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学情分析

2022-04-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年级共有22个班,6个实验班,16个普通班。

总体来看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他们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从日常的阅读、写作习惯都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还处于一种比较散乱的,幼稚的状态,尚没有形成主动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加之课业负担较重,能够投放到语文学科的时间自然是少之又少,对于作文,通常情况是:题目出来了,忙忙的东找西找的去拼凑材料,而不会静下心来,审题、立意、构思……从自己头脑里往出拿东西,想让他们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简直是天方夜谭。

实验班的情形又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能写得一手好字,文章看起来也蛮像那么一回事,但若细细推敲起来,漏洞还是很多的,充其量也只是将手中的那只笔驾驭的稍稍纯熟一点而已,而且一个突出的弱点:受当今韩寒、郭敬明等校园派作家以及玄幻类小说的影响,大多晕晕乎乎,头脑不很清楚,对于传统的文章更是不屑一顾,也很难静下心来写一点对自己的成长更为有益的东西。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对比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与

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思考与探索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精神生活的品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本人在语文教学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点点成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笔者只想从思维与写作的层面做一点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1.认清思维规律,拓展思维空间。

现代所谓灵感、下意识、潜意识,第六感等应该都属于思维的范畴。

对于思维的研究,古已有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所说的“神思”,应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

清代黄叔琳注解时指出:“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寻心智之象,约有二端:一则缘此知彼,有校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源,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 意思是:专心致志的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

中国人对思维方式的研究颇象写意画,重其神韵,只做粗线条的勾勒,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做法颇象油画,要把一点点细微的光影的变化都表现出来,因此才有了思维通

道这样的说法。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跛足而方向正确的人,能超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如果把思路比作道路,思维方向的重要性便由此可知。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概念,英国认知科学家德·波诺倡导横向思维。思维视角的不同,决定了思维的前进方向。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向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散开去,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或范围等约束,并从这种扩散或者辐射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不同的结果。

发散思维包括联想、想象、侧向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收敛性思维是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便最终得到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收敛性思维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科学抽象等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形式。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具有互补的性质。不仅在思维方向上互补,而且在思维操作的性质上也互补。美国创造学学者M.J.科顿,形象地阐述了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必须在时间上分开,即分阶段的道理。如果将它们混在一起,将会大大降低思维的效率。

发散性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收敛性思维向一个方向聚集,在解决问题的早期,发散性思维起到更主要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后期,收敛性思维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人善于使用发散性思维,有人则善于使用收敛性思维。发散与收敛的失衡,在成人和孩子身上都有所体现。成年人善于运用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失去了很多发挥想象力并由此从中选择的机会,孩子想象力丰富,却不善于熟练地运用逻辑。

对于思维的训练,应该说从娘胎里就开始了,一个生命要生存下去,当然就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去适应新的环境,只不过这种训练是在人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且缺乏一定的体系。

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想像、联想的训练,前几年比较流行的快速作文法当中的思维训练部分,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广大师生也在参与的过程中从中受益。这样的训练是必要的,有效的,也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

滨海学校位于美丽的象山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滋养着这里的人民,以塔山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和以开渔节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成为这一地域人民的骄傲。

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渗透文化理念,开拓学生的视野成为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节以《拾回童年的记忆》为主题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课。

课堂在一曲优美的《大海啊,故乡》的主旋律中展开,以一篇《海的女儿》唤醒学生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关于童年的记忆。

这样的作品是怎样诞生的?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现象,明确本课的任务,再以极简约的语言对思维方式加以概括,就进入训练阶段。

在此步骤分别以鱼、石、海等看似简单,实则文化意蕴极其深厚的物体对学生进行思

维拓展的训练,如鱼,可以想到现实的鱼和不同时代文化创造中的鱼,海洋鱼、美人鱼、人面网纹盆当中的鱼……鱼是谁的祖先?鱼又象征了什么?鱼在西藏的命运变迁,鱼在《边城》的出现等等等等。

至于石就更加可圈可点了,女娲炼石补天之石如何悬在天上,如何落在凡间,如何在贾府出现,如何系着你的前缘,如何又远离了人间……学生享受到的是一桌文化大宴。

再以海的博大转入乡土情节,一路行来,恰如行云流水,思路畅通无阻。再以几个小问题进行巩固训练,一堂课就满满的了。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散发,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可调控。

