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卫生政策

2020-09-06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一章

1、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各种组织(包括国际社会、国家、政党、部门)在特定时期用以规范或指导人们行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措施等的总称。 政策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政策的特征:

①跨学科性 ②实践性 ③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 ④周期性 ⑤潜在的价值取向 政策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 ②约束功能 ③协调功能 3、政策过程的目的:

①从政策角度揭示社会政治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②探求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提高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能。

4、卫生政策科学,是研究旨在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确立卫生事业发展目标、改善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的卫生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卫生政策过程的一门科学。

卫生政策系统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卫生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决策者、参议者和参与者等的总称。 客体,①政策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

②政策执行中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

③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

5、卫生政策的要素构成:

①卫生政策目标 ②卫生政策价值 ③卫生政策内容 ④卫生政策形式 ⑤卫生政策效果 ⑥卫生政策的主体和客体 ⑦卫生政策环境 6、卫生政策的类型:

积极型卫生政策与消极型卫生政策 能动型卫生政策与被动型卫生政策 全局性卫生政策与局部性卫生政策

第二章

1、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的5个基本特征:

①基本目的是制定高价值政策 ②是一个过程 ③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逻辑相关联的步骤 ④高价值政策源于科学制定

⑤高价值的政策需要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2、政策制定科学程序7个逻辑相联的步骤是:

①政策问题确认 ②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③政策方案研制 ④可行性论证 ⑤政策执行 ⑥政策系统评价 ⑦总结反馈确定去向 3、关键问题的条件:严重性、重要性、可解决性。

问题泛指实际状态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往往是产生紧张状态的原因。 社会问题是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关注,并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问题都属于社会问题。

政策问题是指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个体或团体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又属于该部门权限,政府或部门又试图采取措施解决时,才成为政策问题。

4、政策问题确认

⑴ 确定特定领域存在哪些问题 ⑵ 确认问题优先顺序

⑶ 明确关键问题及焦点问题

⑷ 分析焦点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必要性、可能性 5、最优可行方案:

①有利于元政策实现; ②能最大限度实现政策目标;

③消耗的政策资源最少; ④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最小; ⑤政策实施以后所产生的副作用最小。 6、确定政策去向

(1)延续 (2)法律化 (3)调整 (4)终结

第三章

1、问题,在现实与期望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以及对这种差距的主观认定。

社会问题是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关注,并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

政策问题是指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个体或团体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又属于该部门权限,政府或部门又试图采取措施解决时,才成为政策问题。 2、政策问题成立的条件:

①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现实) ②为大多数人察觉(广度) ③有利益、价值或规范冲突

④是一种不满足感,要求采取行动(社会期望和严重程度) ⑤是集体轰动过程(深度)

⑥政府认为属于管辖范围并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 3、社会问题的特征:

相关性 主观性 动态性 历史性 人为性 社会问题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利益相关者的数量 ②备选方案的数量 ③后果的风险性 ④或然率的可计算性 ⑤对政策目标的共识性

结构优良 结构适度 结构不良

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4、

已经妨碍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超出个人、私人的范围,

的公意性并认同公众的政策诉求 个人、私人无力解决

问题 社会问题 公共(社会)问题 政策问题

出现社会性诉求

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方式:公众议程、正式议程。

5、建立社会问题优先顺序的考核目标:

①明确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主次(主要指标) ②明确问题的严重性,确定广度深度(主要指标)

③明确问题的可解决性,确定制约和条件(参考指标) ④综合评价和各方论证确认建立问题优先顺序

⑤依据优先顺序明确特定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焦点问题 6、政策议程建立的途径:

决策者 智囊团 民众参与程度

低 高 关门模式 动员模式 内参模式 借力模式 民间提出者 上书模式 外压模式 第四章

1、政策问题根源分析的步骤:

①明确政策问题确认环节所提供的信息基础 ②系统搜寻影响因素 ③确定问题根源 ④明确问题形成机制

⑤定量论证(影响程度、优先顺序、接受程度)

2、政策问题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因素:依据专业知识和系统运作规律判断,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缺少了这些因素,问题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难以维系) 间接影响因素:通过直接影响因素作用于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3、政策问题根源分析的目标:

①明确政策问题根源 ②明确政策问题的直接影响因素 ③明确政策问题的间接影响因素 ④明确政策问题形成机制 ⑤接受是否被普遍接受和理解

第五章

1、政策方案,是特定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政策的思路、目标、具体措施、措施的实施方法、资源的配套和文字上的说明等内容,并在形式上应当具备一定的要求。

