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园20
教学实践General杂藻则蚤葬造No.105
“疫”境中的外语类“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研究王
艳1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摘
要:课堂教学肩负着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职责,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
在外语课程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正确价值观引导和家国情怀培养,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在抗击疫情时期,发挥外语教学的育人作用,探索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平衡点,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解决方案,围绕全球抗击疫情战斗中的重要话题,开展知识与技能、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理性爱国情感,厚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抗“疫”;外语课程;课程思政1.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教育部(2018)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中。”外语教学因自身的学科特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改革创新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面对的新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高校广泛开展线上网络教学行动,科学推进“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新媒体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于线上教学,教师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的爱国行动,培养造就具有正确理想信念,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以课程作为重要载体,结合外语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教学各环节,向学生
1王艳(1972-),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
传播正确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更是育人观,充分彰显教学育人的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本质所在,外语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在知识增长和技能提高的同时,外语教学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教会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客观地评判国际问题中的交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行和精神构建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切实深化创新课程改革,扭转传统外语教学重知识技能、轻德行素养的状况,将外语教学与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有力的协同效应,挖掘和渗透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西方思想和文化,树立用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念,指导学生用正确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要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摈弃错误观点的同时树立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树立国家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发出中国声音的主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文化涵养、思想政治觉悟及道德素质的提升,最终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3·
3.抗“疫”时期:加强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新契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中明确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在全面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国内涌现大批坚守抗疫前线的英模,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当疫情在全球蔓延时,中国在克服自身困难的情况下,向大批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负责任的行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国内外发生的事件与学生个体密切联系,学生们由衷地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奉献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大量鲜活和深刻的素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国家、社会和人民,不断深化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疫”有尽,学无涯。抗“疫”时期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契机,外语教学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提供的各种便捷,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通过时事、时政等方式,将外语教学与思政内涵有机融合,将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的精神世界引申到具体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关注语言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感受家国一体的重要内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国际问题,坚决抵制抗“疫”期间部分媒体制造的谣言和争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进对国家的认同感,学会用外语阐释好中国力量和中国特色,让外语课程真正体现新时代的价值。
4.外语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国际疫情防控战为学生进行了一场鲜活、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激发广大教师为开展思政教育、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创新的教学路径。外语类“课程思政”要遵循外语学科教学的规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要素并找到适切的契合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反应最突出和最直接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18)。外语教育承载着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处于不同文化思潮交融
4.1树立正确教学理念,引领“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
的前沿(曾敏,2012),教师在传播思想意识形态上肩负着重要职责。外语教学必须以“课程思政”理念为育人核心,把好意识形态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恰到好处地将相关理论思想融入到生活实践的各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思政教学理念为引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可行性的教学方案。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王艳,2017),育人的目的要渗透于相关的知识载体中。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在实践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德行品质和价值观的培育,将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贯穿教学全过程。
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拔节孕穗期”,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模糊认知给予及时引导,纠正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使他们提高批判能力和政治免疫力。针对西方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多角度地讲授相关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分析事件,正确看待西方媒体传播的信息,破除西方舆论诋毁,批判地汲取西方思想与文化理念,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外语教学要围绕语言技能的训练,在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上做细做实,完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专业学习更好地和思政内涵整合起来,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教会学生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帮助学生形成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国际问题的正确、客观认知。显性的外语技能教学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确保做实做细,努力做到讲到位、讲新颖,力争取得好的教学育人效果,让正确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外语教学不仅教授语言与技能,也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及人文道德情操的传播,教学素材的选择对外语类“课程思政”的开展尤为重要。基于外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思政教育要始终立足于语言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二者的最佳契合。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与技能教学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尽可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内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知识的呈现方式丰富和直观,交互
4.2优化教学内容,让爱国主义情感内植于心
