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千古一帝李世民有感3000字左右

2021-05-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读千古一帝李世民有感3000字左右

篇一:《李世民》读后感:千古一帝

《李世民》读后感:千古一帝

《李世民》读后感:千古一帝

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包括一些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皇帝加起来一共408位,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现在呢,各大网民都凭着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整理并总结了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帝王排行榜”,虽各有不同。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他动荡起伏的皇帝不同,他总是每次都榜上有名,让人不禁疑惑,这位开创了贞观盛世的皇帝,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

唐太宗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主要原因在于他能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据史书记载: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

1

的嫁妆出嫁了。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

一个外国的史学家评价道:“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读到这儿,我大笑了起来,兵贵神速,唐太宗的威力可真大呀!

我在贴吧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每当我们又一次遭受侵略者欺凌的时候,每当国家再度割地赔款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贞观。天可汗在的话,我们不会这样受气,天可汗在的

话,我们不会这样低三下四”。天可汗是什么?它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

怎样的统治者决定怎样的世界。一个有勇有谋的君主,开创了我们熟知的昌盛的时代——贞观盛世。

篇二:有志者事竟成——读《李世民传》有感

今天我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记《李世民传》。本书记录了李世民从幼年到老年的辉煌业迹。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说只要意志坚定,事情一定能够办成。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他幼年熟读兵书,立下理想;少年投身行

2

伍,出谋划策;青年发动玄武兵变,从此君临天下。他一生心系万民,勤奋工作。李世民靠韬略谋定大局,靠理想开创盛世。李世民虽然只活了53岁,却带给历代皇帝一个又一个道理。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五部分:少年英发、南征北战、同室操戈、贞观之治、从善如流。李世民从小就励志做皇帝,并救了父亲右骁卫将太原守备李渊。李世民广招天下豪杰,劝父起兵反隋。二十岁时为父登上皇位,自已被封为秦王,创立了唐朝。大唐立国后,四周并不安宁,许多军阀都想成就帝业。李世民为了剿平各路军阀势力,南征北战,终于统一天下。可李世民不满足于封为秦王,想起了他伟大的理想,终于他的兄弟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想杀了他,不料李世民却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之后,他成为了皇帝,年号为贞观,开创了绝前的盛世贞观之治。李世民到老年时,却仍能从善如流,真是难得的一代明君。

李世民以理想为目标,因理想而坚持,最终取得胜利,这是我从《李世民传》中得到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不能胸无大智而枉活一世,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励志成才。只要你努力去追寻理想,就一定会成功的,正所谓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记住有志者事竟成。

篇三:品读唐太宗

品读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贞观之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还有,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3

唐太宗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唐太宗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要使唐王朝长治长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慎终”。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德行兼备”“举行能之人”他知人善任,选拔人才,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之目的,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从而为他所用。太宗善于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并能用一切办法化解矛盾,即使原来曾是其对立面的人也能够被他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魏征便是其中之一。太宗手下人的出身可谓五花八门,但不管哪方豪杰在他手下都能够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地为他所用。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栋梁之才,他们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顺利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密切相关。

他虚怀若谷,致使从谏如流,如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以致使唐太宗把他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主,他在用人纳谏方面的举措,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封建皇帝可以与他相媲美。

4

因为重视用人,注意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贞观年间,君臣和谐,一心一意,群策群力,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视民如子,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三:唐太宗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注重与老百姓搞好关系,君民关系如同鱼水,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强调以民为本,

唐太宗还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他不只重视农业,也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君王,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封建王朝历来商人的地位都非常低,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很快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却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新兴的商业城市很快兴起,商业迅速并长足地发展起来。唐太宗的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做到这一点,这不能不说唐太宗的高瞻远瞩的过人之处。不分华夷,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四许多封建君主视大汉族为正统,歧视少数民族,但是唐太宗特别注意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信任、尊重以及和亲等安民措施,处理唐朝与周边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把他们当成一家人,从不轻视他们,唐太宗因而也受到他们的尊重和拥护,也因而得到了“天可汗”的称号。 但是,唐太宗也有他的过失之处:如杀兄夺位,看《起居记》,崇尚迷信,出征高丽,贞观后期,“渐恶直言”,奢侈现象增多了。但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的骄奢,和他流芳千古的贞观政绩相比,那又渺小多了!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总之,贞观年间,由于唐太宗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怀;重

5

用人才;铁面无私,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可见,当时的唐王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所以,后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年间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