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 ・鹗 丐%| 10.3969/j.i ssn.1671—489X.2014.02.020 绩效改善研究 ●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视角 ◆欧阳明 钟雨静程军年 摘 要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出发,探索绩效改 最大程度地达到人们期望的标准。 善问题。尝试提出基于“问题”的绩效改善的一般性增长模式, 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绩效改善,前人提出了多 并类比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解决简单绩效问题的“三维 种不同的模式,可谓是琳琅满目,如卓越绩效模式、精益 模型”以及处理复杂绩效问题的一般框架。 六西格玛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绩效改善的 关键词问题导向;绩效改善:增长模式:绩效问题的三维模型; 方式也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更高效地达到预 综合集成法;软系统方法论 期目标,可以预计还会出现更多新的绩效改善的模式,这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也将导致使用者在选择绩效改善模式时产生困难,到底什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20一O3 么模式才是适合自己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基于 问题解决的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尝试 1研究背景 提出一个以教育技术中的绩效问题为导向的绩效改善的一 绩效改善的意义和价值 曾任国际绩效改进协会主席 般模式,以使教育技术中绩效改善的从业者能够达成共识, 的斯托洛维奇和教学技术与绩效技术专家吉普斯认为:绩 形成一个绩效改善的新范式,用以统一、指导和规范教育 效技术是通过确定绩效差距和设计低成本、高效率的干预 技术绩效改善人员的思考模式。 措施,来达到获得所期望的成效的目的。教育技术学中的 2问题解决的哲学观点 绩效改善旨在创设一个使教学绩效达到设计者所期望的、 “问题学”理论己经引起了不少哲学家们的关注和思 最优化的效果。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 考,“问题”在认识过程中,尤其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 扩展,面向企业人员培训的绩效技术目益被重视起来。西 作用和机制及其相关问题上的作用和地位显得相当重要。 尔斯和里奇等在1999年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而在众多的哲学家中,杜威和波普尔对于“问题学”的观 一书的中文版作序时 对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做了一下预 点尤为精辟,他们的思考成果也为人们探索和构建“问题学” 言:教育技术实践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 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在AECT’05定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学派哲学家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 义中对教育技术的界定也引进了“提高绩效”的概念。对 思维》一书中,将生活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生 于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来说,掌握和学会如何改善绩效 活本身就表现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一系列问题求解的过程。 的方法技巧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也满足社会发展 他在“情境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法”,认 的要求;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 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从他们面临不令人满意的境况(困难、 学习者如何分析关键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合理地改 问题、疑惑)开始的,探索的目的是要获得某种摆脱困境(解 善绩效,达到最优化的能力。 决问题)的一个“解答式”,以使人能从不符合人意的境 关于绩效问题,从历史学角度看,它主要起源于程序 况向着符合人意的境况转变。而“问题”不但是认识过程 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以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企业 得以启动的动力和源泉,整个认识过程就表现出从问题到 组织机构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推向深 问题的一系列问题求解的过程。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正是“问 入。绩效改善的问题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无论是学校教 题”规定了思维的目的并控制思维过程的方向。波普尔对“问 育还是事业单位、企业机关、服务部门等,都存在绩效问 题”理论的研究是与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和进化认识 题(学习绩效、工作绩效等),因此,绩效改善在各个行 论紧密联系起来的。他强调“科学始于问题”,提出了从 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绩效改善能更好地实现 问题到问题的知识增长模式: 学习者或其他从业者的预期目标,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P1一TT—EE—P2……(1) 作春欧阳明,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的非线性与复杂问题研充钟雨静、程军年, 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650091)。 2014年1月下第2期(总第332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一2O一 l 器% 薯聃强: 誊疆铺豫%蠢 罨∞弧*薯*等*誊强强| ・ ll 其中,P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尝试 或排除错误。