·4·TestingandEvaluation(CollegeEnglishTeaching&Research)性、开放性和趣味性更强,大大提升知识传播的效率与效果。教师要善于借助丰富的媒体资源克服纸质教材的单一性,科学地筛选、甄别和整合网络资源,紧密结合思政教育的主题,挖掘思政元素,灵活地自主开发教学素材。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前—课堂-课后的各阶段,在系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力图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CGT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以多种形式,真实地讲述在疫情防控战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如全国迅速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党员干部坚守疫情防控前线,有序开展防控工作,有效控制疫情发展等。这些报道从不同侧面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体制效率。教师利用新闻素材,从语篇分析、英语文体和语用学等角度对媒体中出现的官方语言和话语体系进行解析,深挖主题思想与内涵,将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有机结合,将正确的价值观内涵传授给学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也学会正确解读时政问题的方法,学生客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能力,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备受学生关注,是开展思政教学的极佳素材。由于人们对热点问题观点不一,恰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认识复杂的社会问题,辨别真假信息,澄清错误认识,把持好政治方向。比如:在某些媒体报道中,少数反华人员曾借此疫情,传播谣言,诽谤中国;针对一些“中国制造有毒”,呼吁抵制中国制造的论调等。教师跟踪媒体报道,选用央视CGTN、中国新闻、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等网络、电视和广播媒体或微信公众号,搜集并编辑重要内容,提供资源链接,让学生阅读文本或观看政府新闻发布会,布置学生做交替传译练习,或者组织视频圆桌会、视频辩论会等。教师采用权威媒体进行正面导向的信息输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交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建立对世界、国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表示在国际社会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任何人都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学生们被中国负责任的行为所触动,普遍认为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彰显大国风范。教师以鲜活、深刻的素材为载体,直击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思想争鸣与交流,使学生敢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匡正各种错误思想,解决了学生们的疑难困惑,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理性思维能力。在语
言运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用知识、英语沟通技能,跨文化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将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学习和生活中,进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坚定了以行动回报爱国之情的决心。
4.3外语创新教学方类“课程思政”法,以实践行动强化理要秉持“教师主导、性学爱生国情主体操”的原则,采用情景交融的交互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教师应结合英语技能的培养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巧妙地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性判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教育的启迪。疫情期间高校积极采用线上教学方式,教师要科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指导学生以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课前和课后逐步深化拓展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前教师精选主流新闻媒体节目中的重要话题,找到外语学习和思政教育的最佳平衡点,布置具有交际价值的驱动性任务,结合交际情境与语境,细化任务目标。学生在课前学习相关的新词汇和表达法,利用网络工具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在完成课前任务时学生会认识到自己在语言或跨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增强学习的迫切感。云端课堂、腾讯视频等直播平台为开展多元化的在线互动提供便利。教师设计“产出促成”任务,选取适合的教学材料,组织形式多样的产出任务,学生在内化输入材料的同时,通过多任务产出训练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在“学中用,用中学,学思并进”(文秋芳,色,2015就)某。比个如新:闻学生事件扮演,做新现闻场发听译言人、、视口译译、员提和新问或闻评记论者等等,在角
实践中操练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作为互联网新一代,高校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他们从主流媒体渠道获取和甄别信息,借助媒体平台引领话题的讨论。教师推荐网址链接或资源库,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有用信息,根据所采集的资源数据,组织小组视频讨论会,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小组中互动交流,各抒己见,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加强合作分享意识。比如:以“致抗击疫情中的最可敬的人”(themostrespectable生要根据自people己收集in的the素材fight写一against篇关于COVID-19奋战在疫情)为防控主题一,学线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学生们通过官方媒体网站检索信息,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5·
(“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等英文网站中的报道内容精辟、语言使用恰当且难易适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学会用英语正确表达情感,也深化了对时事的认知,强化了爱国情感。自主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形成对该话题深入的系统性了解,有效地构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实现语言、思维和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学活用,真正体现语言学习的本质。学生们将自己编辑好的图文故事通过微信或网络平台与大家分享,传播正能量,表达爱国情怀,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青年在面对疫情挑战时的责任与担当。任务完成后学生之间互评,再由教师进行答疑和点评反馈,教师的评价不只局限于语言知识,还要对思想道德内容进行评价,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发挥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作用,与学生交互共享,对学习进行监督并适时引导,及时对关键观点、根本立场与原则等阐明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使命,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抱负落实到回报祖国的实际行动中。
5.结语
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工程,教师必须抓住关键契机,科学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外语教
学,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育人价值。抗击疫情是全球面对的挑战,外语教育要强化正确引导,以现实素材为载体,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化开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坚定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理性认同,强化国家公民意识,增强理性爱国情感,积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Z]援2018-10-08援人民日报,2019-11-13(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援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10/c_1123408513.html.2018-09-10.研究与实验,2012(3):60-63.
[4]曾敏.冲击与回应: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外语教育[J].教育[5]王艳.高校外语教育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9-104.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援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援
OntheConstructionofCourseIdeologyandPoliticsinCollegeForeignLanguageTeachingAbstract:Theintegrationofcourseideologyandpolitic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representstheinnovationof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cultivationofhigh-qualitytalents.InthefightagainstCOVID-19,itisessentialtoexplorethebalancebetwee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tis
proposedthatreformandinnovationmustbeconductedintermsofteachingconcepts,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characteristics.
methodologywiththeaimofenhancingstudents’senseofpatriotismandcultivatingtheirabilitytointerpretChinese
Keywords:thefightagainstCOVID-19;foreignlanguagecourses;courseideologyandpolitics
·6·TestingandEvaluation(CollegeEnglishTeaching&Researc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