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批判的地域主义景观设计

2022-08-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浅析批判的地域主义景观设计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在给世界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外来强势文化造成的均一化及同质化

对景观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回应这一问题的理论思想于20世纪开始逐渐形成。本文通过分析这种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并佐以世界各地的一些实践应用案例,试图探讨分析对这一理论思想的理解及其对中国景观设计今后发展方向的启发。

关键字:全球化;批判的地域主义;景观设计

21世纪,人类迈入了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其影响也是巨大的,不仅发生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但问题也随之接踵而至,尤其是对于那些较晚接触到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负面效果尤为明显。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加速,在城乡建设上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再加之经济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地方都采取了以廉价的标准化生产施工方式,盲目模仿所谓的“国际风格”。而作为城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园林,或者说景观设计,也陷入了一种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尴尬局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为求发展而变得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忽视各地区的特点,导致我国的城乡建设呈现出单一、贫乏的面貌,不仅破坏了各地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特色,也使生态环境陷入了危机。

[1]

而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可以说是对全球化发展所造成的问题的一种回应,它是以城市、建筑、景观等领域为基础的一种设计思潮,对全球化持开放、批判的态度。不同于旧形式的地域主义倾向于与全球化对立,批判的地域主义主张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进行双向批判,消除区域性与全球化之间的对立,弥补和改善大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其强调设计应当基于场所和体验,并希望恢复被现代主义所摈弃的人文尺度,使设计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这种设计思想可以说对全球化持续加温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2

1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地域性”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之后到20世纪中期已经逐渐变成了被商业主义、集权主义和沙文主义所利用的工具。

[3]

而最初作为一种建筑潮流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历史却并不是很长。这种思想最早萌芽于乌拉圭艺术家佩德罗·费加里(Padro Fecari,1861-1938)。20世纪初,他就敏锐地发现到了国际化给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在1915—1919年期间,他就如何解决和表现拉美地域化问题,提出了应当建立一种与国际特点相融合、全新而又具有本土特征的表现方式,并第一个制定了地域主义的文化道路。费加里所提倡的是批判地接受国际化和地域文化,而不是把两者简单对立,这对此后拉美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之后,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注意到了国际风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了地域主义的概念。首先,他认为这个概念与之前人们印象中的地域主义不同,因为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变化,而单单是对历史先例的模仿或地方材料的运用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应当被抛弃。其次,他也不完全赞成“回归自然”,相较于对景观的纯粹欣赏,他更倾向于让景观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现状,让当地人能体会到家的感觉。此外,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被他纳入了这一思想的考虑要点。同样的,他也没有将地域主义作为抵制全球化的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在两者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虽然芒福德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却为后来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981年,当代希腊建筑理论家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及其夫人历史学家L·勒弗夫尔(Liane Lefaivre)在《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开始替代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来承担解决当代所出现的问题的使命

[2]

,并指出批判的地域主义重要的特征是“批判

性”和“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①。[4]在《批判的地域主义之今昔》中,他们赞成以“自检、自审、自我的估价”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性和地域性,同时对全球化和保守的地域主义提出批判。[2他们认为过去的商业主义和浪漫的地域主义是以“本土的真实性”(True to Region)来反抗其他地区因素观念的入侵,并以民族性为限定的地区建筑元素来对其加以保护,而这实际上创造了一种“熟悉化”(Familiarization)的怀旧建筑,使人产生身临本地区共同历史的幻觉中。[1楚尼斯和勒弗夫尔不提倡这种做法,他们建议要批判地评价地方文化,引入现代策略对其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使其超越狭隘的地域观念。

