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解读稿
一、11-20各数的认识
我解读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P84——P86页的第七单元《11——20各数认识》中的例1——例4。
二、学习目标设置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第一学段,因此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要遵循《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学段中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依据一:《课程标准》中的第一学段相关内容: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位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我们知道,每一节课的目标确定不仅仅要依据《课程标准》,还要依据单元目标。
依据二:单元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以内的数。
3、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2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以上两项依据都是和本节教学相关的内容,根据我本人对解读课标的理解程度,现在对以上目标进行分解(及细化)。分解时,我先分解知识(即目标中的名词),再分解行为(即目标中的动词)
第一步:找关键词
通过我仔细阅读和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需要解读的关键词有:“能认、读、写”、会用”、“描述”、 “识别”、“20以内的数”这几个词。
1
既然找出关键词了,那么就该进入分解关键词的环节了。 第二步:分解知识性关键词
关键词中的知识性关键词是“20以内的数”,这是一个数的概念。它包括“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内容。
另一个知识性关键词是“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它是数的序数含义,即在若干个事物中,指定其中的一个物体排在这些事物中的哪个具体的位置。
以上是对知识名词的分解,接着我对行为动词进行分解。 第三步:分解行为动词
关键词中的行为动词有“能认、读、写”、会用”、“描述”、“识别”、“交流”、“认识”“熟练”“掌握”等,下面我一一进行分解。
“能认、读、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分解为:根据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的数,会口答,并会书写出正确答案或者能根据老师说出的数,自己在计数器上正确拨出相应的数之后,书写出正确答案。
“会用”可以分解为:数出物体的个数之后,会口答出这个物体的数量用哪个相应的数来表示或者看到事物,会口答出事物的位置在第几。
“描述”可以分解为:会根据题意或者图意,口述出比较大小的方法,或者是叙述出自己的想法。
“识别”可以分解为:看到计数器,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交流”可以分解为:生生之间(同桌)、师生交流、全班交流。 “认识”可以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举例等。
“迅速”可以分解为:看到20以内的任何一个两位数,会立即读出并写出这个数。对于20以内的两位数比较大小,要求不仅会很快的填出比较大小的符号,而且会口述出理由。
“掌握”可以分解为:会说出任意一个两位数的相邻数,并会在老师引导下总结出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我们知道,学习目标统领着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是达成目标的载体,所
2
以要决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三:教材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内容。
《11—20以数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P84——P86页的例1——例4。例1是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小棒,把这十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是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个的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有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例2——例4是通过计数器、直尺等教具和学具学会并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法以及它们的顺序和大小,为以后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以上内容都是确定本课时目标必不可少的依据,但是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是确定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就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分析。
依据四:学情
本节课所涉及的对象是刚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是知识储备却并不少,他们都能熟练地从1数到20,并会比较每个数的大小,但是对数的组成却不甚理解。不过,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比较大小,这些都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我将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自己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并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完整回答问题和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认识,为以后学习100以内的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四项依据,我制定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学生通过用学具操作,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能正确地说出和写出任意一个两位数的相邻数。
2、通过老师演示和学生独立拨计数器,初步认识计数器的构造以及它的作用,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以内的数而且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
这两个学习目标我准备安排在前两项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第一项活动是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1、按要求数数。(正数、倒数10以内的数) 2、读出下列各数。(10以内的数)
3、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10以内的数)
通过这几道题的复习,为新知的探究做好了知识准备,然后就进入第二个教学活动。
二、启发引导,探究新知(分两层) 1、教学例1和例2。
我先谈话创设情境引出例1数数的教学,先请学生数出10根,并激发学生自己想出要把这十根捆成一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十和一”的概念教学,之后组织学生摆小棒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用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数都要求同桌两个互相读出,并说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咱们知道,现在举行的课标解读活动要求对所确定的目标是否能达成要进行检测,那么对于这两个目标的检测, 我采用的是课堂提问和观察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他们摆小棒时,我会边巡视边指导,这样就完成了学习目标1,达标率为98%
然后我接着进入进入第二个层次例3和例4的教学, 2、教学例3
(1)、出示直尺图,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顺序并顺利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出这些数。
(2)、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就用P85页的做一做进行反馈。 3、教学例4
(1)、教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之后根据学生的疑问讲解计数器的作用以及各数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定一个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刚才学过的两位数,然后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这个数并写出这个数。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我就说几个数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并在练习
4
本上正确写出。之后自己挑两个自己喜欢的数,比一比大小。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在新知之学习之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很有必要,因此我就引导着学生一起完成课本第86页的做一做。 (2)、做课本P86页的“做一做”。
这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检测并达成了学习目标2中的部分目标,达标率为95%。 我确定的第三个学习目标是:
3、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是一个能力目标,不是本节课就能体现出来的,它需要时间去培养、检验,再者,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因此,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呢?我就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一个基本练习,这个基本练习能够达成并检测教学目标2; (一)、基本练习
1、按要求摆小棒。(老师说数)
2、看计数器正确写出每一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里填上“<”“>”“=”
12○20 18○9 12○一个十和一个一 7○17 20○2个十 一个综合练习,这个练习能达成并检测教学目标1 (二)综合练习。 1小蝌蚪找妈妈
9 16 20 17 10 19 2
大于10小于60的数 两位数
2、填一填
(1)、19后面的一个数是( )
5
(2)、11前面的一个数是( )
(3)、12和16中间的数有( )个,分别是( ) 以上两个练习,通过我问生答、我要求、生操作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是第三个学习目标得以落实。
至此,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得以全部实现,不仅充分体现了道德课堂的理念,而且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张 丽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