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023-09-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依凡普利查德曾指出∶人类学家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研究中所用的日常语言。我们常用的术语(如社会、文化、宗教、文明),常常缺乏精确的定义,并且还引起许多概念上的争论。1文化既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可又是定义最多争议最大的名词。本文旨在介绍这一名词,并阐述文化的特征,以求全面地理解文化。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中国古来有之。《周礼》\"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治武功\",实际上是把文化与武功相对应,视为统治国家的两种手段。

西方\"文化\"一词,词源是来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指耕作、培育、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务相对而言的。可见中西文化的含义自古以来就有差异,这表现在分类不同和内含不同,西方文化的含义也比中国文化的含义更广。自近代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更多,争议也更多。据人类学家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超过180种,下面选中外一些有代表性的概念来讨论。

(一)爱德华.泰勒的概念

泰勒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给文化下的定义,这一定义虽是上个世纪作的但是至今仍有较多人能接受∶

1、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1865年)

2、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871年)

(二)克鲁柯洪和凯利 文化是历史上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1945年)

这个定义的特点①强调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人为适应各种环境所创造的\"生存模式\"。②强调系统,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还具有其结构,因此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系统。③显型的与隐型的,

把文化分成内在的与外在的两部分。④倾向,不要把抽象的东西视为具体的东西,文化是一种理想模式,即使是对文化最具体精确的描述也难以下结论。

(三)国内流行的定义

1、庞朴∶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次,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心理层面是属于最深层的;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1986年)这一定义实际上是归纳了国外人类学有关文化的定义而成的。

2、司马云杰∶\"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986年) 按照云杰先生的解释,这个定义有这么几个特点∶①强调\"人类创造的\",只有当自然存在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化为社会的对象之时,才称为文化现象。②特质,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类创造物的最小单位,是独立存在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单位,又是最小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二是指人类创造的新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如1千辆汽车和1辆汽车,形式是一样的。③复合体,文化很少是以一种单一的特质存在的,往往是由许多特质构成复合体。④不同的形态,指文化存在的形式和状态。

(三)综合性概念笔者综合国外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类学著作,有关文化系统的划分和内容是相当广泛的。见下表∶

1、工具①调节温度(居所、衣服)②供应食物水(采集、渔猎)③交通,物体的运输④通讯,消息的传递 物质文化技术系统文化适应的2、技术①运用能量的技术②获食技术 结果 3、医疗技术 4、器具的制作技术(编织、冶金、制陶) 制度文化 1、人的类别∶社会、亲属、性别、年龄、职业等角色 社会系统∶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 亲属制度 2、群体的类别∶居住群体、亲属群体、等级群体 3、社会组织 文化适应的机制 1、信念系统∶宇宙观、权威观、财产观、文化内含 心理文化观念系统文化适应的2、价值系统∶估价、道德、审美、文化精神 策略 3、宗教系统

从上表可见,这三个系统体现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三大任务。文化人类学研究三大关系∶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大关系。人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物质文化,人与社会的互动生成了制度文化,而人与自我与心理的互动形成了心理文化。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看,心理文化是文化适应的策略,制度文化是文化适应的机制,物质文化是文化适应的结果。当然这三个系统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高度整合在一起的。

李亦园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克服自然并籍以获得生存所需而产生的物质文化。第二个层次是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是为了与他人相处所创造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或表现文化,是为了克服自我心理而产生的。

二、文化概念的总结

克鲁伯和克拉柯洪分析了160种由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学及其它学科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把这些定义归纳为六大类∶

1、描述性 如泰勒、博厄斯的定义,文化包括社区中所有的社会习惯、个人对其生活的社会习惯的反应,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类活动(1930年)。这一类定义一是把文化看作包罗万象的整体,二是列举文化内容的诸方面。

2、历史性 这一类定义强调文化的特性之一,即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性,如林顿(LINTON)所说的∶社会的继承即文化(1936年)。

3、规范性 这类定义强调文化是一种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或是具有能动的规范观念及其影响。克林博格(O KLINEBERG)就把文化界定为\"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1935年)。萨若

