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感的分析

2022-08-1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美感的分析

摘要:在《美感的分析》那堂课上,老师就教授我们:美感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认识。从那时起,我便想更深入的理解下这句话。我知道这里指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为了进一步理解美感和审美感受,我进行了资料查找,下面就是我的理解。

关键词:美感、美感的本质、审美感受

1、美感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是以美的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只有美的对象存在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我们所说的美感,就是在各种各样美的感性情态的触发下产生的。⑴“精神的基础活动是认识,美感既是精神活动,那么显然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当我们默默远眺着落日西坠、我们面对寞寞的西北大戈壁时,当我们惊叹着那蜿蜒蜒盘踞着崇山峻岭中的万里长城的雄姿时,我们就会产生或崇高、或优美的审美愉悦。

2、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即感性活动中,揭示了美感的本质。马克思把美感看作是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由于享受到人的个性生命表现,由于在所创造的对象(即工业产品)直观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我们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产生美感、揭示美感的决定性意义。

3、人是社会存在物,因而美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愉悦感。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感觉是社会人的感觉。人类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的感性实践,但这并不是说人在实际的直接的创造对象和改造对象时,才能产生对对象的美感。马克思指出:在你享受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被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

的本质,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所需要相符合的物品。这就是说人的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人生产的产品也是一种社会产品,个人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也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在产品中所物化的人的本质,不仅是个人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人是社会存在物,情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愉悦感,强调了美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愉悦感。

愉悦感是一种肯定的自然情感,“类似于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而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⑵审美者专注于美的对象,整个被形式吸引而鲜有拒斥的感觉。同时,审美感受也表现为一种轻松、稳定的感受。它不像宗教感那样严肃,那样充满惊奇,也没有宗教感所特有的那种神秘。它带有迷恋的成分,但又不如宗教感那样近乎迷狂与眩晕。它像五月骀荡的和风,在审美者的心间轻轻吹拂;或如徐缓抒情的乐曲,调和优雅地鸣弹。它也涉及多种心理功能,如想象力、知解力等等,但相对说来没有宗教感那样复杂,而且多半处于和谐的运作之中。审美感受总的色调大致如此。当然,在骤然面对大海星空和峭崖悬瀑、金字塔和万里长城、莎土比亚的《李尔王》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类崇高对象时,由于审美者一时不易把这些具有强刺激的对象(鲍桑葵所谓“艰难的美”)整合到自己的经验中来,也会引起情感的跌宕起伏(这时它与宗教感受有相似之处)。但正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人所指出的那样,经过心理结构的内在调整,最终亦可使动荡的心情归于平和。这个调整过程同时也即是从迷惘到自信、从恐惧到安全、从压抑到伸张的转化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最终呈现的,依然不是利害计较而是静观凝视,不是痛感而是快感。这种快感与那种直接由优美事物(鲍桑葵所谓“平易的美”)引起的快感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的质素应该说还是一种愉悦感。

综上所述,我们说审美感觉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感觉,是社会的人在对对象世界的关照中,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本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性的愉悦感。

⑴见蔡仪:《新美学》,第3 章,载《美学论著初编》(上),第310 页,上海文艺出版

杜,1981年。

⑵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