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以及世界,我们不得不说,垃圾分类这场“战争”,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先不说中国早在2004年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且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单就我们个体而言,垃圾给我们不仅仅造成了环境上的污染,更为可怕的是,它已经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被腐烂垃圾污染过的饮用水源、焚烧垃圾排出的污染物等无不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吞噬着我们的健康,如果再不进行垃圾分类,终有一天我们将自食恶果。
垃圾分类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但供给结构仍然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不少高品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垃圾是生产和消费的末端产物,粗放式、碎片化、被动式的垃圾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而垃圾分类是对垃圾的精细化、全过程、主动式管理,会从末端对上游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倒逼重整作用,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引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垃圾分类需要久久为功》,“延安新闻网”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分为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其中,垃圾是否分得开要靠居民动手,这是基础性工作;有序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置则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两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特别是应该依据各种生活垃圾的利用方式来确定如何开展前端分类,两者对接顺畅,才能实现源头分得开、末端用得好的理想状态。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家携起手来,将一件一件“垃圾分类”的事情办实做好,我们就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摘编自《做好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
材料三:
2017年中国各类可回收资源价值(单位:亿元)
(数据《2019-2021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材料四:
国家主席*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广泛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已有9个城市完成立法;80%以上的城市采取“四分法”,即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上海市更是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摘编自《*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2019年6月3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保障个人自身健康还是为了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垃圾分类处理已迫在眉睫。
B. 生活垃圾处置的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有赖于居民动手、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建设。
C.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之一是推动群众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让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D. 我国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底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所需的必要设施不足,且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高。
B. 我国各类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价值高,并且不断增长。2016年至2017年,我国废钢铁回收价值的增长幅度最大。
C. 垃圾分类的46个试点城市中,大多数城市采取“四分法”垃圾分类;9个城市完成立法,上海市的立法号
称最严。
D. 目前,全国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启动、初见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做实做细垃圾分类工作。
3. 在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秦代,运河已经连通了五大水系。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隋唐时代,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元明清时代,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为世界之最。以运河维持时间之久而言,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运河,至今仍然是江淮之间的水运干道,历时2500余年。以运河工程之伟大和艰巨而言,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山东运河段,所经的地势是中间高,南北低,全线最多时建50余闸;又因水源缺乏,将沿运地区数百眼泉水,开挖明渠输送入运河,并建四大水库以供蓄泄。其工程之浩大、艰巨堪称世界运河工程之最。
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军事征伐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出现了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占了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作为全国的首都,大都建立在黄河流域。此后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防前线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需要从经济重心地区缴纳、输送。因此,作为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的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漕运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触及社会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漕运实则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此外,漕运还起着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诸如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促进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运河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隋炀帝敕穿江南河,为的是加强中原与南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新建的统一政权。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将从全国征集来的兵员、军械、粮食及有关物资,集中运送于北方重镇涿郡,是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唐代首都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唐朝人对运河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看法。但认为运河对唐王朝的重要性却是一致的。明代永乐年间定都北平后,朝廷对其依赖更甚于前代。几乎江南所产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输送至京师。可见大运河是明代京师的生命线。清代对漕粮的需要超过历朝历代。
自秦汉以来,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没有统一巩固的政治局面和发展,是不行的。而这种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运河曾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邗沟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世纪,历时久远;灵渠工程伟大艰巨,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B.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他们的首都,都建立在黄河流域。 C.在历史不同时期,运河不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运送兵员粮食等至涿郡。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运河的延伸、维持时间、工程伟大艰巨三方面论述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的独特地位。 B.文章在论证清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时,运用了举例论证。 C.文章举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的例子,为的是论证当时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 D.文章从运河的独特地位、漕运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论证其对中华文明的功绩。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全长2000余公里,是世界之最。 B.漕运是指用运河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等的制度,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等。 C.自产生之日起,漕运便是一项经济活动,触及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同时也是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D.自秦汉以来,运河对于我国统一的政治局面曾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现代文阅读(19分)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已经确定了要怎样去做地沟油生意,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 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陪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D. 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已经知道“他”在做地沟油非法生意,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E. 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村民们都失去了农民的质朴,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8. 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9. “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四处。 10. 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11.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儒者形象?