1983年,美国建筑史学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在其《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和1985年出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地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而清晰的设计思维来进行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响应。他对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阐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特点:(1)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一种边缘性的实践,虽然它批判现代化,但对于现代建筑遗产中解放和进步的方面也不会全然拒绝;(2)批判的地域主义是自觉限定边界的建筑学(consciously bounded architecture),强调的是使场地上的构筑物产生一种领域感,即“场所——形式\"(place—form)的产物;(3)批判的地域主义把建筑看成是一种建构(Tectonic)现象,而不是把它当做建造环境还原成一系列杂乱的布景式片段;(4)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诸如场地、气候、光线等与场地相关的要素;(5)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人们通过触觉获得的经验与视觉获得的信息同等重要;(6)批判的地域主义试图培养一种不会过于封闭的、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7)批判的地域主义在逃避了“普世文明”冲击的文化间隙中成长繁荣,这是对目前“中心—边缘”这样一种不充分的文化模型的反对。[1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曾提出艺术方法就是“使表现对象变陌生”、“把一个对象从通常理解的状态变成新的感知对象”,借此达到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芒福德首次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地域主义中,楚尼斯夫妇沿用了这一说法。

2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景观中的实践与应用

虽然批判的地域理论起源自建筑,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这一思想同样对景观设计有着启发意义,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下,虽然一方面景观规划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但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特色也受到了挑战,可识别的区域越来越少,城市被淹没在均一化及同质化的景观模式洪流中。由批判的地域理论出发的实践探索,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2。1白雨馆

白雨馆位于日本大阪府藤井寺市,由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和建筑师坂车昭共同设计,是集住宅、工作室、学生公寓、儿童活动室的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住宅,总用地面积405m2,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约300m2。

[2]

这个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很好地利用了场地的光线,营造出了光影的变化,又将日本传统园林中的枯山水形式进行了元素的提炼,结合现代技术与手法,创造出了典雅含蓄的“新和风\"景观.[3]

白雨馆强调了人对光的体验。“白雨馆”之名来自日本诗人佐佐木仟朗的同名诗作

[2]

为了体现这一主题,建筑二楼的墙壁顶部留空并安上了玻璃,日光透过玻璃照进室内,随着室外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光影变化,尤其是在雨后或清晨,水滴附着在玻璃上,透过光线的照射,在屋内的白墙上产生光影斑驳的效果,确实让人产生了“白雨”的联想。而室外的庭院则从枯山水中提取了竹子、砂砾和景石这些元素来表现日式园林的传统精髓,但有别于传统的是设计师通过现代的形式与抽象布局重新利用了这些元素,使得它们虽然源自传统的地域文脉,却又超越了传统。

从白雨馆的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对日本地域文化的尊重,但这种尊重并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对传统超越性地运用,从中也体现出了他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

2。2拉斯·阿普勒达斯景观住区(Las Arboledas)

拉斯·阿普勒达斯景观住区(Las Arboledas,1958-1961)位于距墨西哥城大约20公里的地方,主要由墨西哥著名的国际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1902-1988)规划设计,是一个以牧场为基础为马术爱好者开发设计的住区。

在这个项目中,巴拉干运用了抽象简洁的形体、浓烈的色彩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材料等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使光影效果融入了整个环境肌理中,形成富有浓郁本土气息的建筑景观空间。[5]

从拉斯·阿普勒达斯的景观平面图(图1)可以看出,建筑和园林小品几乎都是十分规则的几何形和直线,这体现了巴拉干对于现代理性的追求,他说:“我们发现如果想要减少对美好景观的破坏,并创造良好的建筑形式与其相适应,我们不得不选择计件的形式、抽象的特征、极端的直线、平坦的表面、常用的几何形体来设计建筑物。\"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全盘接受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他保留了其中积极的一面,同时意识到了现代主义追求统一性而抛弃个性的缺点。

图1 拉斯·阿普勒达斯景观平面图

在拉斯·阿普勒达斯景观住区,巴拉干对于色彩的运用十分大胆,他从地域文化中提取出了鲜艳的色彩。在入口处,有一面被涂成了红色的灰泥墙,沿着主要的道路延伸,逐渐消失在远处的绿化中(图2).由红墙所勾勒出的林荫道的终点是贝尔广场.广场中的喷泉从墙的一角流出,在深绿色树木和木栅栏的映衬下,落入平静的长方形水池中,动静结合(图3)。再往后便是由桉树林形成的林荫道,其末端是饮水槽广场。这个广场原本设计来专供马匹饮水,由三个色彩各异的要素组成:一条黑色石头组成的引水渠、一面倒映着斑驳树影的白墙和一面蓝墙(图4)。5]可以说,鲜艳的色彩就是墨西哥民族个性表达的方式之一,是使其有别于其他地域的一个特征.