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在训练的前期,大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任意妄为,视接千载,思通万里,兴之所至,笔之所至,结果学生由一个小小的点竟能愆生出一个大部头的科幻故事,且自己陶醉其中,真正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我想,吴尔芙《墙上的斑点》之类的意识流文章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在学生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往往会自己对已有的作品进行反思,这时,适时的补充一

些方法,如将几个看起来没什么联系的词组成一个故事,将一组有联系的事物以拟人化的方式引入你创造的世界等,如此训练下来,既可以将学生散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又可以规定思维的方向性,让学生明白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同时,也意识到在思维的游戏里此路不通的真正含义。

在训练了一段时间“发”的功夫后,就可以训练“收”的技巧了,即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这要容易的许多,只要你手头拥有丰富的资料,将其归类,让学生提炼观点就可以了,操作过程很象给材料作文中对观点的提取,也可以结合作文教学的审题、立意进行训练。

总之,思维的训练对哪一个学科都是必要的,进行的好,由此形成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在作文训练中,关键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了解思维定式,走出雷区,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灵动的状态,真正找到能让自己的心灵为之震颤的东西,由此切入,不需十分用力,流于笔端的东西已可称之为情真意切了。

2.正确区分文体,写什么象什么。

一段时间以来,话题作文成了考场的新宠,于是乎,高考、会考、期末考、期中考、月考…….逢考必考话题作文,这样一搞,学生高兴,老师也觉得蛮轻松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多了,自主性强了,学生都有的说,有的写了,可谓皆大欢喜了。

然而,这样搞也带来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文体界限淡化了,学生写的文章都成随笔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寓言、故事……这些各具风格的文学样式到了他们手里,统统的都成了“四不象”了,各样句式、各种手法杂糅在一篇文章里,看着蛮轻松蛮优美的样子,细一推敲起来,就漏洞百出,这对高一阶段的作文教学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如何夯实基本功,正确区分并准确运用各种文体呢?苏教版的教材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结合授课的内容零星的安排了一些作文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

对待记叙文,学生虽说已有了几年的写作经验,但是流于笔端的东西还显得十分稚嫩,已经是高中生了,作文中还经常出现小红、小刚等属于小学时代的句子。

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是爱发一些议论的,但遗憾的是,往往说了一大篇,不知所云,脱离中心论点的居多,更有甚者,说着说着就离题千里了。

散文是他们最爱的,但往往有情无景、有景无情,无病呻吟者居多。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何在繁忙的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渗透作文文体教学的内容呢?

只能是因陋就简,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醒,不断的提醒,学到议论文,就要讲清论点、论据、论证,如何设置分论点,如何起承转合,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学到记叙文的内容,就要适时的讲明记叙的六要素,如何叙述,如何描写;学到小说,就要讲明情节、环境、人物……时时刻刻将文体挂在心头。

在规范文体的同时,我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另辟溪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写作习惯在某一种文体上深入挖掘,多写多练,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为将来的高考多做一点准备。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混淆记叙文和记叙性散文的文体界限的现状,我曾尝试着有意识的引导那些擅长记叙的同学写作小小说,小小说的故事性强,而且文体极为鲜明,加入

恰当的叙述和描写,在一片散文的海洋里特别抢眼,也更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基于这种考虑,我在设计《要有描写意识》(见教学案例)这一作文指导课时,在作文指导材料的选择以及随堂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无一例外的都选用了小小说这种文体样式,在作文训练时,抓住一点练深练透,真正让他们写什么象什么,学生在深入领悟了描写要生动形象细致的同时,也对在小小说中如何恰当的进行叙述和描写有了更为深刻与直观的认识。

近些年,有些地区的高考作文提倡用 “戏剧体”、“文言体”、“报告体”、“访谈体”、“寓言体”、“诗歌体”、“网络聊天体”等形式进行创作,只要符合命题的要求,只要符合文体的特点就可,旨在文体创新上有所作为。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些新鲜样式的文体倍受中学生的青俫,我的学生刚刚就给我奉上一篇文言习作,颇有大家风范,在此时若提出规范文体的要求就未免大煞风景了,学生的积极性是要保护的,只是不要忘了适时的提醒一句:文言文也是有小说、散文、议论文等严格的文体划分的,只是古人的作品更讲究布局谋篇,论证更为严密,更加写什么象什么。

