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讨论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夏热冬冷;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1993年,由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一书,是在许多绿色生态机构的工作基础之上完成的。 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学: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设计》则通过主旨、行动、实践及建议四章全面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应用。总体来说,国外对纯粹的技术应用性梳理归纳研究比较少,大多数技术应用研究都集中于一个具体的案例,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绩效评估也是对系统的最后的整体表现为依据,而对单个技术较为忽视。少量涉及技术体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纯理论或纯学术方面;相比之下,涉及夏热冬冷地区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研究就更为欠缺,缺乏完善的具体技术体系分类研究和用于设计应用的技术实践指导。
2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政治及经济发展上的客观原因,使我国对本国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过程。 缺乏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后果的深刻认识,导致我国开始真正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认识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已是上世纪90 年代后期。 我国对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至少比发达国家晚了 20 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我国逐步由能源低消耗国转变为高消耗国,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 90 年代以来,各相关机构都逐步开始将建筑技术的气候适应性作为建筑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1993年正式颁布的《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使我国的建筑技术对于地域适应性开始有了正规的区分与针对性。直至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国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能源危机的凸显,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应用才开始真正重视,同时政府开始制订运行具有实际约束力的政策法规强制将绿色建筑技术纳入实施轨道。从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入手,在节能建筑结构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安排了数百项科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实施价值的建筑节能科技成果。 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外墙外保温体系、热反射隔热窗帘、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的节能改造、采暖空调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等,逐步形式了一大批符合我国国情的单项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当前的绿色建筑技术主要重点体现在资源有效利用改造方面。dangshide建设部成立了节能工作协调组和建筑节能办公室,开始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从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推广与工程试点转向全行业行政推动阶段。 第一次编制了我国《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规划》,明确了在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策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通知》,对各地实施节能力 50%的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许多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编制了当地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并出台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建成的节能建筑逐年增加,太阳能和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工作进展迅速,建筑节能工程从点到面逐步扩展;已从少数北方城市建造单栋节能试点住宅发展为几十个北方、南方城市成批建设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全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千万 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 千万m2;据不完全统计,至 2000 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 1.8 亿 m2;建成太阳房一千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 2600 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每年平均 25%的速度增长; 2012年生态建筑更是在建筑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地热和地下能源也开始得到推广应用。2001 年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1)的颂布实施,使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有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依据。 区内相关建筑科学研究院与高校建筑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展开了大量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项目,如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表皮技术、节能门窗技术、遮阳技术、热工技能技术、室内环境评价、地域适应性设计等众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在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之后,作为实施配套技术,于 2002 年付详钊主编的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
3 发展趋势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便把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开始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理论的不断扩展,许多城市开始制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可持续性、生态性的量化要求和评判依据。然而,如何将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分解并能够保障指标的实施,仍然是个难题。我们认为,应该将生态建筑的发展目标与城市指标体系中节能减排指标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将发展生态建筑作为解决城市节能减排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节能减排指标确定以后,首先应该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建立城市远期能源消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将城市能耗总指标分解到建筑、交通、产业、市政等各个耗能领域,得出城市的建筑总能耗。建筑总能耗指标确定后,再针对住宅、公建、产业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建筑相关适用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各类型建筑的用能特点、建设模式、工程造价等因素,最终确定住宅、公建、产业等各种类型建筑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这一建筑能耗指标,即应作为地方生态建筑标准的核心控制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控制目标。
目前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的最大的问题在于:1)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研究,建筑设计师与建筑开发人员很少参与;而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又因其学科上的局限性,一般只精通单一方面的技术,并且严重缺乏与建筑设计的整合。 2)建筑师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于“概念设计”与实验性建设较多,立足于大规模实践应用研究的有限,因此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运用及实践活动较少,覆盖整个建筑各方面的成熟技术未成体系。3)
现有关于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的资料及技术手册较少,对建筑整个绿色技术体系介绍的就更少;由于技术发展太快,缺乏对时代技术进步的反映;技术性太强,理论性太强,缺乏应用评价,不便于实际使用。
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起源于能源危机及生态危机之后人们的痛定思痛,但国外在二十世纪 20-30 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特定气候和地域需求特定建筑技术来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与实践,这为将来的绿色建筑的最终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认为建筑必须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6.
[2] 付祥钊主编.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3] 涂逢祥.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