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次数 成绩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批改教师签名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 业: 分校、工作站: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制
中学心理学
得 分 第1次平时作业(第1—3章)
得分
批改人
教师签名 一、不定项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1分,共10分,请将正
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是( C )。
A.生理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2.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3.精神分析理论是由( B )提出来的。
A.艾利斯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和罗杰斯 D.斯金纳 4.意识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状态:( ABCD )。
A.睡眠与梦 B.催眠
C.白日梦和幻想 D.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C)。
A.指向和选择 B.集中和紧张
C.指向和集中 D.集中 6.“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不可能的 D.以上一个也不是 7.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注意的动摇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 )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象 D.感受性
9.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
A.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 C.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D.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
10.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 D )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组织性 D.定势 得分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催眠
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差别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得分
批改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批改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例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4、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通道的特性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
6、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得分 批改人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认知过程与学习: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 ,揭示事物的意义、作用和规律,使人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与人类心理过程紧密相关。
(2) 动机与情绪: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有内部原应的。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产生了满意,厌烦等情绪。
(3) 心理特征:就是体现心理差异的现象,包括能力与人格,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高低的心理特征。
(4) 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人作为社会成员体现了很强的社会性,个体中的人和社会中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现象。
(5) 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心理发展涉及人生从出生到衰竭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关键期是发展心理的主要特点。
2.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得 分 中学心理学
第2次平时作业(第4—6章)
得分
1.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 B )。
批改人
教师签名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编码、提取、存储 B.编码、存储、提取
C.提取、编码、存储 D.存储、提取、编码
2.( C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A.回忆 B.重现
C.再认 D.追忆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C )。
A.中间稍快 B.中间稍慢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4.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 C )。
A.常规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创造性思维
5.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这属于( D )。
A.创造想象 B. 幻想 C.无意想象 D. 再造想象 6.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经历( ABCD ) 等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A. 提出问题 B. 分析问题 C. 选择策略 D. 检验策略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 ABCD )。
A. 新颖性 B. 流畅性 C. 灵活性 D. 精致性
8. 美国心理学家沃拉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包含哪几个阶段( ABCD )。
A. 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 C. 顿悟阶段 D.验证阶段
9.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ABCD )。
A.牙牙学语阶段 B. 单词语阶段 C.电报语阶段 D.语言胜任阶 10.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 巴甫洛夫 B. 乔姆斯基
C. 班杜拉 D. 斯金纳 得分
1.程序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2.精细加工
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3.系列位置效应
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4.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功能固着
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6.创造性思维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7.语境
批改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分,共24 分)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8.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得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2.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1)编码和提取失败。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4.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批改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42分)
5.想象有哪些功能? (1)预测和计划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代替的功能 (4)生理调节的功能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主要是指问题本身的性质),也有主观因素。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动机; (2)定势; (3)知觉情境; (4)功能固着; (5)迁移。
7.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得分
1.联系实际,谈谈记忆策略的实际运用。 第一。、复习策略
复习时记忆的关键。那么,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达到巩固记忆的最佳效果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
(1)及时复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记忆完成后的最初时刻。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复习,一个小时后就会有5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这说明及时复习对巩固记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内容尚未被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后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果中去长久保存。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复习并不只是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所学的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让人感到鼓噪乏味,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从而影响记忆效果。
批改人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第二、精加工策略
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加工水平实验表明,精细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该多提问题,进行更主动的思考。例如,在被英文单词时,不应是机械的记忆单词,而要尝试单词造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除了意义加工外,还有一种加工法师能够得更好的记忆效果,那就是自我参照性加工,即指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 (3)记忆术
所谓记忆术就是指记忆的技巧和记忆方法。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我们也可以掌握这种技巧。以下是记忆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1、形成图片记忆。2、赋予信息意义。3、利用已有的纸质。4、建立特殊联系。
2.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三) 作业一 一、选择题: 1、“急中生智”,这属于( C 应激) 2、“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影响。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以上一个也不是 3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将情绪调节分为(ABC)
答案: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4、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ABCD)
A.动力性 B.指向性 C.活动性 D.维持性 5、一般来说,( A )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 A.中等 B.弱
C.强 D. B和C都是 6、动机与工作效率关系是(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7.母性动机是一种( B )。
A.社会性动机 B.生理性动机 C.物质性动机 D.交往动机 8.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内容的有( ABD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成功需要 D.尊重需要 9、智力是指( D )。
A.思维能力 B.特殊能力 C.理解力 D.认知能力 10、以下属于一般能力的有( ABC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抽象概括能力 D.色彩鉴别能力
二、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 种成分组成的。
2、复合情绪: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激情激情是 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4、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 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 衡。
5、诱因: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6、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 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 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 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8、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 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答: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 组成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2、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a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c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e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答:情绪体验都在两个维度中,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
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另一个维度是 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 4、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答: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1.师生沟通。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交流和友谊,也能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2.同伴沟通。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
5、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答: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 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a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b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c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 绪。