提到议论文,让老师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一阶段的学生,世界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对什么都爱发表一点议论,这种议论往往是粗浅的,不成熟的,体现在作文中,他们所谓的议论文都成了一批夹叙夹议的作品,在一篇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观点统领全篇的情况,即使有,也往往结构松散,缺乏严密的论证过程,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说的好听点可以称之为议论性散文。

我也曾探讨过这个问题,是学生不会写吗?应该不是,关于这种文体的要求已经反反

复复强调许多遍了,学生听的都烦了,更多的因素是不愿意写,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写到哪,这应该是造成学生目前这种写作现状的根本原因。那么加强规范的议论文的训练就成为当务之急,饭是一口一口吃的,真是急不来呀!

3.关注生活,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目前学生在写作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无病呻吟者居多,假大空思想泛滥,写出的东西要么思想极端,调子灰暗,要么趾高气扬,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从根本上讲还是基础过于薄弱,平时练笔太少。他们往往把做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板起面孔做文章,而忽视了自己每天正在面对的真实的生活,忘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正在于自己每日的所思所感所想,还不会及时的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作文和做人是相通的,学生如果天天说假话、空话,无异于塑造着虚伪的人格。我们要教育学生把写“诚实”文章与做诚实人融为一体。发挥作文教学育人的功能。

“言为心声”,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发掘潜在的情感因素,把生活作为写作的第一来源,鼓励学生回味自己的希望、失望、悲哀与喜悦,描述过程中的心路变化,尽量避免言之无物,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使写作真正回归到真实情感中去。

我非常欣赏我的一位学生的写作心态,她的父亲是渔民,她在作文中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在讲述着她的故事,父亲如何出航,家人如何翘首以待,父亲的烟袋、手上的老茧,忙时的勇武、闲时的轻松……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平实的文字中流露的是对父亲的挚爱真情。

曾有一段时间,一度在想,要都象她一样,该有多好。

时间依旧流逝,学生流于笔端的文字朴实了许多,然而依然鲜有佳作出现。

这一次的作文带给我一点点惊喜,是必修三模块的终结测试,考场作文。这种欣喜不在于他们打了高分,而在于他们开始说真话。一个我平时不怎么看好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就在几天前的一个夜自修,不知怎么,心情异常低落,刚巧有两个同学在搬桌子,打算换下位子。我莫名的生气,莫名的朝那个男生发了火……那个男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被我训的面红耳赤,估计越想越委屈,后来甚至连眼圈都红了,还流了泪,我心里马上暗骂自己……可以想象当时的我肯定很丑,像个泼妇一般……以一颗纯洁干净的心去看生活,生活会因此而美好,不要等到伤害了别人才去清洗,心里也会因此多一道伤痕的……”我无法相信这样的语言出自一位平时老师公认的品质恶劣的学生之手,我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错了?十六、七岁的孩子,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当她们真正将心门打开时,流淌出的东西同样令人震撼!

这是另一位同学的作品:“……高中生活是最难熬的,来学校的最初几天,每天夜里总难以入睡,窗外工地的大灯照亮了我的眼睛,同学的呼噜声充斥在狭小的空间,扰人心烦,回想起他们那令人讨厌的行为,心里更加恼火,更深一层的加剧了对生活的厌恶,生活已无乐趣可言,一个人躺在床上,反复思索,内心无法平静……”我想,这应该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父母两次打来电话,说他没有按时回家,但是,你看,现在的他有多可爱!

是呀,当学生把书写自己的生活变为一种习惯,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在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生活,道德水准在一步步的提高,这种收益是潜移默化的,是足够他们受益终生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经过上面的一番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滨海学校高一阶段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后,也找到了一点解决问题的路径,我们说,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就解决问题的力度来说,其能量还是不可忽视的,但作文教学和整体的语文教学一样是一个渐近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所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关注自己的生活,写出源于自己心底的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无定法,但就高一阶段学生的作文现状而言,打通思维通道,正确区分文体已经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迅速的打破瓶颈,让学生心情愉悦的登堂入室?相信更多的同行都在探索,我们也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以期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生活状态,因材施教,使每个同学都能够从写作中获得快乐。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当是其中的涂鸦者,让我们运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一幅更新更美的图画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