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利鹏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11期
河北省承德市第十六中学 高利鹏
【摘 要】课改的活动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喊了好几年了,但是当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在网络普及了,很可能以后就是网络社会,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中国的评价制度仍然是升学率,导致信息技术课都得不到重视,从而造成了许多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本文中作者多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以及自身对其的不断研究,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矛盾,以及适应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方法,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能学有所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人才
时下,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已正式的列入课表,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从小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即培养其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之一。下面,我要从实践出发,就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氛围营造、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误区四个层面进行论述,以培养创新人才。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源,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乐此不疲,勇往直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视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将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演化成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这一节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整个计算机画成了“聪明的一休”,眼睛和耳朵相当于输入设备,听到的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CPU,能力和智力相当于运算器,思想相当于控制器。)经过大脑的处理后,再通过嘴(即语言或文字,相当于输出设备)表达出来,如长期保存就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相当于计算机的外存)。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还配有动作和解说。这样,一节枯燥难懂的课就转变成了一堂轻松的寓教于乐的课,让学生完全听懂了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为学生创新搭建平台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依赖于环境的设置, 其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关键。只有在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情感关系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
(1)搭建展示的舞台。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先知先觉”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学生的学习作为“零起点”。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询问学生谁来讲一讲、说一说。如讲剪切、复制和翻转命令时,可问谁会画大风车,请到这儿来为大家作示范好吗?(肯定有学生举手)教师请他到教师机上作示范(通过电子教鞭系统,全班学生都看得到),画好后,师问还有没有比他方法更简便的,再点学生示范。这样就不再拘泥于教师设定的范围,打破了常规,并尝试创新。同时教师适当设计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小制作、小竞赛活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进来,再进行展示评比,这样在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
(2)鼓励大胆创新。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如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练习,结组互相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并珍视学生在讨论中的创新点,给予大胆鼓励,保护创新意识。如打开一个文件,可双击“我的电脑,打开文件夹,再找到文件,也可先选中文件夹,再击右键打开”。
(3)留出想象空间。如运用画图软件,学生可画出小房子(可不同),并根据自己的喜好上颜色。再如学生用学过的直线或曲线画一条公路,有的学生画笔直的公路,有的画蜿蜒的公路,有的还在公路旁栽上了树,种了花。这样既巩固了他们对绘画工具的运用,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冒险,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统筹安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亮点和特色往往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好的教学设计,环节衔接得当,内容生动有趣。教无定规,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教学有其独特之处,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Logo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结合图形,让学生选择多种方法,画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用。然后教师评讲哪种方法最好,先发散后集中。综合运用“发现法”“分解法”“实验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的应用,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提高认识,查出教学的几个误区
在信息技术课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了几点误区:
误区1: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电脑课。在家长或者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课,学生可在电脑旁边“玩”。这种离经叛道的认识曲解了信息技术的真正内涵。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电脑课, 它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不可小觑。
误区2: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不良网站侵蚀了学生的心灵。在现实的教学中,的确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抵制网络诱惑致使沉沦,这不应归咎于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看似上网,其实上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查阅资源的过程、积累信息素养的过程,不能由于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因噎废食。
误区3:课外实践机会少。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节课, 对于一些喜欢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而言课时数比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
总之,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会创生出更多的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具有前瞻性,以较高的敏锐度,积极整合各种信息,大胆创新,方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自锁.“四环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1期
[2]维强.如何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上“讲”与“操作”的矛盾[J].中小学电教.2008年05期
[3]姜继新.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J].黑河教育;2009年01期
[4]宫永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J].考试周刊.2007年33期
[5]孙作柏.让农村孩子上好信息技术课[J].山东教育;2011年1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