6、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答: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 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a.回避和接近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儿童在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研究指出当儿童可以爬行或走路时就采取接近或回避等方式调节情绪。 b.控制和修正策略 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表现出用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如给哭叫的小弟弟、小妹妹玩具等。 c.注意转换策略 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开始通过用转移对陌生人的注意,注视母亲等方式来降低对陌生人的焦虑。 d.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e.表达抑制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
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f.合理表达策略 合理表达指采用恰当的表情,它不造成人际和社会适应上的障碍,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 密切,这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如把愤怒转换为笑,把悲伤 转换为动力等,这种策略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情绪转换策略。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答:a.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要使学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 不到,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 生产生能力感。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励 学生自己办数学墙报,鼓励同学之间自己开展数学竞赛等等。 b.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榜样不一定指一个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 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从榜样 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c. 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对学生行 为的反馈可使之持续并增强。 d.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 加以纠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 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 提高。e.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 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 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答:内在动机的激发 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 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要具体指出可以提高和进步的地方(例如,我注意到你的“横”比以前写得更平了,你能把你的“钩”写得更清楚吗?)。 2. 培养学生胜任力 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胜任力培养,确保学生胜任力体验的课堂气氛,为此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可以考虑忽视成绩和结果,创造更象游戏的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错误的出现。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二)外部动机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
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在课堂一般激发学生的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3.正确运用奖励 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4.慎重使用惩罚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规表现,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手段。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
下几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 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 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包括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 解剖生理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否定遗传的作用不是 科学的态度。(二)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无数事实证明,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 1. 产前环境的影响。同样,儿童在四五岁时学外语,也会比成年人花费 的时间与精力少很多。 2.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则与家庭教育不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三) 实践活动的影响 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得 分 中学心理学
第4次平时作业(第10—12章)
得分
批改人
教师签名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C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情绪
2.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主要包括( BCD )等。
A.自我体验 B.自我检查 C. 自我监督 D.情绪自我控制
3.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B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4.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对人格进行测量,主要的测量方法包括( ABCD )等。
A. 自陈式量表测验 B. 投射测验 C. 情境测验 D. 自我概念测验 6.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A.盖伦 B.希波克拉底 C.柏尔曼 D.奥尔波特
7.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C )。
A.定型 B.第一印象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8.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叫做( A )。
A.从众 B. 服从 C.去个性化 D.依从 9.妄想型人格属于( A )。
A.偏执型人格 B.冲动型人格 C. 强迫型人格 D.焦虑性人格 10.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 D )。
A.适应现实生活 B.自尊、自爱、奋发向上 C.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 得分 1.人格
批改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性格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5.亲社会行为
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6.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
7.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8.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得分 1、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宣传说服者特征。宣传说服者的可信性和吸引力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如:很多保健品广告中经常采用“某某专家推荐”的说法。
(2)信息特征。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容易诱发恐惧体验的信息会促进态度改变。其次,信息的组织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3)渠道特征。宣传说服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
批改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35分)
(4)信息接收者特征。信息接收者特征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要等。
2、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上,以及在智力活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和表现 (一)胆汁质: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
(二)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
(三)粘液质: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学习婚前性行为。
(四)抑郁质: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 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3)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
3、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性格结构
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
根据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性格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 ②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③对自己的态度 (二)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
②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
③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 ④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①强度特征 ②稳定性特征 ③持久性特征 ④主导心境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
4、简述自我概念的内容。
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2)现实自我和假定自我。假定自我又分四类:可达到的自我;理想自我;应该成为的自我;不想成为的自我。
5、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相似性。 (2)熟悉与临近。 (3)外貌。 (4)人格品质。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布瑞姆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6、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乐观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 (二)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
(四)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 乐观的意义:
(一)乐观有益于健康。
(二)乐观与成年时期良好的学业成绩、职业适应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三)乐观具有保护作用。
7、常见的心境障碍有哪几种?发展性辅导包括哪些内容? 常见的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等。
发展性辅导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发展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得分 1、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7分)
(1)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家庭环境因素: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和态度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以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成员人格的社会存在。按社会文化的功能和其对社会成员影响力的差异,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并促进人格的发展。
2、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8分)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友谊可以提高儿童自我价值感,并进一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当儿童
批改人
四、论述题(共31分)
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周围人的表扬、奖励以及冲突的有效解决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朋友会以同盟军的身份站在儿童身边,成为其坚强的后盾。当儿童感受到来自可靠同盟的支持时,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安全感。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8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开放、客观、肯定自己、悦纳自己、自信自尊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待人真诚,尊重宽容,坦诚相处,能沟通,拥有良好的关系 (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勇于改变,灵活有弹性,合理评估现实,客观面对现实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能满足合理的需要,情绪稳定、坦率、自然、乐观、有调适能力
(六)人格和谐完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乐观的人生态度,幽默感,有创造力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8分)
(1)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与和自己相似的、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气候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
(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高幸福感。 (4)适度休闲。适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
(5)正确对待得与失。正确对待得与失,即可长久保持快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