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初步学习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鉴赏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5.感受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教学方法
1.吟诵法。学习诗歌重在诵读,抓住了这个纲,就能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更好地鉴赏诗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诵读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
2.再现法。鉴赏一首好诗,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启发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再现诗人的形象,再现诗中的意境。在读这首诗时就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耳闻目睹,此情此景,
思绪万千……
教学整体设计[来源:学。科。网Z。X。X。K] 本诗教学拟用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1.教师再现情景法导入。[来源:Z&xx&k.Com] 2.指导学生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尽量多读几遍。 3.师生互动,边吟诵边鉴赏,再现诗的意境。
说明:本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三首诗写于同一背景下,因此在学习第一首诗的时候已经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作了介绍,这首诗学习时没有必要再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用情景再现法导入)。 120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这天,在地处夔州的长江岸边,秋风阵阵,万木凋零。枯黄的树叶,飘飘洒洒,翻腾的江水,滚滚流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秋风吹动他稀疏的白发。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独自登上江边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二.诵读
[来源:学科网ZXXK]
(一)教师示范诵读。(多媒体投影,左边:杜甫饱经沧桑的画像;
右边:《登高》一诗的书法作品。同时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二)请学生大声朗读三到四遍。
教师强调: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尽量读出情感。
(三)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老师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对比体会。
(四)学生诵读展示:按座位一个小组选一位同学在全班朗诵,学生互评。[来源:学,科,网]
(五)教师小结:(鼓励为主)我们刚才要求同学们读出情感,怎样才能读出情感呢?那就要注意对停顿、重音、节奏的把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每一联在读的时候应该怎样把握。(学生交流回答)[来源:学。科。网Z。X。X。K]
(多媒体出示投影):首联写俯仰所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这苦,“悲”“常”二字在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六)全班齐读。 三、再现鉴赏
(一)师(启发):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要想读好一首诗,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就是你自己写的。你想你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你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原诗,展开想象,再现诗中每一联的画面。 [来源:Zxxk.Com]
1.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是怎样把作者深厚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来源:Z&xx&k.Com]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整个首联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意境?
再现画面: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
(要求学生很快用笔写出书面草稿,全班交流。)
3.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怎样写的?
(2)杜甫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会有什么感觉? (3)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杜甫又感到怎么样? 再现画面:请描绘一下这一联的情景,全班交流。
4.小结:总之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高所览之景,冷静凄凉而又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沉郁之气,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5.鉴赏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后四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注意关健词)? (2)作者“悲”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
(3)“作客”同现在的“做客”相同吗?“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4)“艰难”是指什么“艰难”? “艰难苦恨繁霜鬓”体现了杜甫怎样的心情?
(5)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
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为什么? 再现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两联的情景,全班交流。 (6)小结:这四句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设问:请同学们看看有哪九重悲哀?)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投影: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结束设计:
《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 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充分体现了他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来源:Zxxk.Com]
相信同学们已能背诵这首诗了,让我们再一起吟诵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师生齐声诵读全诗结束本课)
[来源:学。科。网Z。X。X。K] 设计说明:
本教案的设计重点意图在于:
1.紧扣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强调诵读,以诵读为突破口,让学生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进行情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既设计了教师的诵读指导,又强调了学生的诵读实践。在读的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多体味。 2.鉴于本诗内容相对浅显易懂的特点,在诵读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根据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采用再现想象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句内容进行想象、联想,再现画面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