政策方案与政策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一个政策可以有若干个备选政策方案,但是只有被选中的政策方案才能成为政策②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但政策方案仅仅是一个文本,除非被选中成为政策,否则不具备任何的约束力。

③在决策者个人偏好和部门利益最大化倾向不明显的情况下,提供多个备选方案供决策者选择,有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

2、政策制定的原则: 信息原则、系统原则、现实原则、预测原则 政策制定的步骤:

①确定目标 ②政策方案研制

③评估择优 ④可行性论证(政治、经济、科技、社会)

评估择优的标准:

①有利于元政策实现 ②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政策目标 ③消耗的政策资源最少 ④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最小 ⑤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副作用最小

3、政策方案轮廓设想的原则:多样性、既完整又要互斥、创造性 政策的分类: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根据政策的特征划分

改造型公共政策与调整性公共政策 创新型公共政策与重申型公共政策 鼓励型公共政策与限制型公共政策 原生型政策与派生型政策

4、实现目标的原则:

①技术指导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协调原则、科学预测原则 ②现实原则

③价值判断原则:公正原则、个人受益原则、劣者受益原则、普遍受益原则

第六章

1、可行方案,通过各种方法论证,这些方案具备现实的条件和能力加以实施,并可以通过政策执行产生预期的效果。

最优方案,在可行基础上,按照具体的衡量标准,被证明解决问题的效果最好而负作用最小,成本最小而社会影响最大的方案。

2、可行性论证:

政治可行性:①政策需要与国家性质、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②政策的顺利实施,要获得社会和利益集团的拥护和接受。政策方案应尽可能兼顾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

经济可行性:①方案实施所需资源能否在现实中获得满足

②依据现有资源,方案执行将取得多大的经济效益 ③方案的投入产出比如何

技术可行性:①某项政策要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具备实施的技术手段

②依据现有技术,能多大程度地实现政策目标

社会可行性:①方案解决政策问题的效果

②方案实施引发社会震荡的大小

3、最优方案的条件:①政策思路最合理 ②政策效果最佳

③引发社会震荡在可承受范围内 ④所需资源合理 ⑤方案经过努力可以顺利实施

第七章

1、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①目标的导向性 ②内容的务实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 ④影响的深远性 ⑤手段的强制性

2、政策执行环节的步骤:

①明确政策内涵(坚持信息完备原则)

②分析动力阻力(搜索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相关利益者;确认相关者行为的影响因素;论证和判断政策执行的动力和阻力 )

③制定执行计划(执行策略设计;执行工作设计;工作流程设计)

④配置执行资源(有形资源:执行组织、人员、财力、物力;无形资源:信息、权威)

⑤控制政策实施(协调、控制) 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①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②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 ③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④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第八章

1、政策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由具备专业资质的评价者作为主体,运用公认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排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环境等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对政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确定政策去向的依据。 2、政策评价的目的:

①检验政策效果 ②为确定政策未来去向提供依据 ③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④推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3、 目标外效果,在研制政策方案和实施时未预期到的结果。 ①附带效果 ②意外效果 ③潜在效果 ④象征性效果 政策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

①合法性标准 ②合理性标准 ③投入产出标准 ④系统—功能标准 ⑤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标准 4、政策评价所面临的困难:

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②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④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⑤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 ⑥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

5、评价主体的确定(P178)

第九章

1、政策稳定的积极效果: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②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利益格局和社会规范,减少不 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③有利于政策公正性的发挥 ④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

2、政策去向,政策可能的归宿。

政策延续、政策调整、政策法律化、政策终结

第十章

1、政策主体的构成:①立法机关(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行政机关(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③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执政党——执政党和参政党)

④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诉讼、开展宣传影响政策过程)

⑤公民(作用:提出政策目标的要求与愿望;以多种形式参与政策方案的研制,

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对政策方案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与监督,形成社会舆论)

2、影响政策主体政策水平的主要因素:

①政策主体分析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 ②政策主体的态度

第十一章

1、政策损益补偿规律,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必然是在满足一部分利益的同时,抑制一部分人的利益。

政策在进行利益调整的过程中,并非是以制定者的主观意志作为标准,而是应当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损益补偿的抉择标准。

政策效力递减规律,从政策的周期来看,任何政策都会遵循效力低效期、效力增长期和效力递减期三个阶段,进而由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政策效力规律。 2、低效期(效力不明显的阶段)的原因:

①来自政策体系方面的排斥力(原有的协调的政策体系对新政策的排斥)。 ②由于政策执行方面的措施缺乏。

③由于政策主体或政策客体的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政策效力递减的外在表现即政策失效,表现在:

①早期失效 ②偶然失效 ③损耗失效 ④全面失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