金(P SOROKIN)定义为\"文化是超有机体,包括意识、价值、规范,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947年)。

4、心理性 强调人的调适、学习及选择的过程,这种定义视文化为满足欲望、解决问题、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制度。福德(C S FORD)∶\"文化包括传统上解决问题之方式……文化系由反应而组成,因具成效而为社会成员所接受;总之,文化乃系习得解决问题之道所构成\"(1942年)。

5、结构性 强调每一文化系统的性质,及不同文化现象之间具有的组织与相互关系。文化是建立于概念的模型之上,并可用来解释行为,但本身却不是行为。如克拉柯洪的概念。

6、遗传性 注重的问题为∶文化的来源,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如卡尔(L J CARR)∶\"文化是团体中过去的累积与传授的结果\"(1945年)。 克鲁伯和克拉柯洪在归纳了文化的定义后,也下了一个定义∶\"文化乃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之行为模式,籍符号之使用而习得或传授,且为人类群体独特的成就所构成;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生)观念,其中观念尤为重要。文化体系虽可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可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1952年)。

三、文化的特征

很多人都认为,文化的概念过于广泛和过于不精确,不能反应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一些学者则不把这个术语作为中心概念;一些学者则把这个概念范围缩小,使之更为精确。但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文化的特性来透视文化,可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归纳有关文化特性的论述,文化大致有这么些特征∶

1、文化的学习特征

人的行为可以可以分为本能的和学习的。那些作为社会文化部分的行为是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学到的,这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大部分。所有的动物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对于物种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人类,学习的行为远远超过本能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天生的不完善。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一员,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身体适应的时期,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如何思维和如何举动的训练时期。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文化方面的训练。

体质生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一方面人类通过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能力~说话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制定长远计划的能力等等,则处决于因遗传而继承的体质特征,取决于复杂的大脑。但大多人类学家比较强调后天的文化学习对人的重要性,而先天的遗传仅是行为的基础。

2、文化赋予现实以意义

文化不仅包括行为方式也包括思维方式。通过文化我们事实所赋予的意义和行为的特殊意义;因此我们能够作出有意义的行为,并且知道如何去响应它们。

由于这些意义是由文化来决定的,而文化又有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里人们对同一行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一夫多妻制。同样,很多不同的行为在同一文化里会得到同样的解释。因此文化是对世界有多种多样的理解的原因。从这点来看,文化是一种规范,规范是外在化的价值观,是标准化的行为模式。

3、文化作为被传递的通讯象征

文化是被传播的通讯象征~我们称之为语言符号通讯系统。虽然人不是使用语言的唯一动物,但并不是只有他们才使用通讯系统。所有的动物相互间都有通讯联系,使用的是各种各样的叫喊呼唤、姿势和化学发财物。然而,称为信号通讯的含义,都是由遗传决定并且十分固定。信号的意义不能改变,如红灯,它们也不能与其它信号结合起来产生合成信息。当一只鸟发出危险信号时,这就是那种环境所能产生的唯一的信号,这只鸟对于这种符号的暗示不能有任何的改进。

人的语言又是另一回事。组成语言的词不仅是信号而且是象征。象征与信号的区别在于象征是人为的。它成为一种事物仅仅是由于使用象征的人们认可那样作。因而象征是灵活的,人们可以改变他的意义;可以任意组合。修改以表示新的含义;也许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用来表达并不存在的事物~过去和将来的事,抽象的量和严肃的精神现象。语言因此能为人们传播他们所做的事件,语言也能使人们通过运用抽象范畴来表现它们的经历,还能表达以前从末表达过的。思想、道德、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经济、技术和许多文化方面~与学术的能力一起,都依赖这种较高层次的传播。因此,文化不仅通过象征来传播,它在很多程度上也依靠象征而被创造。因此有人说,文化是由语言所决定的。

4、文化是经过整合的

文化的每个因素是连锁的,并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系统,一个经过整合的系统。比如,目前中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人口太多,那么要解决问题控制人口就行了。但是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违背,而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是关键。又如十年动乱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文化革命,可是文化革命的根源呢,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权威人格相关。