这里的问题P 不同于问题P ,它是为了消除 对P 的尝试性理论解决(TT)的错误(EE)而产生的新问 题 。 一文中介绍了绩效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情况,随后逐渐引起 了教育技术界专业人员的关注 。在随后的2005年,他又 编著了《绩效技术概论》等书籍来进一步说明绩效技术在 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当然还有其他学者对绩效改进问题提 出了很多说法,如梁林梅博士在《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 随着绩效改善问题的推动与发展,为了提高效率,最 大程度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标准,类似于六西格玛管理、全 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和精益生产等绩效改善模型也 科学家们认为科学问题推动科学研究、指导科学研究; 法、策略推动了科学方法的选择与发明;科学的发展史, 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科学问题不断展开和 科学问题的深入就是研究的深入;解决科学问题需要的方 效技术研究》一书中发表了她的观点。 深入的历史科学问题的解决导致了科研评价。科学是这样, 工程技术也是如此 ,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绩效问题同样 不断地涌现出来 。在绩效技术模型中最具代表的三个 如此。绩效改善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从绩效改善问题入手的; 绩效改善问题推动并指导着绩效改善研究的发展;绩效改 善的历史即绩效改善问题不断解决和深化的历史。 3绩效改善的问题及其动力 林定夷教授受杜威和波普尔两位哲学家对问题理论思 考的启发,对“问题”的定义有了自己的思索和研究。他把“问 题”定义为: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 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 。以此类推,可以给 绩效改善进行类似的初步定义,即绩效改善问题就是在绩 效改善过程中当前达到的绩效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状 态之间的差距。寻找绩效改善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内部需要 分析法、外部需要分析法和内外结合法。绩效改善的问题 是绩效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在整个绩效改善 过程中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中介、测度等重要功能 。 绩效技术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出现于2O世纪7O 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3O多年的发展历史。从绩效技术的 发展历史角度看,绩效技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在程 序教学运动中萌芽出来的,绩效技术领域的先驱与专业组 织也是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形成的。1962年建立的全美程序 教学协会(NSPI)是绩效技术演进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该协会被视为绩效技术研究领域最初的专业协会,它标志 着绩效技术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除了程序教学以外, 教学系统设计也为绩效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O世纪7O 年代,受加涅的任务分析、哈里斯的前段分析和考夫曼的 需求分析等思想的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不断深化, 并广泛用于企业、军事部门的培训。研究人员也认识到培 训不能解决组织中的所有绩效问题,人员的选择、任务、 动机、环境因素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绩效 问题,那么教育和培训手段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进入 2O世纪8O年代,绩效技术的研究范围有所发展,绩效技 术模型、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问题都促进绩效技术理论 体系的构建。到1995年,NSPI更名为国际绩效改进协会 (ISPI),这标志着美国绩效技术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对绩效技术的了解与引进是直接源于美国的。 上海新闻传播学院张祖忻教授是最早的一批“介绍人”。 1996年,张教授在《华东科技》发表的《企业绩效技术分析》 模型是Byron Stock&Associate模型(即BSA模型)、 Branson模型和ISPI的HPT模型 。而且有理由相信,随 着时代的发展,在绩效改善问题的进一步推动下,还会发 展出更多的绩效改善模型。类比波普尔基于“问题”的科 学增长模式,不难想出,基于“问题”的绩效改善的一般 性增长模式可以表达为: PPI—PDI—EE1一PP2一PD2一EE2一PP3……(2) 其中,PP代表绩效改善问题,PD 、PD,依次代表解决 相应绩效改善问题PP 、PP2的绩效改善理论、方法和模式, 而EE代表对相应的绩效改善理论、方法和模式的评价。 4绩效问题分类及其特征 不同的范畴对问题的分类有所不同。例如,基于问题 的科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将问题分为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 题两大类 。系统科学则将问题分为硬系统和软系统两大 类 。良构问题与硬系统的实质就是简单问题。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简单问题能被明确界定,其目标可以清晰地 阐明,存在着唯一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是已知的、确 定的,人们一般采用优化的范式。非良构问题和软系统问 题的实质就是复杂问题。对于复杂问题,人们难以对其进 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就不可能对其进行完全明确的界定, 要清晰地阐明其目标也是困难重重或不大可能。它不存在 唯一解,方法策略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完全彻底 地解决复杂性问题,只能采用学习的范式,对问题进行最 大程度的改善。关于绩效问题而言,影响绩效改善的因素 有很多,个人的自身素质(包括专业能力、价值观、责任心、 合作意识等)的差异,团队协作能力的高低,内部或外部 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绩效的改善,这么多的 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也使得绩效改善存在复杂多变的特性。 