图2 入口处的红墙

图3 贝尔广场 图4 饮水槽广场

除此之外,在巴拉干的作品中,还能体会到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他利用围墙将庭院变成一个内向性的空间,又通过水体的动静对比,使庭院显得更幽静,这都体现出了他对于宁静的追求.再借助光影,让自然的树木在人造的构筑物上投下婆娑的影子,营造出诗意的空间,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感受。

巴拉干的设计是现代主义与地域特色的结合,对于两者,他都是批判的,但是通过恰当地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使之具有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关心更深层次的意境与人类的精神世界,表达自己对理想化传统生活的渴求。

2。3烛台点文化公园

烛台点文化公园(Candlestick Point Cultural Park)(图5)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的海湾,紧邻烛台体育馆,占地约7。3公顷,基地以前是城市的碎石垃圾堆积场,由美国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主导设计。

图5 公园鸟瞰

在详细地分析了基地现状后,考虑到地块的季风导向和常年主导风向,哈格里夫斯设计了数排沿着海岸线弯曲延伸、由土堆成的人工风障山,在最里侧的山上开了一个大缺口,引导海风进入,称之为风门,并且将其作为公园的主入口。同时,又将迎接海潮的两条人工水湾延伸到公园腹地,把园中“U\"形园路的两个临水端点设计成了景观平台(图6)。

[2]

图6 观景台

烛台点文化公园的设计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强调了地域本身所特有的元素:海风、水、船舶、码头和碎石垃圾堆成的海岸。哈格里夫斯的设计以开放的空间构图来组织景观的空间,颇有点受到大地艺术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自然但不貌似自然(Natural but not natural looking)。”他强调对于自然和场所的尊重,对于场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利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原样环境的大面积保留,而是用艺术和生态的手段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场所精神得以体现。

[2]

哈格里夫斯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体现在他不过分强调功能和形式,而是更注重与原场地的呼应、人与自然在其中的对话交流.

3结语

我国景观设计如何在弘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同时又能紧跟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或许能给与我们启发。

在对待全球化带来的大同化与保持地域个性化的冲突问题上,批判的地域思维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态度。对于前者,它批判地吸收现代主义中合理的设计手法、价值体系等;对于后者,它也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地域文化的过去,而是跳脱开传统的表层显现,吸收其思想内核,再通过表层变异、结构变换和隐性关联等设计手法,把传统地域文化的本质纳入到现代的体系框架中来。批判的地域主义景观设计的核心仍旧是传统地域文脉的继承,但这种继承却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所谓古镇或古典园林虚有其表的拙劣模仿,而是在吸收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方式的一种再现,这也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指明了一个方向。中国的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思想内涵的积淀可以说是非常深厚的,独有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个体系.而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又该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寻求传承、创新与突破?墨西哥、日本等国家的这些批判的地域主义景观设计无疑值

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批判的地域主义还强调景观的人文尺度,把对于地区的地理、气候、材料、色彩等都纳入了考虑范围之中,这样就保证了同样的设计在这个地方是契合的,是成立的,而放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显得突兀与格格不入,彰显了地域的独特性。只有扎根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上,回归本土文化,研究汲取其营养,才能突出特色,进而再思考更深一层次的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才不会导致“千城一面”,才能保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至于被裹挟着被动前进。

参考文献

[1] 双燕.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园林设计[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2] 沈守云. 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3] 宋珊。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景观设计实践[J]。 上海工艺美术, 2011(4):48-49. [4] 陈少武, 刘兴. 浅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J]. 华中建筑, 2011, 29(5):12—13. [5] 陈游. 路易斯·巴拉干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景观[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9):

182-1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