5、文化是有差别的共享

社会整合的一方面是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亚群体来满足,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族群、宗教群体和社会经济群体。事实上,一个复杂的社会可以视为能动的管理系统联合的群体。

在这个联合群体的每一个亚群体之中,形成了轻微的差异。每个群体成员共同承担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和利益,促进了一整套思想和行为的发展,甚至行为方式的改变。如送礼,由于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的不同会有差异。各个群体对于社会问题的评介也不相同,如对\"黄\"的看法,对同居的看法等。文化主题上的差异,受到了子群体全体成员的影响。因此,当任何社会的文化通过那个社会的所有成员明确地共享时,文化也在这个群体的亚群体中有差别的共享。

6、文化是一种适应方式

我们常常强调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同样通过使文化原则对新情景的适应,个体也对文化产生影响。我们在继承祖先的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那一套适应方式(如农业),并且通过设计新的适应类型以适应现实的环境。欲理解人们与文化之间的这种能动的互换,就必须考察个体是怎样对待其文化的原则的。

在任何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在所处环境中最适宜于做什么,但并不经常照办。如汽车限速、排队、看门人、说谎话,我们明知限速是50公里,可是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超过这个速度,美国人知道超速5英里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排队时,明知插队不好,可人们常常插队;说谎话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以相同的方式违背了所信奉的行为准则。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偏差,只不过这种偏差是在社会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医生不告诉癌症病人真实的病情,这种说谎被视为善意的;小孩子要买的东西太贵,骗他说东西不好,可认为是没有恶意;可是法庭上说谎,就成了作伪证,超出了社会容忍的范围了。

这些难以理解的情形,存在于每一个社会∶每个社会的人都有能够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然而人们又总是或多或少地打破这些准则。这是为什么呢?

其原因是适应的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的人需要去做适合做的事,而且文化又提供了\"适合\"的界限。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变迁时,依赖的是竞争、智慧,而不是适当。因此,人们花费时间去寻求智慧,以解决问题,另外为了自尊心的满足,而去\"适当\"。用这种方法,通过合理在说明起先似乎不可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就主动在制造了文化。而一旦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道德的价值并有了足够的追随者,它就会溶合进文化之中,将成为一个共享的行为,这个行为将作为处理问题正确的方法而被告之下一代。

所有的社会都有这样的通则:如果足够的人们发现个体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很有用,那它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自己世界里为了生活而作出的个体决定中,一些决定将在总体上成为社会适应种类的部分。并且对适应种类不断修正,文化也就进步了。这个过程。个体决定导致群体适应,并反过来引导文化和文化进化。也就是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上面所述的这六个文化的特征,正是人类学家所勾画出来的,由于个人的着重点不同,因而给文化所下的定义也就各有所异。美国现代人类学的两个流派对文化概念就不同。

一、\"文化\"是指潜藏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下的共同的观念系统,概念性的设计和共同的意义系统。如此定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所学到的知识提供了\"用来决定什么,决定可以是什么,决定感觉怎么样,决定应该做什么,决定怎么做的标准\"。

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储存一套非常精密的知识体系,而这种体系通常都有一定的模式。我们的各种行为方式都暗喻出文化的模式,或规则。如分类、称呼。这种文化不是由我们能够观察,计算质量的事物或事件组成的,而是由共同的观念和意义组成的。

这种文化概念强调两点。首先文化是复合体,没有一个人知道社会中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因为每个人只是参与社会网络中的某些环节,各个环节构成一个整体。

第二文化是通则。没有哪一个人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完全相同的知识,因此,我们对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所作描述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共同特性,比每一个人变型要普通得多,因而也要抽象得多。文化并不仅仅是共同特性,它是所有个体的复合知识的一种理想化的标准,

与任何个体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强调,不先假设一套潜藏在行为之下的观念代码,就不能了解人类行为。

第三 文物唯物论派,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上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包括已成模式的,重复的思想方法,感情和动作(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