12.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翻译“何有于我哉”,并回答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4.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烹制清蒸鱼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含标点符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第九届全国中学生创新大赛计划于9月6日至9月8日在北京人大附中举行。大赛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就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赛。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青。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四、写作(60分)
18.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是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名言。 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写一篇演讲稿,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D项,“到2025年底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错误,由原文“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知,46个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到“2020
年底”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底前”的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D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A项,强加因果,“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所需的必要设施不足,且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高”错误,由原文“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可知,原文是从范围问题、硬件问题、思想问题三个角度来谈我国垃圾分类现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A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相关方为企业和个人、公共服务部门、政府三方面。作用:由原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分为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其中,垃圾是否分得开要靠居民动手,这是基础性工作”可知,企业和个人是垃圾产生的源头,要对垃圾进行最初的分类投放;由原文“有序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置则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可知,公共服务部门主要负责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安置工作,要形成体系,建立相关配套设施,确保各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由原文“而垃圾分类是对垃圾的精细化、全过程、主动式管理,会从末端对上游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倒逼重整作用,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引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可知,政府制定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并进行宣传和引导,对各方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
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辨明检索区间,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联系上下文体会时,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他们的首都,都建立在黄河流域”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作为全国的首都,大都建立在黄河流域”,故B项以偏概全。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论证当时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错误,依据第四段“运河……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隋炀帝敕穿江南河,为的是加强中原与南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新建的统一政权”可知,应是论证运河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A项,“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错误,依据第二段“元明清时代,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为世界之最”可知,A项对象错误,是“运河”而不是“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
B项,“用运河”错误,依据第三段“作为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的漕运制度”“ 漕运还起着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诸如促进商品的流通……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可知,“用运河”原文无据;
C项,“自产生之日起……同时也是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错误,依据第三段“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漕运实则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可知,并非“自产生之日起”就“同时也是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故选D。
【点睛】解答论点论据论证的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思考”的理解不准,细节描写,暗示“他”正在做激烈的斗争,明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但金钱的诱惑又太强大。
D项,“爹已经知道‘他’在做地沟油非法生意”的推断不准确,从小说情节来看,他爹并不明了他具体在干什么。
E项,“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的说法言过其实,村里人的反应,是正常的人性,对有了钱的人,可能是巴结,也可能是羡慕。 故选A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从整部小说中筛选有关“他”的人生经历的描写。小说开头,从“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的描写,到借遍了亲戚乡亲的钱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穷人。他有发财的梦想,他知道做什么能很快发财,但又是违法的。因此他很纠结。但最终金钱的诱惑促使他铤而走险,很快,他成了全村人人羡慕的有钱人。结合“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分析,好景不长,小说结尾,“他”因为制售地沟油被判无期徒刑。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文中的“伏笔”,解答此题,要依据情节发展脉络,对文章内容一一梳理,看哪些地方暗示了“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可重点分析和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按照情节发展阶段,从前到后,依次有以下地方:“他”吸着烟思考时的心理活动,“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他”向父亲要钱时,不明说用钱做什么事;“他”做生意,必须有疤哥罩着;爹担心“他”做的不是正经的生意,在祖坟前问“他”时,“他”支支吾吾低着头,不敢看碑。对这些内容加以整理概括,简要说明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段落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分析其与上文和标题的联系,看其是否照应上文和标题,使结构严谨。“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与开头“风卷着梦的香气”相照应,首尾圆合,同时点题“风语”。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结合“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分析,“一张张焦裂的嘴”是对小说开头部分“他”抽烟沉思情节的一个补充,完善了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撩着很多汉子的心”,结尾部分的描写表明,还有许多汉子禁不住金钱的诱惑,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也和开头“他”吸烟的场景相似,暗示了很多人都因
为想要快速发财处在诱惑和犯罪的纠结中。从语段内容的角度看,把写景与写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表面是写风在吹,实际是写人在做发财梦,人对发财有着无限的遐想。这样结尾,既塑造了一个“他”的悲剧,又使这个悲剧扩大,主题鲜明,发人深思。另外也可以考虑“风”的象征意义,比如社会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所谓“出则事公卿”,即在外为政就得恪尽职守,做个称职的官员,这是“忠”的体现。 “入则事父兄”,说是在家就得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是“孝”的体现。 “丧事不敢不勉”,即参加丧葬之事要尽心竭力,尽量做得周到细致,这是“敬”的体现。 “不为酒困”,即不沉湎于酒精,这是“慎”的表现。 表现了一个尽忠、行孝、守礼、自律的儒者形象。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语句含义和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参考“链接材料”可见,孔子只是对三个人的优点给予评价,子路果断、端木赐通达、冉求多才多艺,至于能不能“从政”,没有正面回答。结合这一内容,可知,孔子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此数事对于我无难,故可将“何有于我哉”解释为: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由此可见孔子的自信。 参考译文:
孔子说:“出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子罕》)
季康子问:“子路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子路果断,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冉求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
(《论语·雍也》)
【1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
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分析诗歌所使用的的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
《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15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须臾、夙、寐、靡、诞、殇、妄作。
【16题详解】烹制清蒸鱼时,先用蒸锅烧水,烧水的同时把鱼洗净、腌制、装盘,水开后再把鱼放入蒸锅,蒸熟后起锅。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题目要求把烹制清蒸鱼的流程图写成一段话。作答时注意抓住图中所给的要素,然后依次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表述即可。烹制清蒸鱼共分为三步:第一步,准备阶段,先用蒸锅烧热水,将鱼洗净、腌制、装盘,注意两个步骤要同时进行;第二步,烹制阶段,水开后将鱼放入蒸锅;第三部,完成阶段,蒸熟起锅即可。表述中要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含标点符号不超过85个字。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仔细阅读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可发现:①“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此时举办方自己说自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隆重”;②“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此处是说专家学者会来现场,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是说请被邀请者读自己发出的邀请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阅读”;④“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此处是用于自身,说自己作为举办方会全力给来参加论坛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服务,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全力”或“大力”;⑤“垂青”,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此处是说希望参加论坛的孩子能获得评委的喜爱或者重视。可改为“喜爱”或“青睐”。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8题详解】 主宰自己的命运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卡莱尔曾经说过:“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这条永恒真理自古就贯穿于世。
蝗虫遍地之时,毅然离开佛前,第一个品尝了油炸的“天虫”,唐明皇告诉我们治蝗灾要靠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郑板桥告诫儿子,生活要靠自己。一切成功的美谈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不变的真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美国最大有限电视公司远程通公司董事长约翰·马隆准备将他15亿美元遗产的一半捐给慈善事业。他认
为:太多的财产会毁了孩子们,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1997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宣布,他不会给刚出生的女儿珍妮绅留多少遗产。他的理由与马隆相同。
人类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充分告诉我们:个人要自立,民族要自立,人类要自立。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民族才能自强,人类才会发展。对子女的吝啬也就是这种趋向,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靠自己生活,这正如美国艾特所说的:“天上永远不会掉下玫瑰来,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须自己种植。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自己做了将军,儿子还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简囊,其中插着一枝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简囊,厚牛皮打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箭头的模样。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抽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聚然间他惊呆了。一枝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我一直带着一枝断箭打仗呢!意志轰然坍塌了,结果儿子惨死于战乱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拾起那柄断箭,沉重地说:“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把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自己才是一枝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种子靠自己的力量破土萌发,生长于悬崖峭壁之间;蝴蝶靠自己的力量冲出蛹壳,振翅于百花之中;强者靠自己的力量开拓未来,矗立于成功之巅。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牢记这句谚语“自立更生胜过于上帝之手”。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首先理解材料中这句名言的含义,“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中的“风暴”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以主人的身份”,告诉我们面对这些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自暴自弃,要倔强地往前走,去主动的克服、战胜它们,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来回顾这段崎岖的旅程。写作时,还需审清题意,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内容是关于“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句名言的“感悟”,还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 立意:
(1)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2)生而不凡,敢于挑战;
(3)我命由我不由天; (4)主宰自己的人生; (5)学会在风雨中跳舞。 素材:
(1)我命由我不由天。上天总会赐予某些人灾难,可若奋起反抗,仍能书写辉煌。浑身病魔缠绕,毒素蔓延全身,那个凭借两天一次的透析顽强活着,可却靠精神震撼世人的史铁生啊!即便双腿残疾,身患绝症,仍在昏沉间写下《病隙碎笔》,上天可以给予毁灭,但只要凭一颗坦荡勇敢的心,去抗争灾祸,寻找希望,总能像史铁生那样,倚仗深邃的思想成就文坛的传奇,创造坚强得令人叹息的命运!
(2)千载岁月一梦间,曾经的浮华奢靡已被忘却,不能遗忘的却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嘶喊,出身平民,面临误期斩首之险又有何妨?拥有勇敢倔强,敢于反抗的决心,连命运都可以改变!起义称王,青史留名,全在他自己一念之间。百姓疾苦,苍天无眼,要想免于屈死,就只有自己起来反抗,将自己的人生紧握于手中,方能无憾无悔。
(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可犹记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诸葛亮明相辅佐,英雄武将如云,三分天下风云涌。如此背景他却辜负,最终亡国,乐不思蜀。倘若人生如棋,那么刘禅绝对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棋手,不理朝政,贪图享乐,生生毁掉了他一代帝王的命运,一局好棋被砸了个七零八落。可见,人生成败荣辱,全在自己如何把握。
(4)世界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德国文艺史上一颗耀眼的音乐巨星贝多芬先上。从小他便被父母接受音乐的洗礼。可是,也许是天意弄人,又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的耳朵听不到任何声音了,想想看,这对于一个作曲的音乐家是怎样的折磨,不所有人都为他感到难过时,他却走向了比耳聋前更高的高度,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这样一个敢于同命运作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多么伟大呀!
(5)不论是贝多芬还是海伦凯勒,当然还有许多名人,不论是谁,都曾同命运抗争过,且都成功的主宰的自己的命运,成就了辉煌的一生。逆天改命,不是说做就能实现的,要有行动付出,那么你就能成就辉煌一生。在电视上曾听到这这样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受拼才会赢。这样一句话是真的一点都没有说错,让我们一起来主宰自己的命运,成就辉煌人生吧!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名言引出观点“求人不如求己”。举唐明皇和郑板桥的例子,论证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举约翰·马隆和比尔·盖茨的例子,阐述了天上永远不会掉下玫瑰来,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须自己种植;举战国时期的一个例子,论证了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文章结尾点题并呼吁:想当强者的朋友,让我们永远牢记这句谚语“自立更生胜过于上帝之手”。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