因此,绩效问题一般是复杂问题,也可以说成是非良构问 题或软系统问题。在解决绩效问题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地 对其加以改善,不断提高绩效水平,达到预想的绩效目标。 绩效技术可以认为是以绩效问题为导向的或目标导向 的,它从问题出发,根据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对绩效改善 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5解决以问题为导向的绩效问题的一般模式 目前,解决问题要数系统工程方法论最具代表性。系 2014年1月下第2期(总第332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一2l一 獭 | 统科学把系统分为硬系统(简单系统)和软系统(复杂系统), 依次的解决方法也分为硬系统方法(以霍尔系统工程模型 为代表)和软系统方法(切克兰特软系统方法等复杂性问 6总结 本论文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的指导下,探讨了绩效解决与问题导向的相关问题, 并得出以下结论。 1)文章从波普尔问题导向的科技哲学方法论出发,发 现杜威和波普尔关于问题解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与系 统工程方法的思维程序是高度一致的,从而将这一套以问 题为导向来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运用到绩效改善过程中。 题解决的方法)[93。笔者发现,杜威和波普尔关于问题解 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与系统工程方法的思维程序是高 度一致的,系统工程方法只是将他们的思想具体化了 。 笔者认为,绩效问题也分为硬系统问题(即简单问题、 良构问题)和软系统问题(即复杂问题、非良构问题)。 大多数的绩效问题一般都是复杂的问题,简单的绩效问题 为数不多。 2)笔者对绩效改善问题给出了一般性的界定,对其进 行了分类,并且分析了绩效问题在改善绩效活动中所起的 简单绩效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 对于硬系统的绩效问 题,其问题能被明确界定,目标也能清晰阐明,存在唯一解。 可类比霍尔系统工程模型即“霍尔三维模型”,尝试推出 解决简单绩效问题的“三维模型”(图1) 。 图1 绩效问题的三维模型 如图l所示,在绩效问题的三维模型中,知识维是绩 效问题解决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些学科对绩 效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影响。时间维即ADDIE模 式(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逻辑维就是绩 效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提出绩效问题;阐明解决问题的 目标;制定绩效问题解决策略;实施绩效问题解决的方案 和对绩效问题的解决做出评价。 复杂绩效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 对于复杂的绩效问题, 其问题很难被明确界定,要清晰地阐明其目标也很困难。 它不同于硬系统的绩效问题,不存在唯一解,解决问题的 方法、策略也是复杂多样、层出不穷的。处理这一类复杂 的绩效问题,需采用软系统方法。软系统方法虽不能完全 解决问题,但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问题,使问题得到最 优解,改善问题。对于面对复杂问题解决的绩效改善智能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可采用“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方 法采取从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研究路线,从整体到部分再 由部分到整体,把宏规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最终是从整 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 。 2014年1月下第2期(总第332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一22— 功能。 3)本研究在对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研究分析 中,发现了绩效改善的增长模式与其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般性增长模式,见表达式(2)。 4)在探索解决简单绩效问题时,以霍尔系统工程方法 论为基础,通过类比,笔者提出了解决简单绩效问题的三 维模型(图1),并提出可以采用“综合集成法”来设计、 开发、应用绩效智能系统;用软系统方法论来处理一般性 的复杂的绩效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284—287. [2]林定夷.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尹睿,梁贵媛.近十年中美绩效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和 发展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8(6):17-22. [5]刘素婷,董敏.六西格玛及与其他绩效改进工具的比较 [J].南京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5). [6]林涛,马宁,林君芬,等.关于绩效技术的模型评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1):12—14. [7]彭聃龄,等.认知心理学[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8]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9]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O1O. [10]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 [11]马宁,林君芬,林涛,等.绩效技术的理论渊源与研 究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6-7. [12]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 [13]于景元,周晓纪.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 和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26-32. 通过类比,笔者尝试提出了基于“问题”的绩效改善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