)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015.课标Ⅰ.5)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指m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流动的过程。

(2017.海南卷.25)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015.海南卷.29)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016.课标Ⅲ.3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往往是染色体上基因的部分碱基对发生改变。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或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涉及其上多个基因的排列顺序或数目的改变,故涉及的碱基对较多。

(2016.课标Ⅰ.6)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某个基因占该基因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对于某单基因遗传病来说,个体只含有一个致病基因就表现发病的情况下,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2018.海南卷.28)环境是指除基因型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中既包含定性因素,也包含定量因素,因此环境作为自变量要比单因素自变量的情况复杂,对因变量即性状表现型的影响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所以在设置自变量时,要保持同一组内的环境尽量一致,

这是确定不同组间环境差异的保证;不同组之间的实验处理要有足够的差异,以体现因变量的差异。

(2017.海南卷.20)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

(2017.课标Ⅲ.4)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如温度、渗透压、pH)总是维持在狭小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

(2018.海南卷.9)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指细胞外液而非体外环境液体。 (2017.课标Ⅰ.3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无论是血浆晶体渗透压还是胶体渗透压,其大小均取决于单位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2014.课标Ⅰ.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稳态是指机体内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它是通过机体的调节形成的,又称为内环境稳态。 (2014.海南卷.27)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018.课标Ⅱ.2)协助扩散是指一些极性或带电的小颗粒物质不能直接从高浓度跨膜到达低浓度一侧,需要辅助蛋白的协助才可以实现跨膜运输。

(2019.课标Ⅰ.4)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是指传入到神经中枢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是指传入到神经中枢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有关细胞分泌肾上腺素,该激素作用于心脏。

(2013.海南卷.27)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2017.海南卷.27)内环境是指细胞外、体内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2015.海南卷.17)体液调节是指机体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激素是体液调节的主要物质。

(2013.海南卷.21)过敏反应是指免疫反应过程中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现在根据过敏反应的特点可被分成几类。

(2014.海南卷.13)体液免疫是指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分泌大量抗体分子进入血液、体液,作用细胞外病原体、毒素,使其丧失作用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是指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使感染的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细胞的能力。

(2017.课标Ⅰ.4)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应答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015.课标Ⅱ.29)反义基因通常是指根据核酸杂交原理设计的,针对特定靶基因的反义核酸(反义RNA或反义DNA),该反义核酸可抑制特定靶基因的转录或翻译,从而抑制特定蛋白质的表达。

(2019.课标Ⅰ.29)“气孔因素”是指干旱缺水会诱导根尖及叶片快速合成ABA,ABA作用于气孔(保卫细胞),促使气孔开度减小或关闭,影响CO2的供应,使光合速率因CO2供应减少而降低。

“非气孔因素”则是指干旱缺水使叶绿体的光合性能降低,如光反应下降,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2013.课标Ⅰ.5)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016.课标Ⅱ.5)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019.课标Ⅲ.31)S型曲线是指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其数量会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S型曲线中趋于稳定的最大种群数量等于K值。

(2012.海南卷.18)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015.海南卷.22)群落是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017.海南卷.18)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使彼此的生态位发生改变。若实力相差悬殊,竞争的结果往往会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2018.海南卷.2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013.海南卷.29)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的概念不同。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态(不受损害)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2017.课标Ⅱ.3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012.海南卷.17)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

(2013.海南卷.24)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等)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2014.课标Ⅰ.30)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015.海南卷.23)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是指食物链上营养物质流动的不同环节,其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生物(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013.课标Ⅱ.3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而形成的结构,包括垂

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2015.课标Ⅱ.3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其数量会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一般在种群数量为1/2K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2012.海南卷.19)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2015.海南卷.2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016.课标Ⅲ.3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015.课标Ⅱ.4)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热能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能维持自身相对稳定是由于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019.课标Ⅰ.31)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食物链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营养级是指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

(2017.海南卷.2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在外力影响下可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改变或破坏后可恢复到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015.海南卷.28)直接价值主要是指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如食用、药用及工业原料等,以及有非实用意义的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

(2018.课标Ⅲ.37)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灭菌则是指使用较为强烈的理化方式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

(2013.海南卷.30)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因为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的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013.课标Ⅰ.40)蛋白质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蛋白质的技术。

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

(2015.海南卷.31)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016.课标Ⅰ.40)载体是指承载外源基因的DNA或RNA分子。 基因表达载体是指其所承载的外源基因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的载体,故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具有克隆位点(即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位点),可导入宿主细胞。)外,还需具有基因表达所必需的启动子和终止子。

(2018.课标Ⅰ.38)“转化”是指裸露的核酸(主要是DNA)进入受体细胞的过程,也称为遗传转化。

(2013.课标Ⅱ.40)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是指甲、乙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甲、乙两个物种进行有性杂交产生的后代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故不育。

(2018.课标Ⅲ.38)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移入一个已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 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移入一个已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的实验技术,是实现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重要技术手段。

(2019.课标Ⅱ.3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离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在培养基中培养,以获得需要细胞(如愈伤组织)或个体的技术。其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013.海南卷.4)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膜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014.海南卷.3)膜蛋白指的是膜(主要是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载体,运输物质进出细胞。

(2014.海南卷.16)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藻类等,一般以细菌数量为最多,其中固氮菌、硝化细菌及腐生细菌等多为有益细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