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力资源论文

2020-09-20 来源:客趣旅游网
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航运 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中国13亿人口,9亿 在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首先必须实现农村的小康。相对于城市发展 来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的生产力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 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 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农业富余劳动力多、整体质量低,表现最为突出。 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出现一个明显的新趋势,即物质 资本的经济收益率日益下降,而人力资本的经济收益率日益提高,且明 显地超过了前者。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不发 达国家过剩的是质量较低、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力资源,他们严重 缺乏的是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源。科教兴农,人才为本。如果 没有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为依托,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村奔 小康,农村教育应先奔小康,否则 ,农村人才匮乏将是制约“三 农”发展最大的瓶颈。

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三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 主要依靠农村人力资源的普遍提高,如果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并加以合理配置,就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面临着经济全 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 于推动中国的农村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靠开发耕地等 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很小,而靠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

力资源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比较优势。现代化、集约型 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这一切都依赖 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需要。

二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 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农村人力 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又称为农 村“劳动力资源”。它也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指在农村范围 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质量则包括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专 长和思想观念等等方面。自古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 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由于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一直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进行开发,加上建 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 源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 一 ) 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状况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最显著的数量特征就是基数大、增长快。截至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 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 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2、 农业剩余劳动力多。 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现有生产能力,农业生

产只需2—2.2亿劳动力,大约有1.1— 1.3亿人为隐蔽性失业;同

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又以每年6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我国人 口将达到15亿,届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5亿人。过剩的农业 劳动力与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存在着争就业、争资源的矛盾,往往 由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生产者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如土地、资金)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土地,许多地方一定30年不变,实 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这些因素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 的发展。基本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 重越来越小,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农业类专业在整 个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也必然下降

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落后。在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

的占7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2%,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2.6%。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 有所改变,但总体看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有1.2亿人之多,要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一部分流入城 镇,从事第三产业,但也存在盲目流动,大量闲置问题。

4、

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2003年我国乡村从 业人员中,女性劳动力为22850万人,男性劳动力为26121万人,男 女比例基本上是平衡的。从下图可以看出,从1980年的14456.2万 人到2003年的22580万人;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力的比例也处于不断 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3年的47%。这是因为由于市场经 济的拉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 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而且农村转移劳动力多以青壮年男 性为主,文化程度较高,致使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上升。女 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一个 新的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 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 科技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 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不适应农 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 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农村

人力资源的质量。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 不高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 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 不足三分之一。要让农民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就需要对传统 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进行农业经营、农业创业等方面的培 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举措。然而,现在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农村 的基础教育和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发展,但政府对农业技 术方面投入的专项资金减少了,培训规模变小了,有些开了几十年 的农民学校一夜之间关门了。

2 、 科技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

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

3 、 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 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的吸收和反应很慢,适应和参与市 场经济的能力弱。一部分农民由于思想观念守旧、落后或是自身的 懒惰,只能将其就业局限在原有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上,使得生 产出来的农产品总是因为供过于求而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还有一些 农民自己筹办工厂,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现代 企业管理的理念,工厂规模不大,现代化的程度较低,结果造成了 资源的大量浪费,工厂的效益不高,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 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经 济的竞争,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 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由于受多年来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发展格局的影响,我国城市化 水平偏低,只有29%,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达到了80%—90%, 与我国等收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0%。所以,大 量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使我国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在世界上 属于超小型。目前,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为174公顷,澳大利亚75公顷, 欧共体农户平均耕地规模40公顷,日本大约1公顷,我国农户平均耕地

规模仅0.4公顷。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 例失衡,其后果是:①农村产出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人们不愿意 从事农业生产;②小规模生产采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差,经济效益不明 显,因而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③难以有效地吸纳劳动力。这与 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要求驾驭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先进的 科学技术不相适应。也就是说,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小规模经营的条件 下,其专业素质难以充分发挥。农村资金比较短缺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 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 民不富裕。

三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 、 加强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的手段。我国政府 应多方位地筹措农村教育和培训的资金,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 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1)扩大教育投入,积累教育资金,实施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农村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全面提高文化素 质。而提高文化素质的先决条件就是加大教育投入。为此,要提高农村 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 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和行政开支,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优先落实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的“奖、贷、助、补、 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与制度。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 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大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积极

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保证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基本素 质。农村的产业化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 质和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农民需要终身教育、职业培训。

(3)重视对农村女童的教育和妇女的培训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中女性劳动力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女性劳动力 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加强对我国农村人力资 源的开发切不可忽视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和重视对女童和 妇女的教育和培训,农村女性勤劳、心灵手巧,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职 业培训,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很有帮助 的。

(4)重视农村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积极为农村经济服务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 人员队伍,而且更需要一大批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乡土人才。乡土 人才是农村开发应用和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带头人,是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 新型农民。我们要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把开发农村乡土人才作为一项 战略任务来抓。特别要着眼当前,按需施教,培养急需乡土人才。与此 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农村人才开发体系,完善信息系统,建 立地区人才库,解决农村严重的智力回流障碍,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 系统化管理来开发农村人才。 2、 增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增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增强农 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上,因为农业人员是农村人力资源中的宝贵财富, 他们推动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增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十 分必要。在农村,应该建立和健全一套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农业科技 人员应该独立于基层组织之外,同时,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也是必不可少的。

3、 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和专长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而目 前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村中这些劳动力都愿意到非农产业就业来增加 自己的收入。事实上,农业并不是弱质产业,而是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的有利可图的产业。农村劳动力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农业内部和 拓展了外延的农业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4、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顺应农村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 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 资源的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建立一种有 效的管理制度。即从基层的乡镇到各区(市)县和市及相关部门都要建 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体系、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体系和农村 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 条例。

5、 制定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农业农村政策

农业农村政策直接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劳动者的心理环境,如 果农业农村政策深得人心,农民当然愿意留在农村。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探索出适合我国运用的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 手段,制定使农民直接收益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靠农民自发进行,呈现出盲目、分 散和无序状态。因此,必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 展计划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实行有计划、有目标和有步骤地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 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并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保持流动就业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 定,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 伐。

7、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在健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探索市 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各种保障形式,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 保障需求。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农村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 素质,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合理安排 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 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 实行医疗救助;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和药品监管;加强对农村卫生工 作的领导,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8、 制度长期稳定的农村人口政策

坚持党政一把手总负责、亲自抓,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和完善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 切实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建 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网,及时准确地掌握妇女节育生育状况,提 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9、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支农范围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的规 划、引导、组织、筹资、市场和环境建设、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首先应根据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农村发展实际,制定切 实可行的人流资源规划,并赋予规划以法律的形式和效力,是规划的实 施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执行力。增强地方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 引导作用,引导群众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接受农业科技技术和非农业生产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同过有效的方式和

途径履行政府职责。

参考文献:

[1]孔春梅。“三农”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口与经济,2004,(5) [2]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乡镇经济。2005,(6) [3]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1)

[4]李禾俊,赵京。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理论导刊。2005(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